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段課外閱讀總量有不少于100萬字的要求。為了更好地達成這一要求,就需要教師課上組織相關的閱讀推薦、閱讀指導以及閱讀交流等活動。在每學期固定語文課時數(shù)的情況下,如何很好地達成語文課既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做到這些?課內(nèi)整合可以很好地幫我們實現(xiàn)這一點。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雖然教材編寫是以相似主題進行單元編排,但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學的模式多還是以“篇”為單位[1],一篇課文或用一個課時,或用兩個課時精講完成,每篇平均用力,篇與篇之間互不聯(lián)系,這樣的教學相對來說有效但并不高效。
其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現(xiàn)有教材進行分析,在明確教學目標后,可對教材知識點進行整合,將相似知識點整合到一起進行教學,擴大課容量,從而節(jié)約出時間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
現(xiàn)有閱讀整合課在整合知識點的選擇上,有的或側重于同一文體,有的或側重于相同的主題,有的或側重于同一寫法。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的特點。葉圣陶先生也曾在《兼論讀和寫的關系》中指出:語文包括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根本交流方法[2]。所以,筆者認為在整合知識點的選擇上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無疑是最優(yōu)選擇。
基于以上原則,下面筆者將以教學中相關案例為例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內(nèi)整合的方法。
一、相近的主題,相同的寫作手法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我首先對本單元的單元構成進行了分析。本單元以“父母之愛”為主題,共安排四篇課文:精讀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略讀課文《慈母情深》《學會看病》。在教學時,我將《地震中的父與子》與《慈母情深》進行了整合。第一課時掃清生字詞的障礙,能正確流利朗讀兩篇課文,第二課時將兩篇課文整合起來用一課時的時間完成。之所以對這兩課進行整合,一是因為兩課有相近的主題——父母之愛?!兜卣鹬械母概c子》講的是災難面前父愛的偉大,《慈母情深》講平凡生活中母愛深情。兩篇文章放在一起能在災難、平凡生活的對比中體會父愛與母愛以及它們的不同。另一個整合點是因為兩篇文章均是運用了外貌、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教學中,在教師指導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外貌、語言描寫體會人物形象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找出《慈母情深》中對母親的外貌、語言描寫,寫寫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體會母愛深情,使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學習運用外貌、語言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設計練筆,觀看微視頻《利用外貌語言描寫 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進一步學習運用這一方法進行人物形象的刻畫,實現(xiàn)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二、同一文體,相同語言文字訓練點
三年級上冊第31課《七顆鉆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旨在通過水罐一次次神奇變化體會愛心的力量。四年級上冊《巨人的花園》也是王爾德所寫的一篇童話。充滿神奇想象是童話的基本特征。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童話神奇這一文體特征,我將兩篇文章進行了整合,用兩個課時完成了兩課的教學。第一課時仍然是解決兩課生字詞、完成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第二課時,我先讓學生找出《七顆鉆石》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以及對應的關鍵物品的變化,從中感受愛心帶來的奇跡,為進一步感受神奇做好鋪墊。接下來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最神奇的描寫,圈出關鍵詞句,寫出自己的感受,進行全班交流。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閱讀體驗的基礎上,教師抓住“這時突然從水罐里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鉆石,接著從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那七顆鉆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進行朗讀指導,通過各種讀,在讀中感受童話的魅力——豐富的想象。接著讓學生快速默讀《巨人的花園》,找到特別神奇的、充滿了想象的句段,畫出來,并讀出神奇。最后出示《霍桑童話》中《點金術》的開頭,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試著進行續(xù)寫,看看誰寫的最神奇,寫完之后全班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童話神奇想象這一語言文字訓練點進行練筆,讓學生在習作中進一步體會到了童話的文體特點。
三、相近的主題,不同的表達方法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老人與海鷗》和《跑進家來的松鼠》都寫出了人對動物真切的情感,但表達方法卻截然不同?!独先伺c海鷗》抓住老人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以及外貌進行刻畫,讓我們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一片真情;《跑進家來的松鼠》通過描寫我們一家人對松鼠的態(tài)度從側面反映了作者一家人對松鼠的喜愛,這種喜愛之情是隱藏其中的。我將兩課進行整合,意圖就是學習兩篇文章表達人物情感的不同方法,感悟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情感,體會異曲同工之妙。
教學中,先讓學生交流一下初讀感受,說說讀中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一種怎樣的情感。然后請學生默讀課文1——13自然段,畫出能夠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深厚感情的相關語句,仔細品味,做出批注,全班交流之后,老師重點引導體會對老人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的段落,然后總結寫法:我們從老人簡樸的衣著打扮(外貌)、細心地喂海鷗(動作)和親昵地呼喚海鷗(語言)三方面的具體描寫中深深地體會到老人對海鷗如親人般的關愛。接下來學習《跑進家來的松鼠》,讓學生說一說從課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作者一家喜歡這只跑進家來的松鼠,再劃出反映作者一家人喜歡松鼠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么把這種感情寫得真實具體的,全班進行交流探究,品評賞讀。最后教師總結寫法,《跑進家來的松鼠》寫出了作者一家對松鼠的喜愛之情,但表達感情方法和《老人與海鷗》有所不同。《老人與海鷗》通過對老人的外貌、動作、語言進行細致刻畫,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老人對海鷗如親人般的關愛;《跑進家來的松鼠》并沒有對一家人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進行細致描寫,而是具體寫了松鼠在“我”家的三件趣事,通過描寫對待松鼠的態(tài)度表達了作者一家對松鼠的喜愛,這種喜愛不是直接的表白而是隱藏其中的。兩篇文章雖然表達方法不同,描寫的重點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把人與動物的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方法習得之后,最主要的還是要學會遷移運用,所以我又設置了一個練筆題目:《跑進家來的松鼠》中有很多地方?jīng)]有具體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請發(fā)揮想象,學習運用《老人與海鷗》中的寫作方法,完成小練筆——“結果,哥哥從煙囪里掏出一只手套,還有奶奶過節(jié)時才舍得戴的頭巾?!贝藭r此刻一家人怎么說?怎么做?表情如何呢?學生寫話,交流分享。至此,兩課的整合學習結束,感受人與動物之間深厚感情的人文性主題目標達成,體會表達人物感情不同方法的異曲同工之妙以及方法的習得與運用的工具性目標也達成。原本傳統(tǒng)課堂需要三個課時(《老人與海鷗》2課時、《跑進家來的松鼠》1課時)才能實現(xiàn)的目標,整合之后的課堂上一個課時就很好地完成,并且做到了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教材整合不是課文之間簡單的組合,而是要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以實現(xiàn)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為原則的整合。這樣的整合讓語文課堂變得更高效,學生也能在前后聯(lián)系的閱讀教學中獲得整體性思維,對于課外閱讀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另外,課內(nèi)整合之后用于教材學習的課時數(shù)明顯減少,學生獲得了課外閱讀推薦及指導的時間,為實現(xiàn)學生的大量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興趣以及經(jīng)常性的閱讀習慣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劉燕.課內(nèi)整合 追求高效[J].新課程,2011,(11):56-57.
[2]王瑤.“1+1微群閱讀——低年級語文整合課”[J].小學教學參考,2016,(9):19-20.
[3]艾小玲.談“語文主題學習”的單元整合[J].江西教育,2015,(11):31.
張?zhí)鹛?,山東淄博市周村區(qū)城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