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寶芳
【中圖分類號】R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6--01
1 前言
產婦在剖宮產術后比較容易出現的一種并發(fā)癥即為切口感染,而此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除了會加劇切口疼痛的程度之外,還會影響產婦的子宮,若情況嚴重亦可引發(fā)子宮內病變等不良反應,使得產婦的預后效果大幅度降低。相關研究表明,手術室護理不僅能有效降低剖宮產產婦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的幾率,同時還有助于促進產婦手術切口的愈合,提高預后效果。對此,本文將重點探討手術室護理對降低剖宮產術后感染發(fā)生率的效果,總結如下。
2 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
本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診的剖宮產產婦300例,將之利用電腦隨機雙盲法進行分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50例。其中,實驗組的年齡在22-37歲的范圍之內,平均(28.97±3.61)歲;孕周在37-41w的范圍之內,平均(38.25±1.06)w。對照組的年齡在23-38歲的范圍之內,平均(29.04±3.78)歲;孕周在37-42w的范圍之內,平均(38.79±0.92)w。比較兩組的孕周等基線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2.2 方法
300例入組產婦都實行常規(guī)圍產期護理,實驗組同時加用手術室護理措施,詳細如下:
(1)對手術室進行安排時,需合理錯開手術時間,以便于有充足的時間對層流手術室進行空氣凈化。術后,立即對手術室進行空氣凈化,0.5-1h/次,并盡量減少人員在空氣凈化期間的出入量。術前0.5h,帶領產婦入室,并向其簡單介紹手術室的環(huán)境,同時在手術臺上協助產婦取最適的分娩體位。在實際剖宮產術實施前,積極協助麻醉醫(yī)師完成產婦的麻醉操作,并及時建立起靜脈通道,做好預置導尿管等工作。此外,還應安排一名助產護士站于產婦一側,避免產婦出現墜床等意外事故。
(2)術前,全面落實六部洗手法,對于主刀醫(yī)師,需在洗手后禁止觸摸沒有消毒過的器械。入室前,按要求更換手套和衣物,檢查醫(yī)護人員有無出現違反無菌操作原則的行為。對于器械護士以及助產護士,需要熟悉剖宮產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操作細節(jié),要快速、準確的向主刀醫(yī)師遞交各種手術器械。此外,助產護士還應密切關注產婦基礎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予以產婦相應的保暖措施。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其用藥時間為子宮切口前0.5h,以盡可能的減少病菌感染的風險。待清點好手術器械與材料的數量之后,才能對產婦的手術切口進行有效的縫合。
(3)術后,安全送產婦回病房,告知產婦產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叮囑飲食要盡量以高蛋白以及高熱量的食物為主,以有效增強其機體抵抗力,減少切口感染發(fā)生幾率。定期協助產婦對其會陰部進行清潔和護理,防止病菌從內部侵入而使切口發(fā)生感染。
2.3 評價指標
統計兩組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者例數,并利用本科自制的調查問卷,評估兩組產婦對此次護理效果的滿意程度。調查得分為0-100分,非常滿意介于90-100分之間,一般滿意介于75-89分之間,不滿意介于0-74分之間。
2.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20.0分析,以()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經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切口感染發(fā)生率比較
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7例發(fā)生切口感染,占總比例的4.67%;對照組術后23例發(fā)生切口感染,占總比例的15.33%。相比較于對照組,實驗組的切口感染發(fā)生率更低,組間差異顯著(X2=6.3131,P<0.05)。
3.2 護理滿意率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護理滿意率達到96.0%,和對照組的85.33%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4 討論
相關資料中有記載,對于剖宮產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來說,其病因主要是機體皮膚和皮下黏膜受損,致使機體的首道防御機制損壞,從而增加了病菌侵入產婦皮下組織的概率。另外,剖宮產的實施也會使產婦的血液大量流失,并降低了其機體抵抗力,進而提高了產婦發(fā)生病菌感染的風險。對此,為能盡可能的預防產婦在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情況,我們需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護理干預。研究表明,手術室護理作為一種比較新型的護理手段,能通過加強層流手術室消毒力度、嚴格控制手術室間隔時間以及減少人員出入手術室的方式,起到減少剖宮產產婦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風險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做好手術器械與材料的清潔以及消毒工作,并在術中積極配合主刀醫(yī)師完成各項手術操作,嚴格觀察產婦基礎生命體征變化,予以相應的保暖措施等。此外,在縫合手術切口前,還應對手術所需的器械和材料進行仔細的清點,避免因遺留手術器械于產婦子宮中而引發(fā)更嚴重的后果。在手術結束后,護士需要將產婦安全送回病房,同時告知其術后相關的注意事項,然后再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其飲食結構,并做好產婦會陰部的清潔護理工作,盡可能的降低產婦發(fā)生切口感染的幾率。此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切口感染發(fā)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的護理滿意率為96.0%,明顯比對照組的85.33%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提示,手術室護理方案的應用,可有效提升剖宮產產婦臨床護理的質量,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風險。
5 結束語
總之,積極對剖宮產產婦施以手術室護理,可顯著提高其護理效果,預防術后切口感染。因此在今后的護理實踐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其關鍵環(huán)節(jié)與重點要素的重視程度,并注重其具體實施措施與方法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王秀娟,劉彩云.手術室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率影響的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6(21):88-89.
楊惠敏,張素紅,王燕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感染發(fā)生率的作用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6,3(3):10-11.
王秀娟,劉彩云,康傳華等.手術室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率影響的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