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傳統(tǒng)戲劇,特別是包公戲。包公辦案私訪,總隨行帶著厲害的寶貝:三口銅鍘和尚方寶劍?!褒堫^鍘”專殺皇親國戚,“虎頭鍘”專殺貪官污吏,“狗頭鍘”專殺犯罪奸民。
尚方寶劍則可以先斬后奏,表示后臺很硬,有人撐腰。類似于“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之意,作奸犯科者,當然要怕得要死。
但有時候,包公要對付的壞人,也擁有非常厲害的防御型法寶——同為御賜的“丹書鐵券”,俗稱“免死金牌”,比如根據(jù)元雜劇《包待制智斬魯齋郎》改編的潮劇《包公智斬魯齋郎》、川劇《破鐵券》,劇中的魯齋郎出生于開國元勛之家,是一名無惡不作的花花太歲,但官府卻奈何不了他,因為他有祖?zhèn)鞯摹拌F券丹書”護身。
尚方寶劍與丹書鐵券的對決畫面,仿佛是“矛與盾”故事,從法理上說,尚方寶劍與丹書鐵券確實是自相矛盾的。
曾有法律史學者已經(jīng)探討過,包公戲中必不可少的司法道具——三口鍘刀與尚方寶劍,其實是出自元明清落魄文人的想象,絕無可能現(xiàn)身于宋朝法庭。
那么作為防御一方的護身法寶:丹書鐵券,有沒有可能在宋朝包拯時代出現(xiàn)呢?即便有了丹書鐵券,是不是就可以百無禁忌,高枕無憂了呢?
據(jù)歷史學者研究,宋王朝并沒有丹書鐵券的制度,雖然北宋初與南宋初,趙宋皇帝為安撫地方軍閥,曾賜給李重進、苗傅、劉正彥等將領鐵券,但隨著李重進、苗傅、劉正彥叛變事敗,其人自焚或被誅,鐵券亦被銷毀,鐵券之制遂不復存。宋真宗時,宋臣王曾出使遼國,接待的遼臣邢祥炫耀“其國中親賢賜鐵券”,王曾告訴他:“鐵券者,衰世以寵權臣,用安反側,豈所以待親賢耶?”可知此時宋朝已沒有賜鐵券之制。南宋前期,學者程大昌考據(jù)歷代典章,說及丹書鐵券:“今世遂無其制,亦古事之缺者也?!?/p>
所謂“丹書鐵券”,是指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重臣的一種特權憑證,又稱“丹書鐵契”,亦即民間敘事中所說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頒授“丹書鐵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奪取政權后,為鞏固統(tǒng)治籠絡功臣,頒給元勛“丹書鐵券”作為褒獎。劉邦建立漢王朝后,“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于宗廟”。
這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契”,即皇帝與功臣、重臣之間信守的憑證。“丹書、鐵契、金匱、石室”,即以鐵為契,以丹書之,將皇帝與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寫在“鐵券”上,裝進金匱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廟內,以示鄭重和保證“鐵券”安全。然而,最早的“鐵券”并無免罪和免死等特權,僅作為一種加官晉爵封侯的憑證。獲賜鐵券的功臣及其子孫中,不乏獲罪甚至被處死的人。
“丹書鐵券”有了免死的權限,最晚在南北朝時期。早期鐵券免死次數(shù)大多在3次以下。從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數(shù)不斷增加,唐代后期,受賜鐵券者的子孫甚至可以憑鐵券免死1至3次。但都沒有在法律上形成制度。
到了明代,鐵券制度進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從法律上規(guī)范了“丹書鐵券”的頒授對象,僅限于立有軍功,被封為公、侯、伯的勛臣。明代金書鐵券分為七等,其中公爵分為一等,侯爵分為二等,伯爵分為三等。各等鐵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鐵券高一尺,寬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鐵券大體是每等在高和寬兩方面都遞減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鐵券高七寸,寬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鐵券都是一式兩件,一件授予獲賜者,另一件藏于內府。在需要查驗時,只要將它們放在一起,便可真?zhèn)瘟⒈妗?/p>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人獲公爵、侯爵封號,并被賜予“金書鐵券”。明成祖朱棣即位時,幫助他奪取皇位的“靖難”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賜予鐵券。
與唐代的鐵券相比,明代金書鐵券的券文已有明顯變化。一是謀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數(shù)較少,子孫不免死。
明朝開國元勛中,除了湯和等寥寥幾人幸免于難,大多數(shù)人都不得善終。而這些被朱元璋誅殺的功臣里,有許多人手里是有丹書鐵券的。
(摘自公眾號“老張在路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