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臟供血不足,引起缺血缺氧的臨床綜合征。其發(fā)病率日益提高,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健康,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由于冠心病心絞痛發(fā)作頻率較高,臨床上若采取的治療措施不當會導致病人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常規(guī)擴張血管、抗凝、溶栓及降低心臟負荷等藥物治療的療效并不理想,復發(fā)率高[1]。近年來隨著中醫(yī)中藥的臨床運用,尤其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方面[2-3]。本研究采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并觀察其對病人氧化應激和炎癥因子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冠心病心絞痛病人90例,所有病人均符合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標準,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其他類型的心臟病如先天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心肌梗死病人;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病人;血液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疾病病人;惡性腫瘤;精神性疾??;控制不良的高血壓病人;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將病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40歲~80歲(55.64歲±5.64歲);病程1年~15年(6.21年±2.34年);合并高脂血癥11例,糖尿病5例,高血壓9例。對照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40歲~80歲(55.95歲±5.64歲);病程1年~15年(6.43年±1.98年);合并高脂血癥9例,糖尿病4例,高血壓1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和合并疾病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腸溶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辛伐他汀20 mg,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鈣5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伴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病人予以控制血壓和糖尿病的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組方:黃芪、丹參各30 g,黃精、黨參各20 g,熟地黃、當歸、生地黃、麥冬、桃仁和川芎各15 g,五味子、紅花、赤芍和枳殼各10 g,柴胡、炙甘草各6 g。胸痛者加用陳皮和延胡索;下肢水腫者加用茯苓和薏苡仁。水煎服250 mL,早晚分兩次口服,療程為4周。
1.3 檢測指標 病人入院時和治療后空腹采集肘靜脈血4 mL,將標本分別裝于干燥試管中。干燥試管中的血液標本予以室溫下靜置1 h,以3 000 r/min速度離心5 min,離心半徑9 cm,置于-70 ℃冰箱中保存待檢測。一氧化氮合酶(N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白細胞分化抗原40 配體(sCD40L)、白介素(IL)-18和IL-6應用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的Access 2 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及配套的試劑,采用固相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測定。觀察兩組治療前后NOS、MDA、SOD、sCD40L、IL-18和IL-6水平變化。
1.4 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在療程結束時進行療效評價。
1.4.1 心絞痛改善療效 顯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80%;有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0%,癥狀無明顯好轉,加重甚至死亡。
1.4.2 心電圖改善療效 顯效:靜息狀態(tài)下,心電圖恢復正常,次極量運動由陽轉陰;有效:靜息狀態(tài)下的心電圖出現(xiàn)明顯改善,次極量運動試驗的心電圖出現(xiàn)缺血性ST段降低,較治療前回升1.5 mV以上;無效:心電圖無明顯改善或者惡化。
2.1 兩組心絞痛改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心絞痛改善療效的比較
2.2 兩組心電圖改善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心電圖改善療效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NOS、MDA和SOD水平變化 兩組治療前NOS、MDA和SOD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OS和SOD水平較治療前明顯升高,MDA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而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P<0.01)。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OS、MDA和SOD水平變化(±s)
2.4 兩組治療前后sCD40L、IL-18和IL-6水平變化 兩組治療前sCD40L、IL-18和IL-6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CD40L、IL-18和IL-6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而觀察組的降低程度較對照組更為明顯(P<0.01)。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CD40L、IL-18和IL-6水平變化(±s)
冠心病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者冠狀動脈痙攣引起管腔狹窄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引發(fā)心絞痛。冠狀動脈血管壁上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潰瘍可以引起冠狀動脈出現(xiàn)栓塞,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發(fā)作到急性心肌梗死與血液流變學、血液成分和血管內皮損傷等具有明顯的相關性[4]。如何糾正和控制病情,防止心絞痛向急性心肌梗死的轉變,是臨床研究的重點。目前臨床西藥治療主要采用硝酸酯類藥物、抗凝藥物、溶栓藥物、擴張冠狀動脈藥物(包括β-受體阻滯劑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但治療的效果仍不盡如人意[5]。而中醫(yī)認為冠心病心絞痛主要由痰瘀互阻、氣虛氣滯和虛實夾雜引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6]。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與文獻報道一致[7]。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能夠提高療效可能與其組方作用有關[8-12]。方中黃芪補氣升陽,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黃芪具有心肌細胞的正性肌力作用,改善左心功能,減輕心臟負荷,對心肌的重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使血管內皮細胞產生一氧化氮(NO),對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具有明顯的作用。丹參活血散瘀、通營止痛,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丹參素具有抑制血栓形成、正性肌力、促進組織修復、抗氧化的作用。黃精具有補氣養(yǎng)陰、潤肺和益腎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黃精具有正性肌力,抗氧化,降脂,提高心肌對缺氧的耐受性,提高機體的免疫作用。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等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黨參具有改善機體免疫功能、血液系統(tǒng)和心臟功能的作用。地黃具有補血養(yǎng)陰,填精益髓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地黃具有保肝、強心、止血、利尿和抗炎的作用。當歸具有補血益陰和活血止痛的作用,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地黃具有保護心臟、抗心律失常、抗動脈粥樣硬化、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能。麥冬具有清養(yǎng)胃肺、補益陰津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麥冬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對于微循環(huán)、血液黏度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桃仁具有擴張血管,增加組織血流量的作用。川芎具有擴血管,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五味子、紅花、赤芍和枳殼具有抗凝、抗氧化、活血等作用。故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具有正性肌力、抗氧化、活血、擴血管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NOS和SOD水平較治療前明顯升高,MDA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而觀察組較對照組更為明顯(P<0.01)。NOS是L-精氨酸和氧催化作用下合成NO的重要酶,NOS合成不足直接影響NO合成,當NO合成減少時,引起血管收縮,血管平滑肌增殖,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從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13]。本研究說明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能夠提高機體的NOS水平,對機體的NO合成非常有利,從而起到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自由基的脂質過氧化與冠心病具有密切的相關性,清除自由基對改善冠心病癥狀具有重要作用,而SOD對于清除自由基具有重要作用,MDA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促進作用[14]。本研究表明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可明顯降低MDA和提高SOD水平,從而改善冠心病心絞痛癥狀。CD40L與抗原CD40相互作用在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的穩(wěn)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促進斑塊部位多種細胞因子的表達,啟動和放大炎性反應,促進不穩(wěn)定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促進局部血栓形成[15]。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后sCD40L水平明顯降低,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提高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可能與降低機體的sCD40L水平有關。IL-18是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的促炎癥因子,對血管黏附分子和細胞間黏附分子的釋放具有促進作用,IL-18水平升高,可促進或者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甚至冠狀動脈栓塞[16]。此外,IL-18還能通過其他細胞因子合成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和降低機體的NO合成。IL-6對炎癥反應具有調節(jié)作用,能夠促進機體炎癥反應的加重,還能通過促進機體血小板的激活,誘導血小板聚集,促進血栓形成,同時IL-6具有促進氧自由基形成,加重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作用[17]。本研究表明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治療后IL-18和IL-6水平明顯降低,提示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對機體的炎癥反應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總之,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顯著,可能與益氣養(yǎng)陰活血湯能抑制氧化應激和炎癥因子釋放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