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道生/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副校長
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主”,全賴教育幫助我們傳承已有文明,開啟未知世界,可以說是教育讓我們能成為真正的“人”。當然,教育是“人”專屬的社會活動,只有“人”才能被教育。
教育以其特有的復雜性和可能性,使得教育成為一項充滿智慧的探險之旅,需要教育人不斷地在已知和未知之間、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線性與非線性之間摸索前行,不斷地擴大人類的已知范圍,促進人類自身更加完善和生活更加美好。
盡管教育是“探險之旅”,但人類不是意氣用事、盲目沖動的“探險家”。我們不但帶著天然的“遺傳”財富,會“模仿”學習,我們更能在試錯、嘗試、體驗等過程中,通過反省、思索、辨析、推理等邏輯思維過程來自我調(diào)整和自我進化,讓我們的“探險”變得可控、可行和可續(xù),這個過程可稱為“研究”過程。因此“在研究中教學”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科研也就成為學校質量提升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對教育的研究,可以跳到教育之外來“獨立觀察”嗎?教育是無處不在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教育的發(fā)生,沒有誰能真正抽身出來。教育研究,必須進入到教育發(fā)生的現(xiàn)場,置身于教育之中才能有切身感受和鮮活靈感。因此,校本教研,只有在教育現(xiàn)場才能煥發(fā)活力。校本教研的“基于學校,為了學校,發(fā)展學?!钡娜筇卣鞅旧砭褪菑娬{(diào)學校教育研究必須在教育現(xiàn)場來展開,學校是教育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育研究的主體。
從“應然”角度來講,學校教育應當以“美好”來展示自我,但“實然”狀態(tài)的教育卻是“學校會傷人”。學校的活動未必都是“教育”,可能有很多“反教育”的行為。促進人積極變化的行為才是“教育”,必須有“教育”發(fā)生的地方才是“教育現(xiàn)場”?;诮逃F(xiàn)場的校本研究,是以“問題”為切入,以“美好”為方向而展開的研究。
毛道生
在中國,從來不缺乏好的教育研究,也不缺乏好的教育實踐,但缺乏把這兩者有機融合,并能充當這兩者之間的“信使”的人。一線教師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更好地搭建理論與實踐之間融合和貫通的橋梁,使得自己的教育實踐更理性,教育理論更接地。
理論是實踐的抽象,對實踐有著解釋、指導和預測的功能。實踐是理論的載體,對理論有著傳承、印證和批判的功能。沒有理論指引的實踐就會盲目而低效,而沒有實踐承載的理論就會虛幻而孱弱。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與雙向切換,一向是學校教育研究的核心追求和根本使命,而理論和實踐的聯(lián)接橋梁和轉換中介就是教育現(xiàn)場。
STEAM課程觀得到視野開闊、敢于嘗試的成都七中英語組高度認可,他們突破英語學科的局限,抓住STEAM課程是以學科整合來培育創(chuàng)新型、實踐型人才的教育本真,主動和物理組合作探索,由英語老師上拋石機制作、核能源、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等內(nèi)容,讓全校老師耳目一新。英語組不但努力去尋找理論在實踐中的落腳點,如國際理解教育、批判性思維能力培育等,也積極尋找實踐在理論上的支撐點,其開展的“學習型高中英語規(guī)范書寫教程”“新課標高中英語24個話題”“高中英語實用語法”等研究,有效引領英語教學實踐。
校本教研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教育智慧的凝結來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沒有“轉識成智”的教研活動就是為了完成“點卯考勤”的任務驅動型教研,必然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一方面,必須是在教育現(xiàn)場的實踐中凝結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作為一種實踐智慧,具有“具身化”的特點,必須是教師對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的充分體驗和深刻感悟后積累而成。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育學教授馬克斯·范梅南強調(diào),“教育智慧的本源處是一種熱愛,一種激情,一種迷戀。一個靈魂遲鈍、麻木的成年人從根本上就喪失了教育智慧,任何方法、任何知識都無濟于事”。教育智慧必須首先來自于教師對于教育本真意義的沉思和追求,而不是簡單地與教師生涯的時間長短相匹配,新教師可能很快形成教育智慧,老教師也可能長年無變化。
另一方面,要推進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的相互促進和相互補益。以聚焦課堂的“磨課”為例,很多學校的教研組在承擔了學校的“公開課”任務后,就指定“把關教師”指導素質較好且積極向上的年輕教師去上,直到最后正式呈現(xiàn)時全組的老師才“一睹真容”。沒有事前的充分溝通,沒有參與到“磨課”過程中,只是在最后評課過程中禮節(jié)性地、蜻蜓點水般的評課,很難把獻課老師的智慧轉化為聽課老師的智慧,也難以把教研組的集體智慧轉化為獻課老師的個人智慧。因此,“磨課”應該讓盡量多的老師參與其中,且全程參與其中。
教師為什么會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感?難道真的是因為他們的職稱已經(jīng)評到最高級了嗎?難道他們真的是嫌棄教師待遇低嗎?難道真的是因為教育的責任和壓力太大了嗎?這些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但最根本的是,他們沒有看到日常教育活動的意義。人是意義的存在,追求生命的意義是人的本質屬性,意義感帶來幸福感,意義感的缺失導致了專業(yè)發(fā)展動力不足。
一線教師之所以把諸如備課、上課、出題、閱卷、批閱作業(yè)、找學生談話、課堂提問、擦黑板、放幻燈片、組織課外活動等看作“瑣事”,就是因為孤立地看待這些瑣事,而沒有看作是整個教育活動系統(tǒng)的要素,沒能發(fā)現(xiàn)和體會其教育意義。教師對教育目的不明晰、不認同、不踐履,就會在瑣事中迷失教育方向,丟失教育價值,衰落教育情懷。
命題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基本工作內(nèi)容,然而,很多老師一則顧慮命題對質量和預測分數(shù)的高要求,二則認為原創(chuàng)或者改編試題需要耗費較多精力,紛紛推脫命題任務,即便承擔也是東拼西湊而質量不高。對此,成都七中聯(lián)合“名校聯(lián)盟”成員學校,共同組織舉行“聚焦核心素養(yǎng),提升命題質量”的學術活動,把成都七中的老師全部卷入其中。生物組則借勢策劃了“好題分享”主題教研活動,教研組副組長湯洋率先垂范第一個發(fā)言,重點講述自己在命制好題過程中的快樂與收獲。
教育是“人”的活動,由“人”來組織和實施,為了“人”的發(fā)展和成長而展開。教育科研,不但要致力于“學生”的生命成長,也要致力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校本教研的有效策略,應當以“以教師為本”為圭臬,讓教師去表達、去對話、去內(nèi)省。
作為教師都知道,與其給學生講三遍,不如學生講一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講”或“寫”是我們思維的“輸出”形式。在“輸出”的過程中,我們在不斷地進行知識搜索和建構,不斷地進行思維辨析和調(diào)整。“輸出”時,必然會有“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于是倒逼自己去“輸入”,即倒逼自己不斷積累經(jīng)驗和汲取營養(yǎng)。這里的“輸出”,不僅僅是教育寫作,還包括各種場合的發(fā)言、作報告、寫讀書筆記、教學反思,等等。
成都七中堅持“有會就有交流”原則,想方設法把話筒交給教師,充分發(fā)揮會議的學術性作用。不管是學校層面的大會,還是教研組會、班主任會、備課組長會等,都盡量請老師就會議主題內(nèi)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者介紹自己成功的經(jīng)驗,而不是會議主持人“唱獨角戲”,也不是簡單的工作布置。這就要求管理者或組織者要深入教師群體中去,閱讀教師、了解教師,發(fā)現(xiàn)教師的亮點和閃光點,幫助教師提煉個人思想。另外,對教師“發(fā)言”,事前的溝通和指導,以及事后的點評和引領,都非常重要。安排教師“發(fā)言”,目的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而不是“貼標簽”的任務,或者是“獎勵”教師的手段。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與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與被摩擦者都起了變化,便都受了教育?!苯逃芯恳彩侨绱耍珜ㄟ^同事們之間的專業(yè)對話來“摩擦”出教育火花,使得雙方“都受了教育”。日本學習院大學教授佐藤學尤其強調(diào)教師并非獨自一人在學習,而是在教師的共同體中成長,這種共同體可以用“同僚性”來形容。當學校以“同僚性”為基礎進行組織和運作時,就演變?yōu)椤皩W習共同體”,最適合教師的學習和成長。
獲取專業(yè)指導的途徑不僅僅是專家報告,更有效的是來自與同行基于教師專業(yè)生活現(xiàn)場的教育對話,對話過程隱含著價值選擇、思維啟迪、觀點碰撞,因此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蘊,被譽為教師發(fā)展的“阿基米德支點”。對話雙方不斷地產(chǎn)生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活的互動共振及和諧共鳴,創(chuàng)生出有價值的觀點,走向知行合一,實現(xiàn)智慧通達,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共贏互助模式。
成都七中以“聚焦課堂”來搭建專業(yè)對話的平臺,組織賽課、研究課、轉轉課、獻課等多種形式的公開課,除了本校教師來磨課、觀課、議課,還聘請校外名師和教研員,以及學校退休名師擔任“課堂教學專家”進行指導。我作為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每學期聽課50節(jié)以上,不但要與上課教師進行單獨交流,參加備課組評課,還要在全校教師會上集體反饋。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關鍵在于自主發(fā)展,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要由“培訓”走向“培養(yǎng)”,由“培養(yǎng)”走向“培育”,必須在激發(fā)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nèi)生力上下功夫。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nèi)生力,既包含了自我驅動的內(nèi)動力,也包含自覺反思的內(nèi)省力?;诮逃F(xiàn)場的研究,具有情境性、即時性、實踐性、理念性等特點,特別能引發(fā)和激活教師的自我反思。
教師的教育反思形式很多,如比較反思、優(yōu)化反思、揚長反思、創(chuàng)新反思、升華反思等。教育反思話題來源于問題和經(jīng)驗。對于教育有心人而言,問題不是災難而是機會,甚至是資源,從問題入手尋找改進教育和提升自我的動力與方向。積累和總結經(jīng)驗不是科研,把經(jīng)驗理論化、普遍化和自覺化才是科研。
成都七中語文組教研組長黃明勇老師帶領語文組不斷總結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提升的有效途徑,開發(fā)了原創(chuàng)格律詩比賽、原創(chuàng)散文詩比賽、課前五分鐘演講、課前時事播報等學科活動,組織朝花文學社、國學社等學生社團。這樣,形成了成都七中“三系”語文校本選修課程,即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閱讀系(墨池國學講堂)、創(chuàng)新作文寫作系(“真生活、新思維”寫作高級研修班)、在地文化系(蜀文化)。
“基于教育現(xiàn)場”本身就意味著學校是組織者,也是受益者,學校需要從文化氛圍、平臺搭建、場所建設等方面去保障和支撐基于教育現(xiàn)場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既是一項教育活動,也是一項學術活動,都是以學校文化為背景和支撐來展開。“科研興?!钡闹鲝堃训玫綇V泛的認識,但科研如何才能興校?前提就是營造有利于推進科研的文化氛圍。學校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文人相輕”是痼疾和藩籬,對此必須形成“彼此尊重,相互學習;和諧競爭,共同引領;智慧碰撞、資料分享”的團隊文化,把一切分歧和爭議定位于學術見解不同的層面,而不上升到思想和道德層面,促進學術交流時大家“敢說”“想說”“能說”。
成都七中非常注重團隊建設,素有“打團體仗”的傳統(tǒng),形成了“不但要自己優(yōu)秀,還要帶領團隊優(yōu)秀”的共識。團隊建設,既包括屬于正式組織的學校團隊、教研組、備課組、年級組等,也包括新進教師學習小組、課程開發(fā)團隊、課題研究團隊、籃球社、瑜伽社等非正式組織。另外,成都七中還創(chuàng)造性地成立了創(chuàng)新教育中心、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學術性機構,凝聚教師的教育智慧。團隊建設不要局限于本學科,成都七中英語組不但把外教、高校教授、省市教研員、學會專家納入教研組研究團隊,還主動聘請信息技術教師擔任英語組的技術支撐專家,還延請新東方、奇速英語、批改網(wǎng)等社會機構人士,做到以校為本,一切有利于英語學科建設的人士都可以為我所用。
一談到校本教研,學校和教師就容易局限于課題研究和教研活動,而忽略滲透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泛教研”,如教學反思、教育沙龍、閱讀分享等。前者可以看作是靜脈和動脈的主血管,后者可以看作是分布在全身的毛細血管,共同構成學校教育研究的血液系統(tǒng)。
“走出去,請進來”是常見的教師培養(yǎng)和校本研究形式,“基于教育現(xiàn)場”思想,我們?nèi)绾巫龅酶行В俊白叱鋈ァ?,要思考“解決什么問題?”“派誰出去更合適?”“對方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別人有價值的東西如何校本化應用?”“如何實現(xiàn)‘一人學習,全組受益’?”不能稀里糊涂地外派教師出去學習,回來后又束之高閣?!罢堖M來”,要記住,不是誰都可以來講學的。要請“懂你”的人,知曉該校存在的問題、教師的思想動態(tài)、學校倡導的理念、教師的行為實態(tài),等等,因此對專家的研究領域的考察,以及實現(xiàn)和專家的充分溝通就非常重要。
教研,是一種思維性活動,從思維層面上講,可以隨時隨地展開“思想遐想”,但從心理層面上講,“思想遐想”需要適時適地的條件。學校不但要營造追求卓越、開放包容、鼓勵創(chuàng)新等學術氛圍的“軟環(huán)境”,還要創(chuàng)建溫馨高雅、隨性自由的教研場所和設施。在教育人眼里,無處不教育,生活所在就是教育所在,教育所在就是研究所在。
成都七中校園幽靜精致,環(huán)境優(yōu)美,教師們很樂于在校園內(nèi)邊散步邊交流。學校不但有書籍豐富、溫馨恬適的教師書吧,方便教師閱讀和交流,還有七里香長廊、子云亭、教師休息室、圖書角、休閑桌椅等親民性和參與性很強的場所。英語組策劃了“英詩朗誦”主題教研活動,邀請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朱微教授作指導,為了營造與之匹配的氛圍,向學校提出到望江公園進行,得到學校的認可和支持。
總之,校本教研回歸“基于教育現(xiàn)場”的“初心”,在文化熏陶、搭建平臺、建設場所等手段的保障下,通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表達、互動對話和自我內(nèi)省等策略推動,就會實現(xiàn)融合理論與實踐、凝結教師的教育智慧、催生教師的意義感等教研價值,從而煥發(fā)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