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劍群
本文從分紅保單的基礎概念、分紅機制與原理出發(fā),幫助大家全面了解香港分紅保單的特性及優(yōu)缺點。
分紅保單(Participating Policy,或With-Profits Policy)是一種為保單持有人派發(fā)非保證分紅的保險合約。保單持有人與保險公司會按照一定比例“分享”保險公司經營該保險業(yè)務所取得的利潤(稱為可分配盈余)。
保單分紅早在18世紀就已經出現。1762年,大名鼎鼎的公平人壽保險公司(The Equitable Life Assurance Society)在倫敦成立。歷史上第一位精算師威廉·摩根(William Morgan)在對公平人壽的業(yè)務進行精算評估后發(fā)現,公平人壽早先對投保人收取的保費有些高,導致公司在經營業(yè)務中產生了較大的盈余(Surplus,可以理解為公司未來可以賺取的利潤)。威廉·摩根認為保險公司賺取這么多的利潤對投保人不公平,因此嘗試運用多種方法將保險公司經營利潤的一部分返還給保單持有人,其中就包括一套“復歸紅利系統(tǒng)”(Reversionary Bonus System,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英式分紅)。
香港保險市場的主流保險產品大多屬于分紅保單,包括常見的重疾險和終身壽險(也就是所謂的儲蓄險)。根據香港保監(jiān)局公布的2016年統(tǒng)計數字,香港個人非投連險業(yè)務中,分紅保單的有效保費占比為70.7%,見圖1。
保單分紅除了被看作是一種保單持有人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利潤共享機制,同樣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損失共擔機制。
保險公司的本質是一家經營風險的公司,將大量擁有相同特質的風險聚合起來,利用大數定律,對這個風險群體未來可能發(fā)生的理賠情況進行預判,收取合適的保費,并在保費中附加一定的利潤。
分紅重疾險的運行原理
然而,風險最大的特性就是不確定性,保險公司想要準確地預判某個風險的發(fā)生概率和潛在損失比較困難,尤其是那些可能在幾十年后才會發(fā)生的風險。
例如,近年來,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令很多經營重疾險的保險公司苦不堪言。但是,甲狀腺癌的高發(fā)并不是因為患病概率真的提升了,而是因為現代的檢查技術更加先進,甲狀腺癌更容易在普通的甲狀腺篩查中被查出。因此,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這個風險是過去保險公司根本無法預料的。保險公司如果按照過去對于甲狀腺癌發(fā)病率的判斷給重疾險產品定價,收取“剛剛好”(或者比剛剛好只多一點)的保費,在今天就很容易因為高頻率的理賠而經營虧損。
但是,如果該重疾險產品是分紅重疾險,結果會如何呢?
保險公司在定價的時候會在“剛剛好”的保費上加一層“墊子”(相當于向投保人多收一點保費),專門用來吸收那些預測不準的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損失。如果保險產品的理賠出現惡化,那么這層“墊子”就能幫助保險公司分擔這些“額外的損失”;如果保險產品的理賠表現與公司之前定價時的判斷相符,甚至更優(yōu),那么保險公司就會把這些“額外的利潤”拿出來與保單持有人分享。
這部分“額外的利潤”,就是分紅保單的可分配盈余。保險公司的分紅委員會每年會審視一個產品的可分配盈余,再決定將多大的比例以分紅的形式派發(fā)給保單持有人。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的保險監(jiān)管體系對這個分配比例設置了下限,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強制保險公司至少要將90%的可分配盈余返還給保單持有人,中國內地為70%。香港地區(qū)并沒有對這個比例加以限制,但是大部分的香港保險公司都會遵循市場的共同原則,按照保單持有人的合理預期,將絕大部分的可分配盈余返還給保單持有人。通常而言,這個比例會很高,因為這部分可分配盈余本身就來自于保單持有人之前多交的保費,在產生額外利潤后返還給保單持有人也在情理之中。
分紅壽險的運行原理
通過設置保單分紅,保險公司可以減小自身所承擔的風險,令公司的經營結果更加平穩(wěn);對于消費者而言,保單分紅的形式也更加公平、合理,不會讓保險公司承擔過多的損失,也不會令保險公司賺取過多的利潤,相當于與保險公司“共命運”。
例如,20世紀90年代初,人民幣的1年定期存款利率高達10%。保險公司在開發(fā)保險產品時,如果使用10%左右的預定利率,就會承擔非常高的“利率風險”。在往后的年份中,一旦人民幣的利率下行,由于保險公司仍要給到保單持有人接近10%的“成本”,而保險公司自己只能獲得5%的“投資收益”,保險公司就要承擔巨額的利差虧損。中國平安當年就因銷售了很多高預定利率壽險保單,最后不得不承受“利差損毒丸”的慘痛后果。
然而,如果該壽險產品是分紅壽險,結果又會如何呢?
保險公司可以給分紅保單設置一個較低的保證回報率,再設置一個較高的預期回報率,如果人民幣的利率仍保持在較高位,保險公司產生的投資收益高,就可以按照預期回報給到保單持有人;如果人民幣的利率開始下行,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降低,保險公司就可以通過調減給保單持有人的分紅來避免自身承擔巨額的利差虧損。這樣一來,保險公司既能夠滿足投保人的心理預期(與市場的投資表現保持一致),又降低了自身所承擔的風險。
分紅保單這種“風險共擔、利潤共享”的共命運思想大大提升了保險產品開發(fā)的靈活性和保險公司可以給予保單持有人的預期回報。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保險公司已經預計到未來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可預知的風險(即“Known Unknowns”),如果沒有分紅那層“墊子”托底,保險公司在開發(fā)產品時候一定會更加謹慎,比如在定價得出的“剛剛好”的保費上附加更多的“溢價”(Loading,但是“溢價”不同于保單分紅的“墊子”,在保險公司經營有盈余時不會返還給保單持有人),或者只給投資者提供比較低的回報率來避免利差虧損。因此,我們看到,市面上一些非分紅的傳統(tǒng)保險產品,所提供的內部回報率均比較低,往往難以跑贏通脹。
上面我們已經介紹過,保單的分紅主要來源于保險公司向投保人多收的一部分保費,即在“剛剛好”的保費上多加的那層“墊子”。這個“剛剛好”的保費,就是精算師在給保險產品定價時計算出來的保單責任成本的最優(yōu)估計。而增加了那層“墊子”的保費,就是精算師對于保單責任成本的保守估計。如何理解最優(yōu)估計和保守估計呢?我們通過一個賭博的例子來講解。
有個莊家開了一場賭局,大家交納一定的賭金入場,來玩“拋硬幣”的游戲。如果拋到正面,就可以贏1元獎金;拋到反面,就輸掉賭金。由于拋1枚硬幣得到正面的概率是50%,因此莊家每局所收賭金的最優(yōu)估計就是0.5元。如此收取賭金,從理論上看莊家已經足夠應付之后的獎金支出,因為每有兩位玩家參加游戲(共交納1元賭金),就只有1名玩家可以贏走1元的獎金,莊家收支平衡。
但事實上,使用最優(yōu)估計的方法來收取賭金,對于莊家來說風險很大:可能有玩家運氣真的很好,也有可能有玩家作弊,接連拋出正面,莊家就會在這種情況下出現虧損。因此,對于莊家來說,比較穩(wěn)妥的方法是使用保守估計來收取賭金,比如說每局收取0.6元的賭金,這樣就給了莊家一定的“備用金”來應對一些突發(fā)的、不在預期范圍之內的情況。
同理,一張重疾險保單所包含的每一項成本支出(主要包括死亡賠償成本、重疾賠償成本、退保支出成本、費用成本、傭金成本等),都可以用最優(yōu)估計和保守估計來進行計算。最優(yōu)估計計算出來的成本總和,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剛剛好”的保費;保守估計計算出來的成本總和,就是“剛剛好”的保費加上了“墊子”后的保費。
由于保險公司銷售分紅保單時“多收了”投保人一部分保費,在經營過程中能產生盈余幾乎是必然的。因此,保險公司每年都要對分紅險業(yè)務進行評估,來看看一張分紅保單產生了多少盈余,這些盈余來源于哪個因素,有多少盈余可以在當期派發(fā)給保單持有人,又有多少盈余是需要留在分紅儲備金中待以后再派發(fā)。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分紅主要有3個來源,即我們常說的“三差”——死差、費差和利差,這里的“差”指的是分紅險定價時所使用的保守估計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差異,見圖2、圖3。
死差是死亡率或重疾發(fā)生率的差異。例如,保險公司在定價時使用了0.1%的死亡發(fā)生率。后來公司在經營中發(fā)現,由于醫(yī)療條件改善,實際的死亡發(fā)生率只有0.05%,說明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比預期要好,公司通過死差獲得利潤。
費差是費用率的差異。例如,保險公司在定價時使用了8%的費用率,費用主要用以支付公司管理保單所產生的人工費、IT系統(tǒng)維護費、職場租賃費等。后來公司在經營中發(fā)現,由于公司更新了計算機系統(tǒng),大大減少了保單維護所需要支付的人力成本,實際的費用率僅為7%,公司通過費差獲得利潤。
利差是利率的差異。例如,保險公司在定價時使用了3.5%的定價利率(也就是保單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利率,反映了公司對未來投資收益的預期)。后來公司在經營中發(fā)現,由于投資端的投資收益優(yōu)于預期,給公司帶來的實際投資收益率為6.0%,公司通過利差獲得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