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英
以前稱量物品用的都是木桿秤。木桿秤在中國有兩千多年歷史了,一柄帶著刻星的秤桿、一個銅盤(或秤鉤)和一個砝碼(秤砣),就可以用來稱量東西的重量了。相傳,木桿秤是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根據杠桿原理發(fā)明的,那時統一的度量衡還沒有出現,魯班夜觀天象,將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在秤桿上刻制成十三顆星花,定一顆星花為一兩,十三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秤桿上添加了“福祿壽”三星,成為十六顆星,改十六兩為一斤,并頒布詔書“車同軌,書同文”,在全國統一度量衡,木桿秤就成為今天人們見到的樣子。
稱量物品重量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論買方還是賣方,東西放進秤盤或掛上秤鉤,拎起提繩,看看秤砣的位置,就知道了重量。
戲本《玉堂春》里有這么一段臺詞,玉堂春跪在地上,對堂上的三位大人(其中包括她在青樓結識的公子王金龍、眼前的主審官)說,她送給落魄的王公子一些紋銀,用手一戥,約有三百兩。當時以為“用手一戥”乃是方言,后來才知道還有一種戥秤,也叫戥子,是小型的桿秤,宋朝官員劉承硅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用來稱量金銀、珠寶、貴重藥品等。當時,一般的木桿秤計量精度只能精確到“錢”(一錢相當于今天的3.125克),不能滿足貴重物品稱量的需要。為了工作方便,經過幾年研究,劉承硅親手制作了歷史上第一枚戥秤。戥秤設計精美,結構合理,分度值(測量精度)為一厘,相當于今天的31.25毫克,精確性在世界衡器發(fā)展史上十分罕見。
有這么一個故事。上世紀初,上海一位學者去歐洲學習,信手帶去一桿戥子,圣誕節(jié)前夕作為小小禮物贈給院長,附了一張說明,介紹中國使用這種戥子控制特殊藥物用量的精確性。出乎意料之外,第二天,院長和幾位學院要員突然召見了他,他送給院長的那桿戥子就放在辦公桌上,旁邊還有一架天平。天平是西方的權威衡器,精確度世界領先。院長首先鄭重其事地表達了感謝,然后請這位學者演示戥子操作,他用戥子稱了重量后,院長再用天平復核,果然十分精確。不久,院長為這桿古老的衡器配上了精美的座子,陳列在學院收藏室的展覽櫥窗中,并作了這樣的文字介紹:中國使用這樣的衡器來控制藥物用量已有幾千年。
現在,有固定攤位的商販用的都是電子秤,挑擔游走或臨時賣點什么的,很多人依然隨身掛一桿簡單的木桿秤。桿秤的科學性并不比電子秤差,而且更具人情味,遇到買主,歇下挑擔,取下桿秤,放好買主選中的東西,稱量時秤桿高高翹起,這叫“紅秤”,買家見了心里喜歡,高高興興付錢。這樣做生意便像是一次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也是咱們國情的獨特之處:中國人講究的是一定原則下的人情往來,不同于西方的精準計算。
自己生活中“紅秤”的經歷不少,短秤的經歷也有。有一次賣家中的廢紙,收廢品的師傅稱了廢紙,秤桿也翹得高高的,說是18斤。18斤廢紙的體量是多少心里沒數,總覺得不止這點分量,恰好旁邊有一袋三十斤裝的大米,便讓師傅稱稱大米,他一聽臉就紅了,又不能拒絕,勉強稱了大米,30斤的大米在他的秤上只有18斤,秤桿也翹得高高的!
用天上的星宿為等分刻度,這是中國特有的方式吧。秦始皇在桿秤上加刻福祿壽三顆星,一看就知道他的深意:公平買賣、童叟無欺是古往今來的規(guī)訓。福祿壽是中國人幸福的最高境界,如果成心欺瞞,在秤上耍心眼,稱東西短斤少兩雖然蒙混了顧客,可是少一兩就少了福星,再少一兩又少了祿位,若是少了三兩,那么福祿壽三星就都離你而去了。這既是直觀的訓誡,也是微言大義的道德警示。
當時若給那個收廢紙的講講秤上的福祿壽三星,他會怎么想?想起這事,就掂量出一些市場復秤臺的分量了,它無言地擱在那里,是某些不良商販心頭的道德警鐘。天地之間有桿秤!一桿秤,一頭稱的是物品,一頭稱的是良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