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華
國家教育部教材研究所研究員崔巒認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該涵蓋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人格雛形的培養(yǎng);二是夯實聽、說、讀、寫、書的基礎;三是提升閱讀素養(yǎng);四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五是增加文化積淀,培養(yǎng)審美情趣。他說閱讀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五個方面的形成。而閱讀教學應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語言的積累。主要包括語言材料、語言規(guī)律、語言典范的積累。重視積累,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語言積累的方式主要靠朗讀和背誦。朗讀,是基本的語文教學方法,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學應以讀為本,在讀中理解感悟,在讀中豐富積累。背誦是學生語言內(nèi)化、強化的重要過程,通過熟讀背誦,可以積淀語感,全方位的積累語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包括中國古代、現(xiàn)當代和外國優(yōu)秀詩文。整個小學階段要求背誦160篇(段)。另外,在每一冊教材中還有要求背誦的一些文章或段落。可見,背誦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有效的落實背誦,達到積累量?自然是要在每一節(jié)課中落實,特別是閱讀教學。讓背誦成為課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背誦中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除了重視語言積累,還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那么,如何實實在在地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呢?我通過近期參加的國基教育大講堂研討會的學習,我認為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應做好以下三方面的指導:
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愛讀、樂讀。當然,這一點對一般老師來說是有難度的,他不僅需要有形象而直觀的東西作鋪墊,需要做好精心準備,還需要教師有幽默、風趣、表演等方面的技藝。這是我在國基教育大講堂研討會的學習中所感受到的。作為許多老師來說,這些方面的能力還需大力提升。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要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讓學生主動閱讀,拓寬閱讀視野,從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二是在閱讀教學中注重開啟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理解。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員何捷說道:“思維像肌肉,練才會強壯”。他的課堂刻意練習模式:目標——高頻——反饋——陌生,就是要做到“讀、思、悟、說、寫”有機結(jié)合,相互促進,打開思維的廣度,提升閱讀能力。
三是注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伴喿x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我們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對文本多元化解讀,有著自己獨特的體驗。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薛法根把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比作光溜溜的蘋果。教師要指導學生去打開一個口子,逐層深入地去“吮吸”果汁,品其滋味,其各自所品到的味道就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對文本的體驗,薛法根說要從三個層次去做:一是由表及里,就是要突破語言的外殼,穿過語言文字的表層意義,探尋到文本內(nèi)部的深層含義,領會作者表達的真實意圖和思想感情;二是由文及人,就是學生沿波討源,順藤摸瓜,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人,與作者的精神對話。三是由意及言,就是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有別于生活中的閱讀,不僅閱讀要指向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還要指向文本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構思,遣詞造句的妙處,謀篇布局的構思,算是蘋果里“更鮮美的果汁”,學生更需要品味。而每一個層次的體驗都會因人而異,體驗不同,也不必求同,允許存異,重在過程。其體驗過程就是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過程。
另外,語文教學還應與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起來,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通過實踐升華為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那么教師就要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實踐運用的機會,搭設展示個性才華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