在先前的語文教學中,因片面追求分數(shù)而過于重視字、詞的練習,導致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訓練的軌道,寫作訓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提倡大量讀寫之后,學生由以前每冊教材只有八篇作文訓練,依然提起作文就頭疼變?yōu)槊繉W期至少要寫二三十篇習作,反而思如泉涌。如此大的提升都得益于“多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但怎樣實現(xiàn)多讀多寫,使學生有“本”生“花”,我做了一點探索。
一、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
記得朱作仁教授曾把閱讀定義為“一種以書面語言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這種“意義”的表述和理解包含兩方面:閱讀材料內(nèi)說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的。對于學生來說,更難的也是更為重要就是后者。這也正體現(xiàn)出閱讀不僅是自外而內(nèi)意義的吸收過程,更是寫作的基礎。
現(xiàn)行教材在編排上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一個主題聯(lián)系一個單元,在學完一個單元之后,很自然地進行同一主題的寫作訓練,相對減小了難度。但與此同時,也相應地提高了閱讀教學在為寫作訓練鋪墊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教學中堅持讀后寫,寫前讀的原則,以模仿為橋梁,以片段訓練為形式,實行讀寫同步也就顯得格外重要?!白x后寫”即讀了一篇課文,仿寫一篇或讀了一組類似的課文仿寫一篇。例如在學習《松鼠》一課時,抓住第一自然段對松鼠外形的描寫和第三自然段對松鼠怎樣搭窩的敘述進行重點體會,領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學生了解了第一自然段抓住松鼠四肢、面孔、眼睛、尾巴的特點寫出了松鼠的活潑可愛;第四自然段用“先……然后……再……”的句式寫了松鼠搭窩的情形。繼學習課文之后,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片段的練習,繼而連成文章。這樣一來學生掌握了寫法,寫起來不感到困難,教師評改也有了針對性,可謂以讀學寫一舉兩得。
“寫前讀”即是指在寫某篇文章之前,閱讀與此類作文有關(guān)的課文,從中領悟?qū)懛ǎ∷夭?。如在學寫介紹一種植物時,不妨參讀其它寫植物的課文,然后再開始動筆。兒童作文是習作,而不是創(chuàng)作。因而在片斷訓練初期允許并鼓勵學生模仿“套作”,只要作文內(nèi)容符合客觀實際,都予以鼓勵甚至表揚。
其次,閱讀教學中也不應忽視獨立閱讀課文的作用。這些課文都是一些很有研讀價值的文章。但由于它們領會起來有一定難度,因而幾乎被所有教師“所遺忘”。我認為,可以把這些自讀課文改為“閱讀評賞課”。即讓學生通過閱讀,自我理解課文內(nèi)容,自我評論、欣賞課文,自我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寫作特點,匯報自學后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變過去那種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為主動地去學習吸收,獲得更多的寫作知識,以更好地促進寫作。
二、課外閱讀中讀寫結(jié)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這正說明課外閱讀的充分運用能促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讓課外閱讀成為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主動行動和自覺要求。
為引導學生把課外閱讀感悟到的寫作方法及時梳理總結(jié),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每名學生建立課外閱讀筆記,進行摘抄、歸納、評論、發(fā)散、綜合。每個小組每月合作完成一張課外閱讀手抄報,手抄報的內(nèi)容均選自各自的讀書筆記,每人至少要選擇一篇較為出色的摘抄或評論親手謄抄在手抄報上。學期末根據(jù)讀書交流會、讀書筆記、手抄報的綜合情況評選出“課外閱讀小明星”。這樣,在感、悟課外讀物的過程中,學生寫出了真情實感,學習了好的、新的寫作方法,完成了讀寫遷移。
三、課外活動中學用結(jié)合
寫作離不開生活,作文是實踐的客觀表述,沒有生活素材,寫作文仍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一談作文就頭疼?——沒東西可寫,學生生活的枯燥確實造就了一大批“作文難”。作文教學要“變”,就要突破僵化的思維模式,突破“課堂”的禁錮,突破“課本”的約束。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豐富學生的生活,為他們的生活添顏加色,使他們在讀生活這本書的同時課上學方法,課下巧運用,提高寫作水平。
在大量閱讀間接掌握生活知識的同時,應當貼近生活,深入生活,引領學生在平凡的事物中睜大自己的“雙眼”去“讀”生活、“悟”真理。在組織實踐活動中,我主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挖掘生活的真善美,積累習作素材。
在雙軌教學中,要把握好讀與寫的結(jié)合,讓課堂閱讀、課外閱讀、課外活動與寫作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真正讓語文課成為其他課程的奠基課程,讓學生“胸中有本”,“筆下生花”,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楊振華,山東煙臺市福山區(qū)東廳街道東廳中心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