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光
(河南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近幾年內,極端惡劣天氣屢見不鮮,從而對城市建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雨季時期,我國大多數(shù)城市均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這樣不僅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且還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其中,城市硬化范圍的日益增加是導致我國大部分城市發(fā)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這些硬化的路面建設大大地降低了城市雨水的滲透能力,從而增加了地表徑流量,一旦降雨量較大,就會發(fā)生嚴重的內澇。基于此,有必要應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以此來解決城市的內澇問題,從而能夠達到合理利用城市降雨的目的。
目前,人們開始加強重視綠色環(huán)保,綠化環(huán)保理念已經扎根于人們的思想意識當中。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面臨環(huán)境變化以及由于自然災害而造成的不良影響時,能夠發(fā)揮出一定的彈性作用。如果降雨量較大,海綿城市就可以吸收、存儲、滲透與凈化多余的水,倘若城市降雨量較小,就可以釋放出存儲的水,并且對其進行應用。近幾年內,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尤其是雨水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以及洪澇災害等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基于此,應該在市政道路建設中應用海綿理念,以此來有效解決以往市政道路發(fā)生硬化的問題,進而能夠創(chuàng)建出良好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除此之外,海綿城市理念既能夠為城市雨水排水系統(tǒng)帶來較多的便利條件,同時還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進而有助于推動城市的良性發(fā)展[1]。
現(xiàn)階段,城市道路在排放雨水的過程中主要利用路面橫坡將雨水聚集到雨水口,接著,通過市政管網(wǎng)來排放雨水。主要采取排放的手段來控制與利用雨水,然而,卻忽視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充分保護。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此種雨水排放方法,既未能夠儲蓄雨水,同時還導致了雨水被直接排進了河道中,另外,也未達到有效地填充地下水的目的。因此,一旦增加了雨季地表徑流,就較易引發(fā)洪澇災害,除此之外,還難以實現(xiàn)對旱季雨水的合理利用。由此可見,有必要將海綿城市理念應用在城市市政道路的建設過程中,以此來確保城市道路的排水與蓄水功能得到進一步完善。
通常情況下,往往會將瀝青與水泥混凝土作為城市道路路面的施工材料,然而,在應用海綿城市理念對城市道路進行設計時,卻應該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選取城市道路路面材料。另外,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瀝青路面的滲透性能,在實際建設中,應該促使路面水由面層流進基層,接著,再排放到附近的排水設施當中。也可以等到路面水流進表面層后再向排水設施中排放。除此之外,還可以讓路面水通過路面向路基當中排放。雖然前兩種方法解決了路面水的排放問題,大大地減少了路面徑流,但是卻未將吸收、存儲、滲透以及凈化等方面的問題得到解決。就部分輕荷載的道路而言,可以采用第三種方法,然而,就部分主干道和車流量非常大的重荷載道路而言,卻不適合采用透水路面?;诖?,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研究,盡快研發(fā)出強度較高以及環(huán)保性能較好的瀝青路面材料[2]。
以往設計城市道路時,主要采用從道路中心向兩邊傾斜的模式,將排水口設置在道路的兩側,雨水經由道路排水口以后在雨水管系統(tǒng)內聚集,然而,綠化帶的設計卻主要采用凸起的模式,常常會高出道路相應的距離。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此種設計形式難以有效地解決雨水的滲透、儲蓄、利用以及排放方面的問題?;诤>d城市的建設理念,在進行實際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將道路建設成中央綠化帶的模式,讓雨水流進綠化帶當中,綠化帶呈現(xiàn)凹型,并且不能高出道路,從而便于對雨水進行收集。另外,還可以在綠化帶下面布設碎石盲溝,同時在盲溝底下設置碎石層,其深度應該超出路基工作層的范圍。除此之外,在實際進行設計時,還應該盡量采用智能開關控制模式,從而能夠保證雨水管徑和道路雨水口篦子得到減少。必須在路面雨水量較大,難以排放的情況下,才可以將雨水篦子開關打開,這樣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將雨水收集到雨水管排水系統(tǒng)當中。由此可見,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設計道路橫坡與綠化帶,有助于促進雨水發(fā)揮出滲透和蓄存的功能。
一般來講,在設計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時,應該對人行荷載不高的特征加以充分考慮,并且在鋪砌人行道的過程中最好采用透水人行道板來進行鋪砌。另外,進行實際操作時,還應該采用透水混凝土來鋪砌基層,將碎石層作為墊層。在緊鄰道路的一側設置隔離層,以防對路基工作區(qū)造成不必要的影響[3]。除此之外,還應該布設相應寬度的碎石溝,按照路基工作區(qū)的深度來確定其深度。實際設計過程中,還應該將路基底面碎石滲水層同人行道區(qū)域內的雨水進行有機連接,從而便于對雨水進行滲流處理。就人行道一側的綠化帶而言,應該采取綠化帶雨水收集的模式來展開設計,并且需要設置滲溝與底層滲水層,以此來確保雨水實現(xiàn)滲透和儲蓄。
在市政道路建設中,道路邊坡在道路整體范圍中占據(jù)著較高的比例,其穩(wěn)定性與生態(tài)處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著城市道路建設的質量。所以,一定要將道路邊坡支護工作落實好。城市道路路基最常用的防護手段主要包括沖刷與坡面防護,另外,還包括灰漿、植草、擋土墻以及護面墻等防護手段。在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應用海綿城市理念,可以促使城市道路邊坡防護對生態(tài)護坡引起高度重視,為此,推動了草皮、植樹以及植草等邊坡防護措施的廣泛應用。在城市道路建設中,一旦碰見了石質邊坡,就會加大對其進行處置的難度,進而可能嚴重地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由此可見,在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應用海綿城市理念時,必須將石質邊坡支護工作落實好,在進行實際設計時,有必要與巖層的特征與走向相結合,來合理確定邊坡坡比,可以采用放緩坡率、窗式護面墻、掛網(wǎng)噴土以及方格網(wǎng)植草等支護方法,而且在應用支護方法時盡量不要采取抹面與噴漿的方式。除此之外,還需要在邊坡坡腳處布設排水溝,并將碎石盲溝設置在溝的底部,讓其同道路底面碎石滲層產生有效連接,進而能夠保證雨水實現(xiàn)有效滲流。
下沉式綠地具有的最明顯的結構就是綠地高程大約低于附近硬化地面高程 5至25厘米之間,在綠地中設置雨水溢流口,雨水口高程超出綠地高程的范圍并且不能高于硬化地面高程。一般來講,道路、廣場以及停車場等附近區(qū)域均可以設置下沉式綠地,以此來匯集附近硬化地表形成的雨水徑流,并且還能夠對雨水徑流進行截留與凈化。除此之外,下沉式綠地還能夠發(fā)揮出減少徑流量、解決城市發(fā)生洪澇災害問題以及增加土壤含水量的作用。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逐漸加快,人們開始意識到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還離不開有關技術的指導,現(xiàn)如今,我國大多數(shù)海綿城市的建設仍然處在發(fā)展階段,因此,應該與城市發(fā)展以及實際建設情況相結合,在城市規(guī)劃建設過程中,確保城市道路具備良好的吸、蓄和排水功能,以此來促進城市道路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而為人們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