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甚 汪建成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6--02
肝癌原發(fā)性是臨床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這種疾病的出現(xiàn)率是比較高的,也是惡性腫瘤當中排名第二的致死因素。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一項隨訪也 影像學方法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把影像學方法運用在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術前診斷和手術之后的治療當中,可以使得診斷的準確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影像學方法對于疾病檢測的符合率也有待加強,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在本文的研究當中,主要選取了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138名肝癌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把這些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患者69名。在研究組當中,有男性患者43名,女性患者26名,他們的年齡在39歲到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2歲,病程在5到23年之間,平均病程為14.5年。對照組的患者當中,有男性患者41名,女性患者28年,他們的平均年齡為58.4歲,平均病程為13.7年。所有的患者在臨床當中的表現(xiàn),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硬化病史,有的患者會有甲胎蛋白持續(xù)上升的趨勢,并且會有乏力,消瘦和間歇性上腹部疼痛等一些不同程度的黃疸臨床癥狀的存在。接受本次研究所有的患者經過醫(yī)學手段都確診為原發(fā)性的肝癌,患者和他們的家屬都有本次研究都是知情的,同時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簽署知情告知書?;颊叩囊话銛?shù)據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主要使用CT掃描儀進行臨床診斷治療,CT掃描儀主要是東芝公司生產的16排掃描儀。觀察組的患者使用核磁共振來進行臨床診斷和治療,核磁共振儀式飛利浦牌子的儀器。對這兩組患者的原發(fā)性肝癌臨床診斷的符合率進行對比和分析,然后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方法進行探討和總結。
二.結果
觀察組的患者在診斷方面的符合率達到了95.7%,也就是在69名患者當中,有66名患者的診斷是準確的,對照組在這方面的診斷率只有85.5%,在準確診斷的人數(shù)方面少了七個人。通過這些數(shù)據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在對原發(fā)性肝癌進行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時候,使用核磁共振的準確性會更高。
三.討論
目前我國對于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診斷和具體的療效評估,最主要使用的就是CT和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手段,對患者進行相關影像學的檢查,可以及時觀察患者的肝癌密度,從而完成對診斷和臨床療效的科學合理評估。CT對原發(fā)性肝癌的三期在掃描方面是十分適合的,對于動脈期的腫瘤,也會有著比較明顯的強化作用,在影像方面,主要是一種結節(jié)性比較高的密度,在對它進行強化的時候,會呈現(xiàn)出一種均勻或者不均勻的形態(tài),這是它影像學的主要特征。如果是瘤灶,可以在肝動脈早期就進行對比劑的攝取,存在的一些強化作用會比正常狀態(tài)的肝實質要早,最終會使得跟實質密度出現(xiàn)均勻增大的情況。由于瘤灶的血流速度是比較快的,因此在進行影像學檢查的時候,會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果遇到不能夠繼續(xù)攝取對比劑的情況,那么CT值就會出現(xiàn)十分迅速的下降。對于延遲期的腫瘤密度來說,也會出現(xiàn)下降的情況。CT的掃描方式,能夠使得動態(tài)掃描的時間密度得到增強,同時也使得腫瘤能夠在CT影像上呈現(xiàn)出快進快出的特點。
對于原發(fā)性的肝癌患者來說,開展介入治療之后,患者的腫瘤病灶周圍和內部都會有碘油的沉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人們可以通過對碘油的沉積情況來評價患者的疾病狀況。在大多數(shù)情況之下,患者體內碘油沉積的密度越大,分布狀況越均勻,那么腫瘤的壞死率就會越高,反之患者體內的腫瘤成活率就會越高。使用CT平掃的方式,可以對治療之后的腫瘤的具體變化情況進行反映,例如患者的腫瘤體液化、壞死或者纖維化等等,此外還可以判斷患者的新病灶是否有活組織的存在。
通過大量的臨床醫(yī)學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患者肝癌組織的干細胞里面的乙酰肝素酶值在進行化療之后,會出現(xiàn)一定的減小狀況。灌注成像的準確度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高于加強掃描的情況,并且能夠對患者的腫瘤殘留區(qū)域的類型進行具體的判斷操作,因此能夠幫助治療人員制定出更加科學和合理的治療方案。核磁共振主要有平掃和增強的方法,能夠比較快速地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因此在臨床醫(yī)學當中,已經成為了對原發(fā)性肝癌進行臨床診斷的非常重要的手段。碘油在核磁共振上的影響并不會呈現(xiàn)出任何的信號,因此能夠完全的排除來自碘油方面的干擾,從而使得腫瘤組織殘留和壞死的一些具體的情況獲得十分清晰地反映。當然,對于那些不夠典型的影像學表現(xiàn),核磁共振在臨床診斷鑒別方面的技術還需要不斷的提高。
總的來說,對于原發(fā)性肝癌來說,核磁共振的診斷準確率要高于CT,因此適合在臨床當中進行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趙秋盛.CT掃描與磁共振診斷原發(fā)性肝癌及評估其介入治療術后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6(03):37-38.
周占文.CT掃描聯(lián)合磁共振診斷原發(fā)性肝癌及評估其介入治療術后的臨床效果[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7(08):92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