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但夏天感冒,不能隨便喝姜湯。若是暑熱、暑濕引起的感冒,喝姜湯會適得其反。另外,用捂汗的手段來退燒也是大忌。出汗再多,也不能退燒。
熱傷風的概念來源于傳統(tǒng)中醫(yī)學和民間說法,即在炎熱的夏天患的感冒。其實,熱傷風只是夏季感冒中的一種,是以陽熱、暑濕夾雜為主的暑濕型感冒。但隨著冰箱、空調使用增加,夏季感冒不再局限于暑濕型感冒。一項針對夏季感冒的研究表明,夏季風寒型感冒人數最多,占夏季感冒總人數的47%;風熱型次之,占29%;暑濕僅占24%。
夏季感冒多發(fā),其原因與目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長時間使用空調,空調溫度過低,室內外溫差過大,室外活動出汗后,進入室內,衣物增減不及時,造成寒邪侵入。長時間待在有空調的室內,衣服單薄而受涼。另因空調開放時,門窗緊閉、室內空氣不清新,且空調管道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容易引起感冒病毒傳播。貪涼飲冷,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天氣炎熱,很多人不愿意到戶外活動,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
患上夏季感冒者大多有渾身汗水突然進入冷空調環(huán)境,或開著空調、電風扇睡覺,或大汗時沖冷水澡,或吸煙飲酒過度,或過度疲勞等誘因,起病較急。癥狀有咽部干癢或灼熱感、噴嚏、鼻塞、流涕,可伴有咽痛、畏寒、四肢乏力、低熱、頭痛頭脹、眼眶脹痛,較少患者有咳嗽、咯痰。一般經5天~7天痊愈。有的人還會合并單純皰疹或淋巴結腫大等。
從中醫(yī)角度上看,風寒感冒表現為惡寒重、發(fā)熱輕、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舌苔薄白、脈浮緊等癥狀。風熱感冒表現為惡寒輕、發(fā)熱重、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口干渴、咽喉紅腫而痛、咳嗽痰黃而黏稠、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癥狀。暑濕感冒表現為頭重如裹、肢體困重、胸悶、關節(jié)酸痛,或腹痛、惡心嘔吐、舌苔白膩和脈浮數等癥狀。
夏季感冒的治療應以支持療法為主。例如注意休息、多飲水、飲食清淡。治療感冒的西藥多為解熱鎮(zhèn)痛藥。目前市場上,有多個品種的非處方抗感冒藥可以應用,但大多是以緩解頭痛、鼻塞、發(fā)熱等癥狀為主,對感冒病程無多大作用。
用西藥治療感冒,切記不要亂用抗生素。因為亂服抗生素并不能改善癥狀,反而會有其他的不良反應。中醫(yī)中藥治療夏季感冒有獨到之處,但要辨證用藥才能藥到病除。風寒感冒者適宜服用祛風散寒的中成藥。不宜服用含麻黃、桂枝、羌活之類藥性辛溫、發(fā)汗力較強的中成藥。風熱感冒者不宜服用含石膏、黃芩、梔子、野菊花之類較為寒涼或苦寒的中成藥。風寒挾暑濕型者應祛風散寒、解表化濕。風熱挾暑熱型者應疏風清熱、祛暑利濕。
預防夏季感冒可以做到以下幾點:盡量不要頻繁地進出空調房間;避免室內空調溫度過低;盡量避免晚上吹空調睡覺;多在早晨或傍晚,天氣涼快時到戶外適當活動;不要在大汗淋漓的時候,突然進入空調環(huán)境或沖冷水澡;不能對著冷風直吹,更不要久留在強冷空調房內;還應經常開窗通風。平時可以把薄荷、竹葉、菊花、連翹等藥材泡水當茶喝,對預防感冒有一定效果。如果因感冒引起的其他病癥,如肺炎或頭痛劇烈或嚴重嘔吐腹瀉或心悸胸悶等癥狀明顯,則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切莫貽誤病情。
(摘自健康報網2018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