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 陳韻正
我所在的美國小學五年級班上,多數學生不知道什么是小數,他們有時甚至還在練習12以內的乘除法,而這對于中國學生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不過,別因此小看了美國學生,對于“10個蘋果大約有多重”這樣的問題,他們能夠脫口給出答案,可我就不一定答得上。
數學課開始了,只見班主任Toalson女士的辦公桌上放著許多食品,莫非今天是她的生日,她要請我們吃零食嗎?
“同學們,請到我的桌子上選一件你想要的物品?!钡任覀兌及凑誘oalson女士的吩咐做完之后,她又從杯子里抽出一根木簽,問道:“Sally,你的巧克力豆有多重?你能在盒子上找到它的重量嗎?”
“我的巧克力豆是12盎司約340克?!盨ally指著包裝盒回答說。
當被抽中的同學一一“演講”完畢之后,老師又告訴我們美國計量單位和十進制計量單位的進率,一節(jié)課就這樣過去了,留給我們的是這么一道家庭作業(yè):為什么一大袋爆米花比一小袋鹽要輕得多?請說明理由。
第二天,Toalson女士的辦公桌上換上了大米、豆子、盤子、袋子等物品,難道她今天要大展廚藝,還讓我們用袋子裝回家與爸爸媽媽分享不成?我暗自想道。
接著,Toalson女士又用抽簽的方式為同學們分組,并示意我們組先到辦公桌前?!敖裉煳覀儗⒁鲆粋€測試,你們可以用大米、豆子去估約1盎司、1磅和1千克,我會給你們這3個重量單位的砝碼,你們可以借助天平去測量。”Toalson女士話音剛落,大家就開始動手了。天平的一端分別放上1盎司、1磅和1千克的砝碼,另一端分別擺上等量的大米。這樣我們就能直觀感受到上述各重量單位的大米的分量了。
美國的數學教學重在實踐,老師經常用生活用品做例子,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可是在中國,我們很少有這樣的實踐活動,我甚至連1千克的手感都沒有,而且數學應用題多數與生產有關。從我正在自學的第10冊數學書上隨手找個練習題看看:“永豐水泵廠計劃25天制造1575臺水泵,實際每天多制造12臺。照這樣算,完成原定生產任務可少用多少天?”我爸爸說他讀小學時就做過類似的題目,由此他給出結論:中國的數學教材30年不變,脫離孩子們的生活。
美國也有數學競賽,但形式很特別。我到美國不久,自以為數學基礎比美國同學好,就報名參加了數學競賽,心想拿個好名次應該不成問題。可到了比賽現場,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大家不是埋頭做試卷,而是在玩游戲。整個禮堂就像集市那樣擺著許多攤位,每個攤位上擺放著不同類型的數學游戲,那形式就像我們春節(jié)逛廟會猜燈謎似的,猜中有獎。工作人員向我介紹說:“當你完成一項游戲,就可以獲得一個粘粘紙,當你有5個粘粘紙時,可以到那個桌子換一張優(yōu)惠券。”
那天我總共獲得了8張優(yōu)惠券,憑此可以在指定的商店買到便宜的冰淇淋、比薩等。雖然“競賽”沒有評名次,但參賽的每個人都得到了“good job(干得好)”的評價。
(摘自“三五中文網”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