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姝娟
【摘 要】習作知識的缺失是造成習作內容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一個重要原因。鑒于此,習作教學要關注習作知識的發(fā)掘和運用。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針對共性問題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并在范文對比中滲透習作方法,同時提供適切有效的評價標準,幫助學生緊緊圍繞知識點展開學習和互動。
【關鍵詞】習作;知識點;標準;方法
在習作教學上,教師一方面想讓學生發(fā)揮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愛怎么寫就怎么寫,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學生習作水平的低劣。一個六年級畢業(yè)生,不能文通字順清楚地表達一個主要意思,不能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一個物體、一個事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筆者認為,在習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習作知識的缺失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習作教學的現(xiàn)狀
請看下面幾句從學生習作中摘錄出來的句子。它們都是被教師畫上紅圈,當成是描寫生動、形象的好句子在學生面前大力推崇的。
聽,秋的聲音?!暗净ㄏ憷镎f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豐收的稻田里,青蛙和昆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演奏著秋的小夜曲。
聽聽,秋的聲音。青蛙大聲地鳴叫著,呱呱,呱呱,是和稻田告別的秋韻。
秋天的果園,葡萄、香蕉、蘋果、獼猴桃、菠蘿……各種水果亂擠亂撞,爭先恐后地給果農們帶來歡樂。
試想:秋天還能聽到青蛙的聲音嗎?“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描寫的是秋天嗎?蘋果和菠蘿會長在一起嗎?
我有個可愛的妹妹,紅紅的臉蛋,像個紅蘋果,大大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像兩顆星星。一張櫻桃小嘴,可逗人了。
這樣的描寫是不是讓我們想起“芭比娃娃”?
這就是今天學生的習作現(xiàn)狀:要么照抄所謂的好詞好句,習作就是詞匯的堆砌;要么就是千篇一律,毫無個性可言。從學生的習作反思教師的教學現(xiàn)狀又如何呢?針對教材中每個單元的習作要求,教師只是跟學生強調了習作內容,對習作要求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教參的理解范圍之內。對習作的指導停留在概念上,比如想象要生動具體,但是怎么寫才能做到生動具體,教師就缺少具體的可行性操作策略。寫人要寫好“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但是怎么才能寫好呢?每個年段的具體要求又是什么呢?教師都沒有細細教給學生這類操作型的“知識”,所以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僅僅依賴于他自己閱讀量和生活閱歷的增加,教師在習作教學中發(fā)揮的真正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所謂的習作指導課,無非就是讀讀習作提示中的要求,告訴學生習作中要注意的問題,再者就是讓學生相互啟發(fā),交流一下寫作內容,保證每個人“有米下鍋”。所謂的習作點評課,也就是請寫作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上臺讀讀自己的習作,請同學們欣賞評價一番。至于本次習作要達到的具體的要求,由于課堂上沒有過程的展開、方法的指導、評改的點撥、同伴的互助,因此更是無從說起??傊n前與課后學生的習作增量可以忽略不計。
二、習作知識的教學
針對以上現(xiàn)狀,我們大膽探索、實踐,提出“習作教學要關注習作知識的發(fā)掘和運用”這一觀點,也就是要對習作內容本身加以關注。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的讀后感點評課為例加以說明。
(一)發(fā)掘知識點教學
寫作是學生個體的言語實踐,我們要尊重學生的“習作起點”,才能順學而導。四年級學生在寫完《自然之道》讀后感后,教師先進行閱讀,發(fā)現(xiàn)學生在讀后感寫作上存在的比較共性的問題有:不會擬正標題;整篇讀后感讀多感少,大多數(shù)學生的感想都停留在假大空的層面,缺少真情實感。針對學生習作的這一現(xiàn)狀,教師確定了本堂課的習作教學“知識點”:第一,通過舉例子的形式概括正標題的擬題方式,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文中的關鍵語句,可以是古詩詞……第二,還是以舉例子的形式概括感想的描寫方法,可以通過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引用相關資料、發(fā)表議論等方式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運用知識點寫作
我們都知道閱讀是吸收,習作是表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在對比教學中讓學生感知習作知識準確運用的方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適時出示一些范文材料,讓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習作和范文存在差別,從而習得正確的知識。
[案例一]
對于《自然之道》讀后感標題的擬定方法,教師通過兩個小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掌握。
師:請看這三篇讀后感的題目,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讀后感”是副標題,前面那句話就是主標題,主標題濃縮了作者對這篇文章的感受。這三個主標題你們熟悉嗎?(出示標題)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xiàn)了呢
——《夢想的力量》讀后感 (馬云的話)
信賴,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鳥》讀后感 (原文中的話)
自古英雄出少年
——《小英雄雨來》讀后感 (電視名、
小說里的句子)
通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歸納出擬寫主標題的方法:名人名言、古詩詞、諺語、文中的關鍵語句、歌詞、電影名、書名……擬寫主標題的方法有很多,但無論擬什么題目都不能背離文章的主題。
師:老師也擬了幾個主標題,你們覺得哪幾個比較適合當作《自然之道》讀后感的主標題?(出示標題)
A.好心未必辦好事
B.保護自然,人人有責
C.不要讓海龜?shù)谋瘎≈匮?/p>
D.只有順應自然,才能駕馭自然
E.動物是人類的朋友
學生把前面學到的方法,在這里進行了嘗試運用,并能正確選擇“好心未必辦好事”“不要讓海龜?shù)谋瘎≈匮荨薄爸挥许槕匀唬拍荞{馭自然”作為《自然之道》讀后感的主標題。
[案例二]
在學習把感想描寫具體的方法時,教師運用“舉例—概括—練習”等一系列訓練讓學生切實掌握相關的習作知識。
師:有請陳雨彤小作者朗讀自己的作品。
生:如果向導沒有把海龜送回大海,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幼龜被叼走,成了嘲鶇、海鷗、鰹鳥的盤中餐??墒菦]有那么多的如果,殘酷的現(xiàn)實就這樣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一切都不可挽回了!
師:陳雨彤同學很有辦法,她只用了一個關聯(lián)詞就把自己的感想給表達出來了,你能找出來嗎?
(生躍躍欲試,異口同聲地回答“如果”)
師:對!這種把感想寫具體的方法就叫“假設”。我們也學學她的方法,來說說自己的感想。(出示句子:如果我們 ,向導就 。如果人們沒有違反自然之道,幼龜們 ??墒菦]有那么多的如果,一切都不可挽回了?。?/p>
師:再請張妍小作者朗讀自己的作品。
生:聽完這個故事,我聯(lián)想到了另一個故事。有個林務官,他不喜歡林中的雜草、枯樹、灌木叢,就下令全部清除,結果那里成了一片名副其實的“害蟲森林”。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林中的雜草、灌木叢和枯枝敗葉都是益蟲的家園。這些地方被破壞,鳥兒、變色龍、蜥蜴和食蟲蛛沒有了家,只能四處流浪,只能拖兒帶女四處奔逃。這下害蟲可得逞啦!它們把貪婪的目光投向森林,吃樹葉、咬樹皮、鉆樹根,鬧得整個森林惶惶不安。樹木抵擋不住害蟲的瘋狂攻擊,森林就這樣被毀滅了。這不都是好心辦壞事嗎?
師:同學們,你們發(fā)現(xiàn)張妍同學用的是什么方法把感想寫具體的嗎?她想到的另一個故事你們聽說過嗎?
(生相互啟發(fā)交流,得出這是通過“引用資料”的方法把感想寫具體,而資料必須是我們熟悉的,這樣才能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
師:是的,當生活中的事例與我們的文章有相同的主題時,這個事例就可以寫進我們的讀后感里,這種方法就叫“引用資料”。我們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事例寫進了讀后感,使感想更加豐富深刻。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揠苗助長,帝王蛾破繭,蛇與莊稼……事例很多,我們只要引用一兩個就可以了。
(三)緊扣知識點評改
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根據(jù)總結出來的知識修改自己的習作??陬^語言向書面語言轉換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它們是兩套語言系統(tǒng)。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最重要的是保證學生當堂練筆的時間。學生需要消化、吸收、運用前面習得的知識。
在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需提供評價標準,即習作知識的運用情況:主標題的擬定用了什么方法,是否跟課文主題相關;是否把感想寫具體了,采用了哪些方法,是否有真情實感等。自評、互評、班評,全都圍繞這個標準展開。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對知識的認識與操作趨于深入,將其逐漸納入自身原有的知識體系。整堂課從習作知識的提煉到運用是一氣呵成的,教學增量顯著!
針對學生而言,“我手寫我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懂得切實可行、可以舉一反三的習作知識。這就是學生在習作學習中最稀缺的部分。
(浙江省義烏市教育研修院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