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梅
【中圖分類號】R2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6--02
對于開胸手術病人來說,在手術過程中通常需要對患者進行氣道插管,插管后患者吸入麻醉氣體會導致呼吸道上皮細胞的纖毛運動減弱[1]。在手術過程中,患者肺部以及支氣管受到刺激會產生較多的分泌物,分泌物堆積后粘稠度增加,最終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并且由于開胸手術后患者常常由于胸口疼痛而呼吸功能受到限制。導致呼吸道內的分泌物不能有效排除。這樣極易引起感染等并發(fā)癥,嚴重可導致患者呼吸衰竭。呼吸功能訓練是一種在術前對患者進行的呼吸功能的訓練,通過訓練患者的換氣方式,從而增強胸肺部彈性,強化呼吸肌群[2]。開胸手術后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復能力對患者的術后健康及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我們探索了術前呼吸功能訓練對于開胸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恢復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采用開胸手術治療的3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齡22-61歲,平均年齡41.21±5.32歲。所有需要開胸手術治療的患者中,5例患者為心臟室間隔缺損,6例患者為食管癌,10例患者為肺癌,9例患者為縱膈腫瘤。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以及實驗組,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發(fā)現(xiàn)其在性別,年齡,患病種類等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院標準以及排除標準[3]
參考《美國麻醉師協(xié)會評分指南》中的標準,患者應當對手術過程中使用的麻藥以及手術自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無手術禁忌癥。凡是符合上述標準的做開胸手術的病人,入選本次研究。若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或者先天性智力低下,應當排除本次研究。
1.3 研究方法
將30例患者收治入院后,分別身體各項生理指標的相關檢查,根據(jù)患者的身體情況安排各自的開胸手術。同時,對兩組患者都進行常規(guī)的胸外科的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患者進行術前的備皮,青霉素皮試以及術前禁止飲食的的相關準備,同時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舒緩緊張情緒。
對與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胸外科常規(guī)護理。對于實驗組患者,在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加上術前的呼吸功能訓練,具體的訓練方法如下:首先對患者進行咳嗽訓練,調整患者姿勢為坐姿或者半坐臥姿,使得上身重心前傾,讓患者進行深吸氣后,屏住呼吸1到2秒,從而增加胸內亞,進而用力咳嗽,使得胸腔發(fā)生震動,讓氣道內的痰液咳出。在訓練過程中應當注意為胸腔用力咳嗽而不是單純的咽喉部咳嗽。其次,對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讓患者調整姿勢為仰臥位,按壓患者的上腹部,同時將手輕輕放于患者胸前,叮囑患者處于放松狀態(tài),在盡可能保持胸部不動的狀態(tài)下,呼吸時先呼氣再吸氣,呼氣的同時緩慢收縮腹部,并盡可能用嘴呼氣,維持此狀態(tài)5到7秒后吸氣,吸氣的過程應當避免用嘴吸氣,盡量用鼻子深吸氣,吸氣時間為3到4秒,保證呼氣時間為吸氣時間的二倍左右。最后對患者進行人工阻力呼吸訓練,對患者訓練時,選取體積大小約為800立方厘米到1000立方厘米的氣球,讓患者盡可能的深吸氣,屏住呼吸1到兩秒左右后盡可能將胸腔肺內的氣體吹到氣球內,再吹氣的過程中,氣球的存在相當于對患者的呼氣過程添加一個阻力,這樣可以保證患者支氣管內的一定壓力。在術前,對患者進行上述的呼吸訓練,每天保證一道兩次的訓練,每次持續(xù)時間十五分鐘左右。
在術后,對兩組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復情況進行研究,并做相應地統(tǒng)計學分析。觀察效果。
1.4 觀察指標
對分別對兩組患者術前以及術后的氧分壓(PO2)以及二氧化碳分壓(PCO2)情況進行記錄,統(tǒng)計比較兩種方法下對患者呼吸功能恢復的效果。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對兩組實驗數(shù)據(jù)差異數(shù)據(jù)進行X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以及術后的氧分壓(PO2)以及二氧化碳分壓(PCO2),術前對照組患者的PO2為(84.23±2.63)mmHg,PCO2為(39.42±4.24)mmHg,實驗組患者PO2為(84.97±3.81)mmHg,PCO2為(39.69±2.75)mmHg,這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對照組患者的PO2為(71.93±2.49)mmHg,PCO2為(45.71±8.12)mmHg,實驗組患者PO2為(83.51±3.61)mmHg,PCO2為(38.21±3.62)mmHg,由結果可知,實驗組的恢復情況好于對照組,兩組結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 討論
由于通常的呼吸為胸式呼吸,對于經過開胸手術的病人來說,手術中及術后由于患者的支氣管等呼吸道受到損害,或者患者術后疼痛而導致呼吸功能減弱[4]。此時,對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就是護理中的一個重點工作。常規(guī)的護理中,對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的作用往往不大,通常來說患者會由于呼吸道內的分泌物累積而導致肺部、支氣管等的感染,增加治療負擔,嚴重會導致呼吸衰竭[5]。在開胸手術前合理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能夠有效的幫助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有利于后續(xù)的康復治療護理[6]。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分別采用三種不同的呼吸訓練方式對患者進行訓練,這樣可以增強患者的胸部以及肺部組織的彈性,防止開胸手術后出現(xiàn)氣道塌陷,并且訓練過程使得患者的呼吸的通氣量增大,提高了呼吸效率。在本研究中,患者的氧分壓恢復情況良好。
綜上所述,術前呼吸功能訓練對開胸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恢復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司麗云,李艷.開胸手術圍術期呼吸功能訓練的健康教育研究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29): 3584-3586.
劉莉.開胸手術對患者呼吸功能影響及護理對策[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2(5): 166-167.
韓梅.胸部術后患者呼吸功能及體能訓練的護理[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5,34(12): 113.
曾玉瓊,高靜,陳青梅.術前呼吸功能訓練對開胸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7(11): 35-36.
任麗秀.術前呼吸功能訓練對開胸手術患者術后恢復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23(4): 450,398.
馮凌云.綜合護理對胸外科重癥術后患者呼吸功能恢復的效果[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6): 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