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方臘全
攝影記者 蔡軍
萬玉霞
記者應邀到武漢市常青樹實驗學校采訪,校長萬玉霞迎面走來,明亮灑脫、氣韻通透,散發(fā)出教育家的氣質(zhì)。她的著裝與打扮、個性與表達、分寸與把握,女性的柔美、思維的流暢、大家的風范,給人以一種特殊視角的色彩和靈動之美。
她,武漢市杰出校長,湖北省特級教師,湖北省首批正高級教師,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0年感動中國十大杰出校長;2015年作為全國勞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2016年度中國好校長;2009年作為中國赴美教育考察團副團長,給美國學生上了一堂中國式的示范課,美國媒體稱之“中國教育的微笑”;先后出版了四本專著:《溫暖生命的教育》《生命常青》《潤澤生命》《萬玉霞與生命發(fā)展教育》。
她,17年以工匠精神打造了一所中國書院式風格兼具國際范式的花園學?!錆h市常青樹實驗學校;17年建構了一種教育理念——生命發(fā)展教育;17年形成了一種特色文化——新生態(tài)生命發(fā)展教育;17年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凝視生命的發(fā)展,呵護生命的快樂與成長,根植生命對學習的熱愛,激發(fā)生命對生命本體的敬畏。
什么是學校?很多學者不斷探討和給予定義。在萬玉霞看來,學校是一個固態(tài)的物理空間,或者是一個人為造就的院落,以人為本將一個個成長的生命凝聚在一起,組成一個共同筑夢未來的群體世界。在一定意義上,學校是師生成長的共同體,因生命而存在,因智慧而群居,促進生命的全面發(fā)展。
2017年秋季開學這一天,萬玉霞心情格外不寧靜。一是,6700個微笑的生命回到快樂的家園。因為,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期,她很忙,也很累。她忙于教師培訓,忙于一個更美的新校區(qū)建設,忙于新增學生的教室安排,忙于研究課改的深入。然而她卻感到很寂寞,當然這種寂寞不是生活與時空的寂寥,兩個月的時間,她仿佛離開學生很久了,她喜歡和這些生命在一起,生命與生命的情感碰撞才能找到教育的感覺,學生歸來有一種生命活力之美蕩漾在她心中。二是,回眸2001年,張公堤畔,滿目荒涼,幾幢校舍,學生僅102人。時光荏苒,17年過去了,草創(chuàng)時期的“常青實驗小學”,如今變成了涵蓋四個校區(qū)、學生近6700人的九年一貫制的教育集團。在她任校長的17年中,先是用14年時間構建了小學教育結構體系,送走了17屆小學畢業(yè)生;2013年開始創(chuàng)辦初中部,現(xiàn)已送走了兩屆初中畢業(yè)生。三是,因為有了初中,學校由武漢常青實驗小學更名為武漢市常青樹實驗教育集團,直屬武漢市教育局。就校名文化而言,她希望學生像常青樹一樣,生命之樹常青。由此,她感到格外激動和興奮。
教育,不是從春天開始,而是從秋天出發(fā)。因為秋天能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色彩斑斕,激發(fā)出更多的想象。清晨6點50分,她一身淡妝,在晨光中顯得格外柔美。她和她的團隊站在初中部校門口,等著孩子們的到來。這些學生,都是她熟悉的面孔,大多數(shù)她都能喊出名字。一個靈動的眼神、一個調(diào)皮的動作,她都知道學生在想什么。7點剛過,學生有秩序地涌入,看到校長和老師站在學校門口迎接,一個個都行舉手禮,一聲“校長媽媽好”,一聲“老師,您好”,學生滿心喜悅??吹揭粋€個從稚嫩天真懵懂的孩童,逐步成長為理性懂事的“大小伙”“大姑娘”,一股令人欣慰的力量和教育幸福感油然而生。
7點50分,萬玉霞來到創(chuàng)建之初的武漢市常青實驗小學(曾命名為“常青第一小學”)。這時,學生都進入了教室,新生帶著新奇的目光注視著這里的一切。這些新生感覺這里與幼兒園不一樣,教師的眼神中流露著期望,課堂里所有的一切也不一樣,課桌椅和電子白板、新發(fā)的書本和自備的學習工具,教室里的一切都很美。他們雖然還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但都能體驗到一種新的生活開始了。萬玉霞熟悉這里的一切,她和她的團隊沒有打擾孩子們,一個一個教室地看,一個一個地方地檢查,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除了一年級新生,二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她都認識。她所關心的是,學生歸來,是否快樂。
萬玉霞心情很暢快,開學的秩序井然。在這里,她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站在教學樓樓前,仔細凝望這所匯聚同行者們努力、辛苦、汗水創(chuàng)建起來的花園式學校,一種幸福感直抵心靈深處。有時,她自己也感到驚訝,究竟是什么力量讓她在很短的時間創(chuàng)辦了這所美麗的學校?曾記得,2001年3月,萬玉霞來到這里,年齡不足三十,懷揣理想,執(zhí)心恬靜。在這之前,武漢市教育局公開競聘校長,她一舉奪魁,成為第一實驗小學首任校長。一百年前,這里四周是一片沼澤地,以水為患。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此修筑了一條長20公里的防護堤,百姓稱之為張公堤。百年變遷,武漢大發(fā)展,一批新移民在這里安居樂業(yè),取名常青花園。舊時沼澤地需要教育,然而,呈現(xiàn)在萬玉霞面前的現(xiàn)狀是:操場,雜草叢生;教室,空無一人;人員,單槍匹馬;時間,只有兩個月;校舍,空空如也,更毫無文化可言。萬玉霞腦海里只有市教育局領導的囑托:“兩高三性”(高質(zhì)量、高品位、實驗性、示范性、特色性)常青教育實驗區(qū)的要求。6月報名時,只有七名學生到校。
萬玉霞喜歡詩人汪國真的詩,“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教師們形容她宛如一個拓荒者,站在生命的發(fā)源地,針對21世紀人類生活的變革與現(xiàn)實,不斷穿越與前行,用生命智慧力量創(chuàng)造和耕耘生命發(fā)展教育,把知識和生命的張望浸潤到夢想中,始終以教育家情懷追趕燈火闌珊處的燦爛。為了辦學,她走進社區(qū),流連于行色匆匆的人群中,見人就請他們看看學校簡介,極力宣傳著這所學校。一個、兩個、十個、二十個……第一年學校來了177個學生。17年耕耘,17年發(fā)展,如今在校學生已發(fā)展到6700名。萬玉霞感嘆,這不僅是記憶,更是一段生命的歷程,是一個教育者心靈的突圍和向往。
隨后,她來到常青實驗小學第二校區(qū)。她對這所學校又是一番情感。建校后學校一年一個變化,學校的聲譽和生源也逐年遞增,由創(chuàng)辦初期到處招生,到第二年增加到548人,第三年生源爆滿,學生人數(shù)達1500人。隨著社區(qū)的建設和發(fā)展,人口和經(jīng)濟也迅速增長,教育如何適應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如何適應社會文明的建構,如何適應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zhì)教育的需求?這時的萬玉霞已由辦好常青實驗小學的初心,轉(zhuǎn)變?yōu)樘峁└鄡?yōu)質(zhì)教育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2005年,她又承接了常青花園第三小區(qū)的另一所學校,成為常青實驗小學另一個新校區(qū)。接收時,離9月1日開學僅剩28天。為了如期開學,她經(jīng)常忙得只能與老師們一起蹲在馬路上吃盒飯。如今,這所學校宛如璀璨明珠,鑲嵌在這個美麗的花園社區(qū),成為這個小區(qū)人的驕傲。
一校四區(qū),師生按照她的預設進入新的教育生活。雖然忙碌了一天,但她卻依然充滿激情。最后她來到第四校區(qū),該校區(qū),一切按照生命教育發(fā)展理念,按照現(xiàn)代化學校的目標要求,成為具有時代性、未來性的教育校區(qū)。同時,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武漢市常青花園小區(qū)已成為一個具有二十多萬人口的新型移民社區(qū),在常青樹實驗學校的影響下,已升級為一個知名的書香社區(qū)。
教育歷來和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萬玉霞所思考的是,如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學校當然需要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必須主動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因此,新校區(qū)不僅是現(xiàn)代建筑,而且要融入未來教育理念,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她都經(jīng)過精心策劃,像藝術大師那樣描繪學校最絢麗的色彩,一切都凸顯了現(xiàn)代化教育和未來教育感。
在采訪中,我們看到了四個校區(qū)凝成的一所集團化學校,從萬玉霞眼神中流露出的平靜和自信,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無私付出與執(zhí)著追求??梢哉f,是萬玉霞和她的團隊用生命凝成了這樣一所最美的現(xiàn)代學校。
學校是一種建構,其使命是人類的精神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傳遞,它既塑造生命精神,又傳遞社會文化,從而影響生命成長與進步。常青樹實驗學校雖然不像歷史悠久的百年名校那么精深,但萬玉霞構建以生命為本的生命發(fā)展教育,始終把人的靈魂構建和人格的力量塑造放在學校發(fā)展的第一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超越了文化底蘊深厚的百年老校。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之所以影響深遠,其精髓在于思維的突破與理念的創(chuàng)新,讓人從傳統(tǒng)模式中走向自由想象世界。常青樹實驗學校從建校之初,萬玉霞就有一種超越意識。在她心目中,教育宛如一座復雜的建筑大廈,學校是基本構架和模板,校長是建筑藝術大師,把創(chuàng)新意識和現(xiàn)代育人理念融為一體,不斷筑夢理想的教育世界。因而,從建筑風格設計到文化氛圍構建,從課程改革到課堂轉(zhuǎn)型,從教師隊伍建設到現(xiàn)代教學理念提升,都凝聚了她全部的心血與智慧。
教育理念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每天,她不僅忙碌于穿梭在四個校區(qū)之間的管理,還忙碌于對教育實踐的體驗與思考,其重點是不斷吸納與研究他人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教育理念體系。只有懂得教育,才能成為教育的開拓者。每當深夜或者休息日,她無心顧及外面世界的精彩,而是潛心思考和研究,遨游于那些教育家的思想世界,饑渴地汲取其思想精髓。
首先她問康德??档抡f:“好教育是世界行一切善的源泉。”萬玉霞迅速領悟到,人的發(fā)展和社會文明構建,一切應源于教育。從生命發(fā)展角度,當然是達爾文說得清楚,于是她走進了《物種起源》。達爾文理論指出,人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體,并與自然和社會構成一種“適者法則”關系。萬玉霞從中領悟到,教育與生命適者法則,尊重生命主體意識,開發(fā)生命的靈動性,促進生命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造人的精神生命,建立相互適者法則關系。這種關系,應有陽光般的溫暖,海洋般的寬廣與透徹。接著,她又走進盧梭、蘭本達、蒙臺梭利、雅斯貝爾斯、羅素、皮亞杰、蘇姆霍林斯基、杜威、陶行知等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思想領域。當然,她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研究每一位教育家,而是閱讀和吸納他們關于“什么是教育”的論說。譬如:紐曼說,“成長是生命的唯一見證”;泰戈爾詩云,“生命的流水不斷奔去,日月與星光,攜帶著生存的微笑”;皮亞杰說,“本能和生命的自然需求獲得滿足條件之后,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對兒童生命發(fā)展的影響”;泰勒斯認為,“認識生命的本源是教育的起點”,等等。這一切關于教育的論說,宛如流泉潤澤萬玉霞的思維世界,讓她領悟到教育的真諦,豐富了生命發(fā)展教育的內(nèi)涵。
然而,萬玉霞并不是一個盲目的理論照搬者,她的智慧在于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她從教育實踐中走向教育家的思想世界,又從這些理念中反思教育,最后形成自己的色彩。她的生命發(fā)展教育理念構架,首先是把生命的本源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思考生命的發(fā)展,再次是思考教育如何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其中核心是“發(fā)展”,因為發(fā)展對于生命才能解釋教育的價值,才能詮釋什么是教育。由此,她提出了“三觀、三重性、四個需要”等一系列教育觀點。三觀:教育對象觀、生命發(fā)展觀、創(chuàng)造教育觀;三重性:生命自然屬性、生命成長過程性、生命價值創(chuàng)造性。在她看來,首先人作為自然生命而存在,生于自然存在于自然;其次是人的精神性,超越自然性的生命精神世界;再次是人的生命價值性,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創(chuàng)造生命存在的社會價值。進而,她認為生命發(fā)展教育,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包括對生命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生命價值的提升。
在萬玉霞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是鮮活而又復雜的生命個體,在他們的生命發(fā)展過程中,對他們生命的發(fā)展關注,會對他們今后的生命狀態(tài)產(chǎn)生重大影響。生命發(fā)展即成長,反之成長即生命的發(fā)展。重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自然生命健康快樂地發(fā)展,在九年教育過程中,由小樹逐步長大;二是在校園物理空間里,讓知識之泉漸漸沁入生命成長過程,德育和智育得到全面發(fā)展,成為有理想、有智慧、有追求的靈動生命。生命發(fā)展了,教育才有價值。由此,她從生命發(fā)展教育理念出發(fā),著重在“發(fā)展”上下功夫。
由此,在文化構建上,學校以“蓬勃生命給我們成長的進步,中國人格給我們前行的力量”為基因,并以“中國人格”作為德育的核心目標,形成“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世界”四個維度的融合。例如,對待生命的成長,她強調(diào)讀懂每一位學生,發(fā)展好每一個生命!把學生的身心需要作為教育教學的第一信號。每年學校開展“紅色成長禮”等系列生命發(fā)展教育活動,從小學入隊到中學離隊入團儀式;從黨員教師重溫入黨誓詞到社區(qū)老黨員憶初心;通過學?!吧臁W入隊—中學離隊入團”等系列活動,促進師生“中國人格”的養(yǎng)成。
在課程改革上,學校構建以生為本和教育信息技術+生本智慧課堂,構建起“P+S”主動教育課改模式,以及“四三四”課程體系。其中,“主動教育”教學模式,簡稱為“三三五式”,即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內(nèi)容(三類:A級基礎類、B級綜合樓、C級拓展類);教學流程(五版塊:主動感知、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參與、主動建構、主動拓展)。學校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不斷拓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的生命張力得到最佳的發(fā)揮。例如,學校創(chuàng)客夢工廠,設有九大工坊:電子創(chuàng)客工坊、益智思維工坊、航空航天工坊、數(shù)碼制作工坊、布藝工坊、烘焙工坊、模型制作工坊、手工創(chuàng)客工坊和3D打印工坊。同時,學校努力拓展校本課程,喚醒生命個性自由與發(fā)展。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學校專門組織師生開發(fā)了《一帶一路我知曉》校本課程,既增強了學生的人文歷史自然知識,又拓寬了學生對未來世界的認知和大格局胸襟。學校創(chuàng)辦的“樹常青少兒創(chuàng)學院”,開展了“中國心、麋鹿情”的研學課程,深受學生歡迎。萬玉霞認為,如果生命發(fā)展教育是一種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心中根植創(chuàng)新意識,則為學生生命的未來發(fā)展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學校中,教師是一個群體;教育,因教師而發(fā)展。在萬玉霞身上,有一種人格凝聚力量,集合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教師從開始的20多名發(fā)展到458名。其中,學校擁有省特級教師2人、市管專家1人、市學科帶頭人13人、市優(yōu)青27人、市“十佳班主任”4人、“百優(yōu)班主任”8人、區(qū)學科帶頭人31人、區(qū)優(yōu)青46人。
同時,她還充分利用湖北省命名的萬玉霞名師工作室、市黃鶴英才名師工作室、學校班主任、教學工作室等平臺,發(fā)揮“名師頭雁”作用,通過以老帶新、以優(yōu)帶新、以學促新等方式,開展專題研究和實踐,帶動整體教師隊伍業(yè)務素質(zhì)的提高。
弗洛伊德說,夢——并不是空穴來風,它是一種愿望的達成。17年前彼此并不都相識,卻為一個夢想相約而來,守望著生命的發(fā)展,共同追尋生命之樹常青??梢哉f,相約是因為志向相同,相約又是一種守望,更是一種情感和夢想。然而,教師們異口同聲地說,與其說相約在常青樹實驗學校,不如說萬校長的人格魅力影響了一群人,以理想和理念帶動這個群體前行,帶著理想和信念奔跑在學生成長的路上。17年相邀,有的自動走來,有的追蹤而至,只因常青樹實驗學校的美好,更因有一位永不知倦怠的好校長。
副校長廖曉雁,干練簡約,坦誠透徹,她分管德育,圍繞著生命發(fā)展教育的旋律,蕩漾著“中國人格”德育之歌。副校長宗虹,中學高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厚實內(nèi)秀,睿智創(chuàng)新,像大姐一樣默默地與萬玉霞一起走過16年,深得萬玉霞的信任和老師們的尊敬。徐江紅,黨總支專職副書記,以德立身,細膩踏實,大局意識,率先垂范,甘當配角。黨總支書記華春橋,原是一所市直屬高中的教務處主任,2014年常青樹實驗學校初中部開創(chuàng)之初,通過公開招考和組織考核來到這里。他坦言為何從高中來到初中:“我一直很敬佩萬玉霞校長,她的教育情懷和對教育的執(zhí)著追求深深感染了我?!?/p>
17年來,因為常青樹實驗學校,因為萬玉霞的“人格引力”,先后有武漢市學科帶頭人錢艷玲、魏芬梅、李文艷、陳慧、劉重慶,武漢市語文骨干教師張萍、王惠、高萍,湖北省優(yōu)質(zhì)課一等獎獲得者萬妮、生物學科一級教師方華、中學一級教師蔡勝軍、武漢市第四屆“十佳魅力”教師徐佳、武漢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劉維軒、全國微課堂創(chuàng)新一等獎獲得者丁璟、優(yōu)秀班主任劉瓊、中學歷史教師孫師、獲得課題研究貢獻獎語文教師楊雪、武漢市數(shù)學學科帶頭人喻明、P+S自能課堂課改一等獎數(shù)學教師趙琴、互聯(lián)網(wǎng)+精品課特等獎獲得者房滋瑾、湖北省骨干教師彭艷、全國創(chuàng)新型名師夏清,代表中國赴日本參加國際信息教育數(shù)學整合課程展示的方勇,武漢市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張?zhí)m等一大批教師,語、數(shù)、外、體、音、美,個個激情滿懷,追隨著校長萬玉霞。
上善若水,天道酬勤。教師們認為,這種優(yōu)秀品格在萬校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作為女性,她柔情似水,對教師和學生愛得真誠,任何時候都微笑面對,給教師以信心和力量;作為校長,她心胸浩瀚如海,在困難面前是一個勇者,既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廣闊的視野,又始終堅守教育現(xiàn)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不斷激發(fā)教師對教育的熱情,根植對生命的熱愛和張力。數(shù)學教師肖柴英快要退休了,在常青樹實驗學校這個庭院里,仿佛有用不盡的力量,也是因為深受萬玉霞的影響。2002年畢業(yè)的青年教師陳瑩,在這里成長、成熟、發(fā)展,她認為,是這個團隊的力量,以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有價值的平臺,使自己獲得成長和發(fā)展。
“真誠的目光關注學生、真誠的微笑帶給學生、真誠的雙手撫摸學生、真誠的心靈走進學生”,對學生要有“愛心、恒心、耐心、細心、誠心、責任心”……這是常青樹教育集團的教師行為準則,萬玉霞歸納為“四真誠”和“六心”??梢哉f,學生因教育而成長,教師因教育而幸福,校長因優(yōu)秀教師群體而驕傲,家長因好學校好教師好校長而感恩。
在萬玉霞身上,透視著一種高雅氣質(zhì),然而又很樸實平和,用她母親的話說,一輩子圍著孩子轉(zhuǎn),以母愛文明構筑自己的教育人生。作為中小學校長,她像母親一樣呵護著學生成長,用母愛構筑著生命的未來,勾畫著學校的藍天白云;在辦學上,她空靈高遠,注視著自然世界和未知世界的色彩變化,灑脫于人間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構筑著未知的想象世界。應該說,這就是萬玉霞教育人生的體現(xiàn)。
萬玉霞祖籍山東,生于武漢。既有山東文化血脈的灑脫與豪邁,又有南方的柔美與細膩;既有山東女性的淳樸厚實,又有南方女性的婉約和潤澤。華中師大著名教授楊再隋贊美道:“萬玉霞,既有著山東人的率真和豪爽,又有著武漢人的聰慧和包容;既有著管理者的執(zhí)著和堅定,又有著女性的溫婉與柔情。萬玉霞的生命觀,既具深刻的理性,同時兼具特有的詩性。”
她是一個勇者,又是一個執(zhí)著的智者。在她身上呈現(xiàn)出三種色彩:一是她的微信名片:美玉有暇。她認為,玉石再美也有瑕疵,因而總在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教育實踐中追求一種完美的教育人生。二是用生命的力量把常青樹實驗學校構建成適宜生命發(fā)展的理想世界,讓每一個生命永遠充滿發(fā)展的活力。三是不斷拓展生命發(fā)展教育理念,喚醒自然生命的覺醒,并向靈動生命發(fā)展,向智慧生命和理性生命發(fā)展。概括地說,這不僅是一種教育情懷和人生色彩,更是一個教育家的追求所在。
萬玉霞出生在一個戲劇家庭。父母親都喜歡京劇,讓她享受到童年的歡樂。她天資聰穎,根植于父母的音樂基因,嗓音高昂清澈流暢,說唱韻味自然質(zhì)美。因而,自小深得父母疼愛和鄰居喜歡。上小學時,她成績很好,而且是學校的文藝骨干。小學二年級時,北京一個部隊招考少年文藝兵,招生人員一眼挑中了她,并幾次來家中想說服她父親。這本是讓許多家長羨慕的事情,可她父親卻說讀書才是最重要的。初中畢業(yè)那年,她中考成績很優(yōu)秀,父親說:“你讀師范吧,女孩選擇教師職業(yè)最好?!庇谑?,她選擇武漢市第二師范學校。
1988年她從師范畢業(yè),被分配到武漢市紅鋼城小學當一名普通語文教師。萬玉霞的教師氣質(zhì)是自然形成的,進入學校就全身心沉浸在語文教學中。從班主任到輔導員,從優(yōu)質(zhì)課到精品課,幾年后就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教師,并升任到武昌一所小學任副校長。她好像天生就是一座教育富礦,面對學生清澈的眼神,一種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她說:“我喜歡站在講臺上的感覺,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享受與他們相處的每一刻時光。當我站在講臺上,整個身體和靈魂便找到歸宿,整個人便煥發(fā)了精神和風采?!?/p>
因此,多年來,她一方面堅持教學科研,另一方面堅持上研討課。她的示范課,被稱之為“詩化語文”新流派。教師們稱贊她的課是,“深邃的教學智慧與效果,宛如空谷幽蘭,散發(fā)著奇異醉人的芳香,開啟著學生的心智”。她執(zhí)教的巴金《鳥的天堂》一課,堪稱經(jīng)典之作。2006年她在全國小學語文優(yōu)質(zhì)課比賽現(xiàn)場,像音樂家彈奏的旋律,營造了一種磁場效應,讓學生品嘗了一頓精神大餐,帶給一千多名現(xiàn)場觀摩教師賞心悅目的感受。武漢市教育局特聘專家謝明德聽后評價:“萬玉霞在整個課程流程中,預設的和生成的交互著,有限性與無限性同在著,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并存著。她的課主題突出,立意鮮明,讓學生在自主、自悟、自得中感悟到快樂和收獲。”2013年,她給全體語文教師上了一堂《秋天的懷念》導航課。從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到教學流程的把握以及課堂問題生成,宛如流瀉的月光凸顯出教學過程的美感。五(2)班一位同學說,萬媽媽的微笑就像春風一樣讓我們感覺好溫暖,她所上的課程內(nèi)容又好像清泉一般澆灌著我們的心田。另一位同學說,《秋天的懷念》這一課,讓我懂得了母愛,懂得了勇敢面對挫折,不要輕言放棄。
萬玉霞認為,“教育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是相遇時的驚喜和告別時的留戀與依依不舍的揮手,是成長的自信和在路上的勇敢與從容,是師生在一起時愛中的恨和多年以后夢中幸福的淚,教育是生命與生命的愛戀和你與我永久的懷念”。只有對生命發(fā)展教育的深度體驗,才有這樣的教育感悟。每天,清晨6點多就來到學校,理一理當天的工作思緒和要點,然后和執(zhí)勤的行政、老師一起迎接學生入校,下午放學要目送學生離開學校。四季輪回,朝朝暮暮,孩子成長就是她心中的圣潔。一次,她去看望76歲的老母親。母親拉著她的手說:“我最大的成就是一生圍著你們幾個孩子轉(zhuǎn)?!蹦赣H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是呀,教育不也是這樣嗎?萬玉霞看到母親忙前忙后的身影,眼眶濕潤了,心靈受到很大的啟發(fā)。由此她感嘆,中小學教育就是一輩子圍著孩子轉(zhuǎn)。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用自己的生命每日為教育起舞,我愿意一生堅守!”由于她一心撲在常青樹實驗學校,沒有精力顧得上要自己的孩子。雖然有遺憾,但她將滿腔的愛灑向生命發(fā)展教育,學生、家長、老師都稱她為“校長媽媽”。教師們說,“她的情、她的愛,全部奉獻給了常青樹實驗學校,奉獻給了生命發(fā)展教育”。
莊子說,乘物以游心,尋找天地之間生命與自然的和諧。其實,萬玉霞的生活很簡單,不向往明月松間照的恬靜,不追求女性的魅力和溫情,不逐流浮躁的社會生活,而是“用心做教育,虔誠做功德,心向仁愛,成就學生,度化自己”。她以仁愛、智慧、生命、人生,譜寫了一曲生命發(fā)展教育之歌,探索了生命發(fā)展教育之旅,達到“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境界。然而她并沒有停步,而是向一個更美的燦爛未來走去,繼續(xù)奉獻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力量。這就是鄂派教育家萬玉霞的教育情懷與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