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澤 鄭萍紅 陳 琳 龔 炳 胡俊華 李 潔 唐艷艷 康法寶
浙江省舟山市中醫(yī)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本文章旨在觀察芪蛭消風湯改善H型高血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壓、臨床療效,及其預防腦卒中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120例來自2015年4月~2016年12月舟山市中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住院及門診的H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27~62歲,平均49.41±6.2歲;冠心病37例,肺源性心臟病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3例,風濕性心肌病4例;高血壓Ⅲ級37例,Ⅱ級23例;病程2~8年。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31~64歲,平均48.63±5.26歲;冠心病33例,肺源性心臟病7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7例,風濕性心肌病3例;高血壓Ⅲ級31例,Ⅱ級29例;病程3~9年。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H型高血壓診斷標準:①在未使用降壓藥物情況下,非一天內的三次血壓測量值,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②空腹血清Hcy總水平高于15μmol/L。中醫(yī)診斷與辨證標準參考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對照組:給予馬來酸依那普利片(揚子江制藥)10mg每日1次,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芪蛭消風湯。組成:黃芪、地龍、山楂、制首烏各30g,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瓜蔞、半夏各10g,紅花5g,水蛭3g。水煎服。兩組均以12周為治療周期。
3.1 觀察指標和療效標準:詳細記錄癥狀、體征改善情況、血壓、血清Hcy濃度。療效標準和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參考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隨訪方案:12周治療結束后,隨機進入隨訪,隨訪3個月,觀察患者中風發(fā)病情況并記錄。
3.2 兩組血壓、血清Hcy及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血壓、血清Hcy及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
表1 兩組血壓、血清Hcy及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中醫(yī)癥候積分21.29±3.94 9.18±2.31*#22.74±6.19 12.57±3.77*例數60對照組6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收縮壓(mmHg)168.42±6.82 133.75±5.14*161.36±7.29 139.49±7.42舒張壓(mmHg)92.64±5.18 83.87±4.32*96.27±7.37 88.93±6.74血Hcy(μmol/L)23.24±4.18 12.62±2.47*26.63±5.24 14.28±3.49*
3.3 兩組總有效率及腦卒中發(fā)病情況比較:治療組顯效32例,有效2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6.67%;對照組顯效19例,有效28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78.33%。隨訪3個月內,治療組發(fā)病7例,發(fā)病率11.67%;對照組發(fā)病13例,發(fā)病率21.67%。兩組總有效率和發(fā)病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據H型高血壓發(fā)病特征及臨床表現,可將其歸于中醫(yī)學“眩暈”“頭痛”范疇。瘀血和痰濁同是病理產物,同時又都能繼發(fā)新的病變。痰瘀阻滯經絡則肢體麻木,口舌歪斜,甚則半身不遂;痰瘀隨氣血上逆,蒙蔽清竅則突然昏撲,不省人事,故成中風。治宜化痰降濁,活血化瘀。芪蛭消風湯中重用黃芪補氣行血,合當歸、赤芍、地龍、川芎、紅花、桃仁乃補陽還五湯之意,以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水蛭破血逐瘀;山楂活血散瘀,化痰行氣;瓜蔞、制半夏化痰降濁散結;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血清Hcy在高血壓病中對并發(fā)腦血管疾病有預示作用。結果表明,芪蛭消風湯能明顯改善H型高血壓臨床表現,對降低患者血清Hcy濃度及血壓水平均有明顯療效,可有效控制H型高血壓患者腦卒中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