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宗 吳為中
摘 要:“學了不想用”指的是學生在學習并理解了“表達與交流”的相關知識后,能夠在課堂、考試與生活中恰當使用了,但是在自己個人的可以隨心的生活領域內拒絕使用學習所得的“表達與交流”知識,具體表現為“羞怯型不想用”和“求易型不想用”。前者是因為時空距離較遠造成的,后者則是由求易的定勢造成的。面對這樣一個狀況,本校課程的建設凸顯了其價值。
關鍵詞:表達與交流;學了不想用;本校課程
“表達與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一直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如2016年的課改,普通高中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而早在2011年的課改中,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明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表達與交流”方面因為“羞怯”與“求易”的心理習慣,導致出現了“學了不想用”的現象。
一、 “學了不想用”的內涵
“學了不想用”指的是學生在學習并理解了“表達與交流”的相關知識后,能夠在課堂、考試與生活中恰當使用了,但是卻只僅僅是在課堂與考試或者表演的過程中使用,在生活實踐中,尤其是自己個人的可以隨心的生活領域內拒絕使用學習所得的“表達與交流”知識。
二、 基本表現與原因
根據學生拒絕使用的心理機制,可以將“學了不想用”這一基本表現劃分為“羞怯型不想用”和“求易型不想用”兩種類型。
(一) “羞怯型不想用”
這里的“羞怯”指的是“認識性羞怯”,即由不正確認識引起的怕羞?!靶咔有筒幌胗谩钡氖窃凇氨磉_與交流”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學生覺得嚴格地使用相關的知識作指導,在“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會別扭、不自然,甚至會感到羞澀,從而拒絕使用,時空距離較遠是造成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時空距離較遠根據表現形式可以分存在時空距離較遠和思維時空距離較遠。“存在時空距離較遠”指的是學生的物質生活領域與這些高品位的言語形式的作者所處的物質生活領域時空距離較遠;“思維時空距離較遠”則指的是學生的思維方式與這些高品位言語形式的作者的思維方式的時空距離較遠。
毋庸置疑,語文教材上這些高品位的言語形式與學生生活的領域有著較遠的時空距離,尤其是與學生個人隨心的生活領域。因為學生與那些作者生活的時代不同,即使生活的時代相同,因二者的遭遇與經歷不同,思維方式一致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正是由于這些差異,學生于課堂上學習所得的關于“表達與交流”的知識,都難以在學生的個人隨心的生活實踐中有效地加以運用。
(二) “求易型不想用”
“求易型不想用”指的是學生覺得在“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使用相關的知識作指導會很麻煩,所以拒絕使用。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學生表達的時候追求簡約的心理與習慣。
在“表達與交流”的時候,人們總是追求用簡短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意思,在這一現象中的“簡短的語言”指的是由人的語音器官綜合協調所發(fā)出的聲音,是作為結果的形式呈現的,在這一結果呈現之前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環(huán)節(jié),即內部語言的生成與組織,但是內部語言外顯時還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人們在“表達與交流”時追求“簡約”,過分強調結果在形式上的言簡意賅,久而久之這種暗示就會形成習慣,最終影響人在“表達與交流”的學習與實踐的整個過程。換言之,這種追求“簡約”的心理轉變?yōu)椤傲晳T”,便會演變?yōu)椤白非蠛喖s”的思維定勢,在這種“定勢”的影響下,學生便會輕視“表達與交流”的知識,更會在實踐中拒絕使用這類知識,在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中,這種弊病會越來越明顯,最終呈現的就是“表達與交流”上的“學了不想用”。
學生將課堂、考試以及表演的領域與個人的隨心生活的領域割裂開了,認為二者是不具有共性的領域,所以拒絕同步運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現為學習所得的“表達與交流”知識與現實生活實踐,尤其是與個人的隨心生活領域之間時空距離較遠和追求簡約的心理與習慣。概言之,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學生“學”與“用”的分離,進一步也導致了“所學”失去了其應有價值,最終被束之高閣。
三、 思考與啟示
李臣之教授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本校課程”的概念,指的是強調具體化,注重實踐,追求情境化、特殊化,將一般的課程規(guī)定層層具體化,具體體現國家精神與地方課程要求,最終化為學校層面具體的課程產品,并置身于師生教與學互動的第一現場,體現出學校有效處理國家、地方課程決策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反映出學校對學校以外各層級課程要求的執(zhí)行、調適與創(chuàng)生。這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鑒于學生在獲得“表達與交流”的知識后拒絕使用的現象,教師應當注重本校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針對學生“表達與交流”方面的“學了不想用”的現象,本校課程的開發(fā)應當秉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當然,這里的“生活”在時間這一維度上可以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活,也就是此類語文本校課程的開發(fā)要指向過去的不足,當前的不知以及未來要達到的水平;同時,在空間這一維度上,本校課程要指向個人隨心的生活領域、個人存在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領域和個人存在的“大社會”與“大世界”領域。當然這兩個維度都應圍繞規(guī)避學生的“羞怯”與“求易”這一主要線索。
參考文獻:
[1]ISBN 978-7-107-31862-7,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
[2]ISBN 978-7-303-13317-8,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
[3]李臣之.從“校本課程”到“本校課程”[J].教育科學論壇,2012(8).
作者簡介:任宗,安徽省六安市,三覺鎮(zhèn)六沖小學;
吳為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市,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