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云
語文文本包含著生動豐富的文字美,變化有致的結構美,尤其蘊涵著動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教師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事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教材中蘊含的美的因素,能夠激發(fā)孩子片面上的求知與求學欲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審美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一個有效手段?!敖虒W有方,但教無定方?!敝劣谟檬裁礃拥慕虒W方法,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很好的促進和提高作用的。反之,如果你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生,就會造成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阻礙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因此,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會選教法,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當今教育強調知識學習的探索性和創(chuàng)新性,教師不能再襲用傳統(tǒng)的以情節(jié)分析為中心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模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據(jù)這些教育理念,教師采用怎樣的閱讀教學方法與學生獲得怎樣的學習效果是密切聯(lián)系的,因為每一種閱讀教學方法都應由教師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讀、思、議、導”結合法
閱讀教學不能僅限于現(xiàn)成的教材,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但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最后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就是讓學生先把課文“讀一讀”,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能發(fā)現(xiàn)問題,做到整體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一個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讓學生“想一想”作者寫這些內(nèi)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議一議”,不僅要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還要“議一議”你對哪些問題或哪個句段、人物、環(huán)節(jié)感興趣,感興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師針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不僅能解決課文中的問題,而且有一個明確的閱讀思路,掌握了這種閱讀方法,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會感覺輕松許多。以前那種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注入式教學方法需要幾課時才能解決的問題,現(xiàn)在只需1課時學生就能輕松駕馭。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感到閱讀量的不足,因此,他們的閱讀內(nèi)容就會從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他們需要從課外讀物中獲得閱讀知識,汲取豐富的閱讀營養(yǎng)。我們連續(xù)多年組織學生成立“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范圍由課內(nèi)擴展到課外,由教材拓展到圖書角、學校閱覽室以及圖書館、書店乃至網(wǎng)上閱讀等等。我特別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多讀、多看、多想。
例如,在學習了《船長》后,讓學生們?nèi)ラ喿x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在學習了《小草和大樹》后,讓學生們?nèi)ラ喿x《簡·愛》;在學習了《牛郎織女》后,同學們主動找來《白蛇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民間故事進行閱讀……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擴大了學生們的閱讀量,還大大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更可喜的是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二、品詞析句,品味鑒賞美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jīng)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币囵B(yǎng)學生的審美素質,就要引導他們品味好詞語,分析句式、句意,從中去發(fā)現(xiàn)美、口味美,鑒賞美。如《趙州橋》一課,在學習第3自然段時,讓學生緊抓住中心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以及中心詞語“精美的圖案”,結合書上插圖、教學掛圖和投影片上各種龍的圖案,來口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形象生動。其中“回首遙望”、“雙龍戲珠”、“相互纏繞”等神形兼?zhèn)涞拿鑼懸约啊巴隆?、“抵”、“游”等動詞的準確運用更是賦予這些石雕龍鮮活的生命力,千姿百態(tài)。通過閱讀欣賞,品詞析句,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所表現(xiàn)出的令人贊嘆的創(chuàng)造智慧,繼而使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得到升華。
三、“讀、寫”結合法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這里說的寫,并不是說寫寫生字、寫寫課文,而是從大語文教學觀來考慮。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勤于動手,勤于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yǎng)他們寫作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興趣的激發(fā)是課堂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以教材為突破口,找準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jù)學生特點,靈活變換角度,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并把學生引入情景,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萌發(fā)求知欲,吸引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以第11冊課文為例,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這首詩歌時,先讓學生課前查資料了解祖國美麗的山水、豐富的物產(chǎn)、各民族的特色,課上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第2至第6節(jié)分別圍繞哪方面贊美祖國的,然后進行仿寫練習。學習《愛之鏈》這篇課文后,讓學生緊扣“愛”的主題進行續(xù)寫。學習《最后的姿勢》《船長》《愛之鏈》《小草和大樹》《輪椅上的霍金》這類感人,勵志的課文后可讓學生練習寫讀后感……這樣的讀寫結合,不但使學生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認識,而且進一步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除了不間斷地向著充實的路走去,再沒有更可靠的預備方法……”充實的生活積累是學生作文的起點和源泉。作文是學生的生活再現(xiàn),我們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理可講。學生若能寫出自己的思想,作文就有了個性。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累豐富而厚實的生活基奠。
首先,讓學生寫自己喜歡的作文。由于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個性愛好等因素各不相同,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與眾不同的寫作資源。比如:有的同學喜歡寫家鄉(xiāng)和家庭題材的文章,因為是他最了解,最有感觸的;有的喜歡寫祖父、母親或者老師等長輩題材的文章,因為這些對他成長影響最大,感受最深;有的擅長寫體育題材,因為他是個體育愛好者。這類文章和學生生活緊密相關,能夠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使他們有不吐不快的感覺。
這樣持之以恒地教學,使學生做到讀寫結合,課課有練筆。久而久之,老師不布置,他們也會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穩(wěn)步上升。
閱讀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勞動,教師如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何從單純的字詞句的教學走向段篇的教學,注重從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閱讀方法的選擇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