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青芳
【摘要】在現(xiàn)在小學的課堂中,導學案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與應用,它的理念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明確學生的有效學習是有關于教師有效的設計之上,設計在教師所設計的導學案之中,“預置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關鍵詞】預置活動;導學案;有效性
導學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導為主線,學為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漸進自主學習的模式。其源于“啟發(fā)式”教學模式,但與“啟發(fā)式”教學模式相比,其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學會思考、求知、探究、應用、創(chuàng)新,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直接向學生轉述知識,而是組織引導學生自學求知。它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上,把教師的職能重心從“授”轉移到“導”上,把教學目標的重心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能力培養(yǎng)、智力開發(fā)上,它把教師在課堂上的職能行為界定為主要是“導”,把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行為規(guī)范為主要是自學。這正好與新課程中教與學要求相吻合;教師從認知的權威到平等的參與課堂教學,從知識的傳遞者變成學生學習促進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導學案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導學案的核心理念是: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明確學生有效學習有賴于教師有效設計。在導學案的模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真正把學生推向了學習舞臺的中央。而課前的“預置活動”,則是在導學案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預置”活動使導學案更加具備樂趣
總結11年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經(jīng)驗,教育部組織對原《英語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和調整,根據(jù)強調學生共性發(fā)展基礎這一義務教育階段的改革目的,然后頒布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后簡稱《課標》)。依據(jù)該《課標》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要求,PEP教材進行了重新修訂,在風格和內(nèi)容上做了調整。
1.讓學習“生動”起來。其實每個孩子在剛接觸英語這門外語的時候,都是有很強的興趣的,所以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這一點,并且利用這一點,做出非常生動有趣的教學案,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在課堂上喜歡上這門課程,從而讓他們這份熱情保持下去。
2.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保持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習形成一種習慣,一種習慣性的去學習的習慣,讓他們主動的去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我們應用導學案中的預置活動的時候,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應該讓預置活動成為一項常規(guī)來落實,通過各種鼓勵性的措施來激勵完成的好的學生,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符合內(nèi)容和目標的設計,并且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讓學生來帶動學生,一起養(yǎng)成習得的習慣。教師不能每次都會有具體的目標方法,這種時候養(yǎng)成他們習慣的效果就出來了。我們的目標是讓他們有一種自主的習慣。
二、“預置”活動,保證導學案的可行性
其實導學案的教學方式開展了這么久,可是對于導學案的應用卻都是不同的,每個教師對于導學案都是有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但是不管是什么方案,都需要考慮到方案的可行性,尤其是導學案,這是為了讓老師、孩子、家長都能理解,更由于預置活動的開放性,教師不能把握每個學生的動向,因而更應該深入研究,精心設計,讓學生和家長能有效地進行實踐。
1.鼓勵學生在預置活動中合作?!队⒄Z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一點,那就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新標準還新增了“在小組活動中能與其他同學積極配合和合作”。可以看出,這些標準其實都是為了鼓勵學生們在學習中能夠積極的合作和配合,這樣一來既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還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我們曾經(jīng)在上學的時候的感覺就是,少說話,多埋頭學習,這樣一來自然是安靜了,可是那種氣氛有時候真的很壓抑,學生容易將課程都當成一種壓抑的負擔,所以在導學案的預置活動中,老師應該多組織一些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助,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習氛圍活躍起來,也會讓學生體會到這一活動的趣味,一旦喜歡上這種活動,并且在其中相互幫助促進和激勵,那么怎么可能學習的不好呢?
2.讓預置活動走進課堂中。預置活動,看名字的話,就是提前布置的意思,所以大多數(shù)的預置活動都是在課外完成的,其實這也并不是非要在課外完成不可的活動,有時候預置活動提前讓學生進行完,那么老師上課再來一遍就可能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活動沒新鮮勁兒了,有些預置活動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適合課外完成,所以也可以讓預置活動走進課堂中,由老師帶領著完成,這樣的話課堂氛圍也活躍了,預置活動也完成的很好,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導學案的設計其實會被很多的客觀因素所干擾,所以縱然是一樣的方案,得出的結果也不會完全的相同,所以教師在設計與反饋完活動以后,就要對這個過程中不盡人意的地方進行一番研究與反思,考慮一下究竟是哪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導致了結果沒有預期的效果好,絕對不能說,活動結束了任務就完成了,要知道只有一直改進與研究,才會使這個活動方案的真正意義發(fā)揮出來,我們要知道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無限的潛能,而預置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把孩子這些潛能全部激發(fā)出來,并且高限度的利用這些潛能,然后把空間時間讓渡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慢慢的主動的去獲取和理解這些知識。一個老師如果想要設計出真正成功的導學案,那么方法就只有一個,對教材有通透的理解,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
參考文獻:
[1]馬軒.新課程·上旬,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