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中國有類人猿嗎?很多人都不知道吧,也包括我。提到類人猿首先想到的就是黑猩猩、大猩猩,但它們都生活在遙遠的非洲。中國竟然也有類人猿,還是世界上棲息海拔最高、最北端的類人猿,長什么樣呢?
天行長臂猿
學名Hoolock tianxing,英文名Skywalker Hoolock Gibbon,也稱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是長臂猿家族最新添的“新丁”,2017年1月才正式確認的新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該物種在中國僅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縣北部和保山市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及騰沖猴橋邊境一帶,種群數(shù)量不到150只,2018年7月被最新的IUCN紅色名錄評估為極度瀕危(CR)。
妙不可言的猿(緣)分
2016年,我離開了任職多年的北京電視臺,開始摸索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自然影片的導演和制片人。
2016年8月,我跟隨中國野生動物攝影師董磊第一次來到云南高黎貢山,在這里他遇到了一只和他兒子同歲的白眉長臂猿,并且讓他牽掛了五六年。我有點水土不服,一路上吐下瀉發(fā)著燒。董磊見我這副樣子,估計我是爬不動山了,“就帶你看看長臂猿生活的環(huán)境吧,但是想看見它們,不進山等上幾天是不太可能的?!?/p>
一下車,見到眼前又陡又長的臺階,我腳底開始發(fā)麻。為了傳說中的中國類人猿,一咬牙,邁開了腿。穿過人造的建筑之后,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潮濕的空氣撲面而來,這里是中性常綠闊葉林的原始森林,云南的雨林在地理上是個很奇妙的存在。高黎貢山位于歐亞板塊的邊緣地帶,與印度洋板塊碰撞的最前沿,隆起的青藏高原與橫斷山脈阻斷了蒙古高壓帶來的寒潮。而高黎貢山西面廣闊的緬北低地則像一個敞開的口袋,迎接來自印度洋強大而濕潤的西南季風,帶來大量降水,在緬甸北部形成了這個緯度本不該有的熱帶雨林,且與東南亞的熱帶雨林通過緬甸南部的沿海走廊連接在一起,很多典型的東南亞物種通過這條廊道一直分布到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比如蘇門答臘犀牛、熊貍、馬來熊。
在漫長的進化歲月里,緬甸中部的旱區(qū)呈周期性的擴大與縮小,從而與東部的怒江及橫斷山南緣的一系列山脈形成一個隔離帶,和人類有著親緣關系的天行長臂猿,一個行蹤隱蔽的動物種群,在這里棲居了上百萬年,過著隱士般的生活。
“董老師,快看,什么在樹上動?”我們剛沿著游客通道走了幾百米,我就看見有東西在樹上迅速移動。定睛一看,是幾只松鼠,對于野外經(jīng)驗豐富的董磊和丁銓來說,松鼠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但對于當時的我來說足夠有吸引力了,便期待著茂密的樹林里再發(fā)出點什么動靜。
“唰唰—”我還在原地,樹林竟再次發(fā)出了顫動。我忍不住又把董磊和丁銓喚過來,“董老師,那不是松鼠了吧,是黑的,在動,是什么?”
“長臂猿!”丁銓脫口而出,那瞬間他自己也不敢相信。
“天啊,怎么第一次來就被你撞見了!我們之前在這兒待了好幾天才看見。”
“快看!不是一只,是一家子啊!”
很難形容我當時的心情。在那之前,關于它們的種種故事和傳聞,已經(jīng)讓我有過無數(shù)次的想象。下了山,我激動地給發(fā)現(xiàn)并命名天行長臂猿的范朋飛教授發(fā)了微信,告訴他我的興奮和喜悅,我還清晰記得他的回復:“恭喜你,幾乎每一個見過天行長臂猿的人,都會愛上它們!”
這就是猿(緣)分吧。
一個新物種的確認
一個什么都沒有的年輕人,試圖完成一件不知道能否實現(xiàn)的事:跟長臂猿交朋友,讓它們信任他。
2017年是范朋飛教授研究天行長臂猿的第10個年頭,但在鏡頭前他并不愿過多地表達自己對長臂猿的感性認知,他希望可以通過嚴謹?shù)臄?shù)據(jù)記錄和分析來反映這一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但那些山里起早貪黑跟蹤長臂猿的經(jīng)歷,酸甜苦辣,與自然朝夕相處的“野人”生活,早已生動地融入了他的課堂,帶領著學生透過類人猿的研究,進而建立起對人性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明天的新聞發(fā)布會,將正式宣布高黎貢山的白眉長臂猿種群是一個新物種!”2017年1月11日晚,我與范朋飛教授通了電話,他正在昆明準備第二天的新聞發(fā)布會講稿。
范朋飛教授團隊自2007年開始研究高黎貢山保護區(qū)內(nèi)的白眉長臂猿,這一地區(qū)的長臂猿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東白眉長臂猿(Hoolock leuconedys)。他們在高黎貢山建立了長期的野外科考基地,先后習慣化了3群白眉長臂猿,得以對它們進行詳細的觀察和全面的研究。“習慣化”,即讓長臂猿熟悉人類存在的過程。
為了徹底搞清我國天行長臂猿的分類地位,范朋飛和昆明動物所蔣學龍研究員、何鍇博士,聯(lián)合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靈長類分類學家,從外部形態(tài)特征、牙齒幾何形態(tài)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多個方面對天行長臂猿與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進行了比較分析?!?分子種計算的結果顯示這兩種長臂猿的分化時間在49萬年前。”最終,范朋飛及其團隊研究了近十年的科學成果,被國際權威靈長類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接收并正式發(fā)表。國際上的主流媒體BBC、CNN等也同步報道了這個震驚人類的消息,“難以置信在21世紀,還有我們不認識的類人猿!這說明我們對地球的了解還多么的少啊?!?/p>
這個物種被命名為天行長臂猿(Hoolock tianxing),又稱高黎貢白眉長臂猿,這是第一個由中國人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類人猿物種。天行的名字來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家古訓,呼吁人們遵循自然界的規(guī)律,同時期望天行長臂猿(長臂猿在中國古文化中一直被視為君子的代表)這一“君子”能夠自強不息,在地球上長期繁衍。此外,“天行”生動描述了長臂猿在樹冠層行走的生動姿態(tài),它甚至還有了一個極具電影感的英文名Skywalker,讓人想到電影《星球大戰(zhàn)》里的天行者。
一只獨猿和一個家庭
“有時候它就坐在枝頭一動不動,一直看著家群,獨猿那個眼神,哎呀……看著特別讓人揪心?!?/p>
這是我們繽紛自然團隊來高黎貢山拍攝紀錄片《中國天行者》的第三天傍晚,幸運地見到了傳說中的那只母獨猿,并成功拍下了它的畫面?;氐綘I地,云南林科院的白冰博士意猶未盡地給我們講述著他過去見到獨猿的經(jīng)歷。那是一只成年的雌性天行長臂猿,單身20多年,一直沒有找到對象。它的旁邊,卻生活著一個圓滿的天行長臂猿家庭,一夫一妻,還有兩只健康活潑的小猿。
長臂猿是領地意識很強的動物,以家庭為單位生活。長臂猿家群一般包括一對父母,年輕的兒女和新生的幼崽。那只獨猿一直很想加入這個家庭。我們開玩笑說,也許隔壁家的公猿是它的夢中情人。但是可惜,天行長臂猿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每次母獨猿一靠近,公猿都會首先沖上去把它逐出領地。
雄性長臂猿的主要任務是維持領地,保證配偶和子女有足夠的生活資源,防止外來種群個體的騷擾,保證子女的安全。
但獨猿和家群的活動區(qū)域重疊很大,獨猿想過來打落單的家群母猿,結果被夫妻倆追出200米,只用了2分鐘,速度非??臁N覀兊臋C器都來不及架設,它們就這樣從我們的頭上風馳電掣般飛了過去。
猿鳴三聲淚沾裳
楊加連是帶我們進山尋猿的老護林員,今年61歲。他說這只獨猿可能有30歲了,并不一直單身,它可能曾經(jīng)有過配偶。老楊的這個猜測是從他兄弟的經(jīng)歷推斷的。他說10年前,他的兄弟在母獨猿活動的領地打下過一只雄猿,那只不幸的雄猿可能就是它當時的配偶。但這只是護林員的猜測。根據(jù)長期研究這群長臂猿的范朋飛教授判斷,現(xiàn)存的這只獨猿無論從體型特征還是哺乳特征來看,都應該是一只從未哺育過后代的20歲左右的單身母猿。
沒有人知道它從哪里來,它的家人去了哪里。在我們拍攝的過程中,這只獨猿的行蹤是最難琢磨的。它形單影只,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非常難以發(fā)現(xiàn)。只有它鳴叫的時候,才能大概判斷到它的位置。
猿鳴,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行為。長臂猿不僅通過鳴叫來宣示領地,也通過鳴叫來呼喚愛情。
稱長臂猿是中國最有魅力的動物之一,是有歷史依據(jù)的。中國人在古代就注意到了這種神奇的動物,并把它們寫進詩歌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薄帮L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薄鞍蜄|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痹谠娙死畎?、杜甫所在的唐代,長臂猿的分布曾北及長江。然而,1300年后的今天,只有西南邊境還能聽到長臂猿自由的呼喚。
長臂猿沒有明顯的發(fā)情期,理論上可以全年交配。但是由于雌性妊娠期較長,長臂猿每隔3年才生一胎,它們一般不會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間交配,配偶間常常1~2年內(nèi)不發(fā)生性行為。即使這樣,也能夠保持穩(wěn)定的配偶關系。從戀愛到死亡,天行長臂猿一般一生只與一只配偶在一起。
然而,偌大的高黎貢森林,方圓30公里內(nèi),現(xiàn)在除了鄰居的這個一家四口,獨猿見不到其他的同類。長臂猿是膽小的動物,5公里已經(jīng)是它們的極限移動范圍,要它們跋涉30公里之外去尋找同類是不太可能的。更何況,森林之外早已橫亙著人類的村莊和公路。這5只天行長臂猿,就這樣孤伶伶地守著高黎貢山南端的這片家園。
讓董磊心心念念的那只2008年出生的小長臂猿今年將滿10歲,長臂猿通常要8~10年才成年,成年的天行長臂猿無論雌雄都將離開家群,去建立自己的新領地,尋找自己的配偶。拍攝它們最難捕捉的畫面是互動行為,尤其是家中這只喜歡獨自行動的亞成年個體。它似乎意識到自己即將獨立,在為自己的未來排練。我總是在想一個問題,當它需要走出熟悉的森林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它的命運會怎樣發(fā)展?
白眉天行者
生存海拔最高的類人猿
盛夏8月的高黎貢山里,雨水不斷,體表感受仍然很冷。世界上的長臂猿大部分分布在東南亞的平原地區(qū),因為那里有它們賴以生存的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雨林。然而,高黎貢山的南端因為海拔與緯度都相對較低,適合長臂猿生存的濕潤雨林沿山體一直爬升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亞熱帶區(qū)域,長臂猿也隨著山地雨林一路擴散到了這里??梢哉f這里是亞洲類人猿分布的最北端,也是全世界長臂猿生存海拔最高的地方。
范教授告訴我,最適合長臂猿生存的海拔是1300米左右,然而低海拔的地方早已被人類開發(fā)。被迫在高海拔生存下來的天行長臂猿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尋找食物,它們的主要食物——漿果在高海拔山區(qū)數(shù)量少,樹葉成了重要的食物補給。我們的鏡頭還捕捉到它們“食肉”的瞬間,它們通過食用蜥蜴、幼蟲、鳥蛋甚至泥土來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yǎng)。
白眉長臂猿因眼部上方有兩道白眉而得名,與典型的東白眉長臂猿相比,天行長臂猿的兩道白眉明顯分開且粗細均勻,雄性下巴沒有白胡須。毛色方面,雄性為黑褐色,胸腹部有淺色斑塊,頭頂扁平,毛發(fā)較長,披向后方;雌性體背為灰褐色,四肢顏色比身體較淡,面部及眼下方環(huán)有一圈白色毛發(fā)。
天行長臂猿是一種會變色的動物,某種程度上我們需要靠毛色來判斷雌雄。出生時都是淺棕色的猿寶寶,和媽媽一樣,2~3個月之后,無論雌雄都會變成黑色的小猿,一直到它們成年的變化。雌性長臂猿從亞成年開始,毛色會逐漸從黑變成淺棕色,而亞成年的雄性仍然保留黑色的毛發(fā),還會長出兩撮棕色的陰毛,外表看很像屁股上的一個小短尾巴。
天行長臂猿生活在中緬邊境紛繁神秘的原始森林里,在中國,它們棲息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騰沖和盈江一帶。它們靠強健修長的手臂在林間擺蕩,常常像人一樣在樹上直立行走,故名“天行者”;臉上兩撇彎彎的白眉,讓人聯(lián)想到武俠小說里來去自如、輕功了得的白眉大俠。
穿越百年的探查
當我看到范朋飛展示出的那具現(xiàn)存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里的標本照片時,那個100年前塵封的故事仿佛被一陣風吹開了神秘的面紗。那具100年前的長臂猿標本就是一只新種天行長臂猿!
20世紀初,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曾致力于尋找原始人類的最早聚居地,經(jīng)研究他們相信,這個地方在喜馬拉雅山脈附近。于是他們決定對亞洲中部高原做一次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希望對當?shù)氐脑∶窈蛣游锶郝浼捌渖鏃l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美國探險家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帶領亞洲動物探查隊來到喜馬拉雅山附近進行考察,于1916年8月下旬由滇越鐵路進入云南。他的著作《在中國的宿營和追蹤》(Camps and Trails in China, 1918),記錄了探查隊在中國的活動情況。他們在怒江支流的南定河臨滄附近先發(fā)現(xiàn)了白掌長臂猿,可惜的是100年后的今天,白掌長臂猿已經(jīng)在中國野外功能性消失。而在南定河150公里外的一個叫禾木樹的地方,他們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個屬的長臂猿。這里的長臂猿無論從鳴叫的方式,還是長相外貌上,都和之前他們認識的長臂猿區(qū)別很大。安德魯斯一行人用槍打下了3只長臂猿做成標本,現(xiàn)分別存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哈佛大學。
當我閱讀著這位探險家100年前寫下的文字,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時空交流。
追猿
拍攝長臂猿是什么樣的經(jīng)歷?說實話,我們都是笨辦法:跟蹤和等待。
野外的長臂猿是從不下地的,樹冠層是它們的高速公路,它們在樹上蕩兩下就翻過幾棵大樹,我們在底下的人卻要翻山頭下溝渠。長臂猿依賴原始森林里的高大喬木生存繁衍,它們需要又直又高的大樹躲避地面的猛獸,還需要茂密的樹冠層為它們提供藏身之地,避開天空的猛禽。然而,高大的原始喬木卻沒有想象中得多。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棵可以搭建拍攝高臺的大樹,樹高40米,攝影師鄭毅每次要花半個小時才能攀上去。有時候,跟了一天長臂猿精疲力盡后,大伙兒都回到營地吃飯,鄭毅還要待在林子里練習攀樹,為第二天的高臺拍攝做準備。
天沒亮,攝影師和護林員就要開始進山,上高臺做準備,等待長臂猿起床活動。濕滑的草果地是我們尋找長臂猿的必經(jīng)之地,漫山遍野凡是有水源有溝渠的地方,都被當?shù)厝朔N上了這種叫作“草果”的經(jīng)濟作物。每次路過草果地都要小心翼翼,很容易滑倒。
草果是火鍋料理中的一種常見香料,也可入藥,近些年火鍋餐飲在城市里越來越盛行,草果收購的價格看漲,草果成為當?shù)剞r(nóng)民的主要經(jīng)濟收入。草果種植需要充足的水源,同時原始森林里高大濃密的喬木能為它們提供天然的遮蔭。為了給草果騰出種植空間,林下的小樹就要被砍掉。然而,每一棵樹都有壽命的,當大樹老去,小樹成長,原始森林才能生生不息。我們通過航拍機對森林進行鳥瞰,看到這種情況很明顯,這導致長臂猿喜歡的果樹數(shù)量減少,找尋食物需要更長時間。
希望與威脅
有人說,天行長臂猿會在放晴的時候鳴叫,意味著好天氣可以下地耕種;要連續(xù)下雨的前一天,它們也可能鳴叫。村民受到長臂猿的“點撥”,可以更好地安排農(nóng)活。還有人說只要村子周圍有長臂猿叫,整個村子就能免除瘟疫的發(fā)生。也許是得益于這些說法,以及對猿鳴的美好想象,云南德宏州盈江地區(qū)的天行長臂猿得以幸存至今。
盈江地區(qū)的長臂猿生活在沒有原始森林的集體林中,這里海拔較低,次生林里還生長著一些它們愛吃的果樹,加上當?shù)氐拇逡?guī)民約,集體林里的天行長臂猿種群密度,竟然比在高黎貢山高海拔的原始森林里還要大。
聽說香柏村有兩群天行長臂猿,村子邊上就能看見,于是我們決定前往。通往香柏村的公路正在修建,到處都是推土機和壓路車,要不是越野車估計一般的車都進不了村。一進村子,揚沙漫天,運沙車忙忙碌碌地進出,村里正在大興土木,開山建新房。
“好幾個月沒聽到過原來這群長臂猿叫,可能是修路機聲音太吵,或者已經(jīng)搬到山那邊了?!倍自诼愤叧闊煹拇迕窀嬖V范朋飛。
2017年4月,范朋飛組織了一次盈江地區(qū)的種群調(diào)查,香柏村本來并不在他重新調(diào)查的名單里?!?016年,我們已經(jīng)把香柏的兩個猿群調(diào)查得很清楚了,A群6只,B群5只。但是現(xiàn)在聽說這邊的B群很久沒叫了,我才臨時決定過來看看什么情況?!边@一次,調(diào)查人員在香柏村待了7天,仍然沒有找到原來的B群。
如今,天行長臂猿在世界上僅剩不到150只。它們面臨著種群棲息地的破碎化和喪失、種群間難以交流、食源植物的減少、偷獵等威脅。
“想要真正地保護這個物種,肯定需要多方合作。”范朋飛說。2015年,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chuàng)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心(簡稱“云山保護”),希望通過保護長臂猿等瀕危旗艦物種來進一步保護西南原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開展了一系列宣傳與考察并行的活動。云山保護的兩位理事、 攝影師趙超和董磊提供了大量的高清照片,為天行長臂猿的形態(tài)特征鑒定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我們繽紛自然團隊制作出品的《中國天行者》,是全球首部記錄和揭密這一神秘物種的故事紀錄片。在影片中,將展現(xiàn)很多從未被觀察到的猿類行為,近距離地講述獨猿和家庭群的隱秘生活史,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這個與我們中國緣分深長的瀕危類人猿。
這些瀕危的生靈還能在高黎貢山的高大樹木上繼續(xù)“天行”多久,取決于我們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