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沂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5)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競爭壓力的增大,抑郁癥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藥物治療是目前控制抑郁癥的主要手段,盡管有多種藥物在臨床得到應用,但目前仍未找到一種安全有效,能令人滿意的藥物。米那普侖(Milnacipran)是近年來得到應用的一種新型特異性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再攝取雙重抑制劑(Serotonin-noradrenalin reuptake inhibitor,SNRI),其臨床療效、安全性及服藥的依從性有待得到進一步證實。為此,本研究將其與艾司西酞普蘭進行了對照。現(xiàn)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入組患者來自2016年4月~2017年3月來本院就診的抑郁癥患者,共60例,均符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DSM-IV)有關(guān)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評分≥18分;年齡18~60歲;性別不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抑郁障礙及伴有嚴重心、肝、腎疾病、癲癇、閉角型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既往有酗酒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質(zhì)接觸及濫用史者,精神發(fā)育遲滯及人格障礙或其他精神障礙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近2周未使用過抗抑郁藥物、心境穩(wěn)定劑等藥物的患者。本研究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入選患者隨機分至米那普侖組及艾司西酞普蘭組,各30例。米那普侖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18~57歲,平均(33.6±10.7)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1.7±2.3)年;治療前HAMD量表評分(25.96±4.63)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總分(21.32±4.51)分。艾司西酞普蘭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18~59歲,平均(34.3±11.3)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1.8±2.4)年;治療前HAMD量表評分(25.49±4.58)分,HAMA總分(21.47±4.49)分。兩組性別構(gòu)成、年齡、病程及治療前HAMD、HAMA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用藥 米那普侖組:起始劑量為25 mg/d,根據(jù)病情調(diào)整至75~100 mg/d。艾司西酞普蘭組:起始劑量為5 mg/d,根據(jù)病情調(diào)整劑量至10~20 mg/d。觀察期均為12周。研究期間禁止合并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郁藥物及心境穩(wěn)定劑。有嚴重睡眠障礙患者可短期(連續(xù)用藥少于2周)合并佐匹克隆7.5 mg 每晚,或右佐匹克隆1~3 mg每晚。
1.2.2療效及不良反應評估 采用HAMD-17、HAMA評定療效,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12周末進行評定。減分率≥75%為痊愈,50%~74%為顯效,25%~49%為有效,<25%為無效。減分率=[(治療前HAMD評分-治療后HAMD評分)/治療前HAMD評分]×100%[1]。安全性評估應用治療中需處理的不良反應癥狀量表(TESS)進行評定,將治療后各條EI的最大評分≥2分(TESS定義為輕度以上)視為不良反應[1]。
1.2.3依從性評估 采用藥物依從性評定量表(MRAS)評估治療12周時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該量表共10個條目,除條目7、8回答“是”記1分外,其他條目回答“否”記1分。得分越高,患者依從性越好,總分≥6分視為依從性好[2]。在研究開始前對評分人員進行了集中學習和培訓,并進行了一致性測驗,Kappa值>0.86。
2.1兩組治療前后HAMD和HAMA評分比較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HAMD、HAMA評分均有較大幅度降低,差異均有極顯著性(P<0.01)。兩組間治療前、后HAMD、HAMA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米那普侖組:痊愈12例、顯效10例、有效6 例、無效2例;艾司西酞普蘭組:痊愈11例、顯效12 例、有效5 例、無效2 例。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根據(jù)TESS評分及患者報告的不良反應,米那普侖組共12例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艾司西酞普蘭組11例患者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6.67%。兩組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71,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HAMA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n)
2.4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治療12周末,米那普侖組MARS總分≥6分者28例(93.33%),艾司西酞普蘭組27(9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2,P>0.05)。
抑郁癥的發(fā)生有諸多遺傳因素的基礎(chǔ),但社會因素對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其發(fā)病機制至今仍需精神科醫(yī)生進一步研究闡明。臨床治療的藥物眾多,如艾司西酞普蘭、帕羅西汀、米安色林、氟西汀等,但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其療效有待進一步證實,且隨著服藥時間的延長,其安全性與依從性有所下降,對抑郁癥的復發(fā)及預后又會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因此,選擇一種安全、依從性高的藥物,對抑郁癥的長期服藥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艾司西酞普蘭是一種高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能同時與5-HT轉(zhuǎn)運體的兩個位點(基本位點和異位位點)結(jié)合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國內(nèi)外許多臨床對照研究及Meta分析均證實艾司西酞普蘭具有較好的抗抑郁和抗焦慮作用[3-8]。而米那普侖是近年來得到臨床應用的一種新的藥物,有研究認為其與帕羅西汀、米安色林、氟西汀等療效相當,且不良反應較少[9-10]。本研究將米那普侖與艾司西酞普蘭進行了比較,觀察12周,結(jié)果表明其在臨床療效、安全性及依從性方面與艾司西酞普蘭相當,常見不良反應為心悸、口干、頭暈、惡心、乏力、失眠等,差異尚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受醫(yī)院規(guī)模小,與所選樣本較少有關(guān)。
綜上所述,米那普侖抗抑郁療效肯定,其不良反應少程度輕,患者服藥耐受性及安全性尚需更長時間的觀察以及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來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