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淑媛
2018年一季度,中國香港壽險業(yè)新單業(yè)務同比上升0.9%,投連險業(yè)務開始回暖,內地訪客新單保費持續(xù)下降,重疾險保單占比大幅提升。
香港保監(jiān)局(Insurance Authority)5月31日公布了2018年一季度香港保險業(yè)臨時統(tǒng)計數(shù)字。2018年一季度,香港保險業(yè)的毛保費總額(壽險+產險)為1325億港元,與2017年同期比較上升8.6%。
2018年一季度,香港壽險總新單業(yè)務保費收入同比上升0.9%,至442億港元(不包括退休計劃業(yè)務,個人新單業(yè)務保費收入為441億港元)。其中,個人非投連業(yè)務新單保費收入同比下跌4.0%,至398億港元,個人投連業(yè)務新單保費收入同比上升96.8%,至43億港元。受全球股市持續(xù)上漲帶動,投連險業(yè)務開始回暖,見圖1。
2018年一季度,香港壽險總有效業(yè)務保費收入同比上升8.3%,至1170億港元。其中,個人非投連業(yè)務有效保費收入同比上升8.0%,至998億港元,個人投連業(yè)務有效保費收入同比上升19.6%,至84億港元。退休計劃業(yè)務的供款錄得2.4%的增長,至73億港元,見圖2。
內地訪客新單保費收入持續(xù)下降。2018年一季度,內地訪客新單保費收入118億港元,同比下降37.1%,占香港個人壽險業(yè)務總新造保費的26.8%,較2016年全年的39.3%和2017年全年的32.6%有明顯下降,見下頁圖3。
在國家外匯管制政策的影響下,以轉移資產為目的來港投保的內地訪客數(shù)量明顯減少,而以配置香港重疾險的內地訪客數(shù)量有較明顯增加。
按新單保單數(shù)統(tǒng)計,內地訪客購買重疾險的數(shù)量最多,且有明顯上升趨勢,2018年一季度占比為60.8%,遠高于2017年同期的52.6%,表明香港重疾險對內地訪客有較強的吸引力;其次為終身壽險,占比30.1%,較2017年同期的39.2%有明顯下降,見圖4。
按新單保費統(tǒng)計,內地訪客購買終身壽險的保費居首,2018年一季度占比為52.8%,低于2017年同期的57.2%;第二為萬用壽險,占比19.2%;重疾險第三,占比11.7%,較2017年同期的7.6%有明顯升高,見圖5。
內地訪客購買的保險產品約95%是醫(yī)療或保障型保險產品,如重疾、醫(y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及年金等,見表1。
2018年一季度,香港壽險公司最新排名如下。
個人新單業(yè)務(New Business)
2018年一季度,香港壽險個人新單業(yè)務保費與2017年同期比較上升1.0%,至441億港元。在新單業(yè)務市場增長略顯乏力的環(huán)境下,友邦新單保費收入與2017年同期持平,市場份額21.7%,保持市場排名第1名;宏利新單保費收入大幅增長73.0%,市場份額同比增加4.2個百分點,市場排名由第6名上升至第4名;保誠新單保費收入同比下跌39.9%,市場份額同比下降6.8個百分點,被宏利超越,市場排名第5,近年來首次跌出市場前3;太平人壽香港新單保費收入大幅增長348.6%,市場排名由第15名上升至第8名。
按照總保費收入(整付保費+年化保費)計算,個人新單保費收入排名前15名的香港保險公司市場占比為96.4%,較2017年同期的94.7%有所提升,市場份額進一步向大型公司集中。收入排名前3的公司分別為友邦、匯豐人壽和國壽海外,3家公司市場占比之和為45.6%,低于2017年同期的52.5%(分別為友邦、保誠和匯豐),見表2。
按照標準保費收入(10%整付保費+年化保費),個人新單保費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險公司市場占比為97.5%,收入排名前3的公司分別為友邦、匯豐人壽與國壽海外。
友邦由于2018年一季度整付保費較高,因此在折算為標保之后保費收入同比下降27.9%,市場份額同比下降7.0個百分點,與匯豐人壽相差微毫,見表3。
有效業(yè)務(Inforce Business)
2018年一季度,香港壽險個人有效業(yè)務(新單業(yè)務+續(xù)期業(yè)務)保費與2017年同期比較上升8.9%,至1086億港元。
按照總保費收入(整付保費+非整付保費),個人有效業(yè)務保費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險公司市場占比為93.9%,收入排名前3的公司分別為友邦、保誠與匯豐人壽,3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占比為49.8%,見表4。
按照標準保費收入(10%整付保費+非整付保費),個人有效業(yè)務保費收入排名前15的香港保險公司市場占比為94.7%,收入排名前3的公司分別為保誠、友邦與國壽海外,見下頁表5。
2018年一季度中國香港壽險公司業(yè)務結構分析如下。
交費期結構
2018年一季度,香港各壽險公司的繳費期結構有明顯區(qū)別。其中,友邦和宏利有非常高的整付保費收入(一次性躉交),主要受派息基金類產品帶動;匯豐、國壽海外和中銀等銀行系公司則以小于5年期交費的儲蓄型產品為主;友邦、保誠兩家公司的中長期交費(超過5年,主要是重疾險)產品保費占比明顯高于其他公司,展現(xiàn)出其在重疾險市場的主導優(yōu)勢,見圖6。
業(yè)務渠道結構
代理渠道中,友邦、宏利和保誠3家公司的業(yè)務量明顯較高;銀行渠道中,以匯豐、國壽海外、中銀和恒生為主;經紀渠道中,友邦和太平人壽香港的占比高于其他公司,全美人壽則全部依賴經紀渠道。
2018年一季度,友邦的代理渠道和經紀渠道均取得了市場第一的不俗成績,銀行渠道的市場第一常年由匯豐人壽占據,見圖7。
保單件數(shù)與件均保費
2018年一季度的個人新單保費量有1.0%的微增,但是新單件數(shù)同比下跌3.6%,主要因一季度有較多整付大額保單簽發(fā),整付保費同比增長23.2%。
2018年一季度,保單件數(shù)前3名的公司分別為友邦、保誠和宏利。其中,宏利的整付保單數(shù)最高,為6473件,主要為派息基金;友邦的非整付保單數(shù)最高,為93474件,見表6。
從件均保費來看,整付保單中,件均保費最高的為忠意人壽,9張整付保單平均每張保單的保費高達4966萬港元;其次為全美人壽,平均每張保單的保費為1681.6萬港元;非整付保單中,件均保費最高的為太平人壽香港,平均每張保單的保費為292.6萬港元,遠超其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