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農(nóng)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边@句話是孔子對交朋友所作的警示。
孔子把朋友分為益友和損友兩種。益友第一種是“友直”,就是那些為了勸止你的錯誤而直言不諱的朋友;第二種是“友諒”,是指那些能原諒他人、個性寬厚的朋友;第三種是“友多聞”,是指知識淵博的朋友。孔子認為這三種人是“君子”,他們對我們發(fā)展是大有裨益的。
在朋友中對自己有害處的也有三種,第一種是“友便辟”,就是有怪癖毛病的人;第二種是“友善柔”,就是個性軟弱喜歡依賴于他人,甚至一味迎合于你的人;第三種是“友便佞”,這種人是阿諛奉承的卑躬屈膝之流。這三種人就是典型的“小人”,孔子告誡我們絕不能與之交往。因此,孔子通過對朋友的歸類來告誡人們,要親君子,遠小人。
常言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仇人少堵墻?!倍嘟Y交一個正人君子,可能會為以后的個人發(fā)展鋪平道路;多得罪一個人可能就為自己堵住了去路或退路。藺相如在識友和擇友方面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據(jù)《史記》記載:藺相如曾經(jīng)是趙國宦官繆賢的一名舍人,繆賢曾因犯法被治罪,打算逃往燕國。藺相如問他:“你為什么選擇燕國呢?”繆賢說:“我曾經(jīng)跟隨大王在邊境與燕王相會,燕王曾私下里握著我的手說愿意和我結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會接納我的?!碧A相如勸阻道:“我看未必。當時趙國比燕國強大,您是趙王的股肱之人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您結交。如今您在趙國獲罪,逃往燕國是為了躲避處罰,燕國懼怕趙國勢必不敢收留您,甚至會把您抓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向趙王負荊請罪也許有幸獲免?!笨娰t覺得有道理就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向趙王請罪,果然得到了趙王的赦免??娰t以為燕王是真的想和自己交朋友,忽視了自己背后的一些隱性因素,當他成了趙國罪人的時候,地位已經(jīng)變了交朋友的價值也就失去了,他貿(mào)然到燕國去當然可能會險象環(huán)生。藺相如看問題可謂是一針見血。
晉國大夫文子流亡在外某日經(jīng)過一個縣城。隨從說:“此縣有一個人是你過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順便等待后面的車輛呢?”文子說:“我曾喜歡音樂,此人給我送來鳴琴;我愛好佩玉此人又給我送來玉環(huán)。他這樣迎合我,是為了得到我對他的好感,恐怕他現(xiàn)在也會出賣我以求得到別人的好感。”于是他沒有停留匆匆離去。結果那個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車馬把它獻給了國君。
在交際中誰都不愿意與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還是不愿意,都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小人。唐朝的李林甫就是這種人里面的“佼佼者”。李林甫心胸狹隘。唐玄宗比較喜歡一表人才氣宇軒昂的武將。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園里散步,遠遠看見一個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將走過去,唐玄宗便感嘆了一句:“這位將軍很英武!”然后問李林甫那位將軍是誰,李林甫支吾著說不知道。事后,李林甫把這位將軍調(diào)到一個非常偏遠的地方,使他再也沒有機會接觸到唐玄宗。從這里可以看出,小人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讓人莫名其妙,其心胸自私狹隘至極。
名將郭子儀對待小人既周密老練又沉穩(wěn)謹慎,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一次郭子儀生病了,有一個叫盧杞的官員前來拜訪,此人是趙國歷史上聲名狼藉的奸詐小人,相貌奇丑,正因為如此一般人看到他的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儀聽到門人的報告,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許露面。盧杞走后,姬妾們又回到病榻前問郭子儀:“許多官員都來探望您的病,從來不讓我們回避,為什么此人前來就讓我們都躲著呢?”郭子儀說:“你們有所不知,這個人相貌極為丑陋且內(nèi)心陰險。你們看到他萬一忍不住失聲發(fā)笑,那么他一定會忌恨在心,唯恐后患無窮啊?!边@件事充分反映了君子不畏流言攻訐,問心無愧,而小人則奸詐詭譎,為自保和掩飾對異己者展開攻擊。因此在為人處世中不要輕易得罪小人,否則會陷自己一生于坎坷之中,平時我們與之相處,既不要同他們一般見識,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當然也不要嫉惡如仇和他們劃清界限,因為他們最需要的是自認為的自尊和面子。
人心隔肚皮,難以臆測,但如果我們能依照孔子的“親益遠損”的原則去交友,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真正的朋友,而遠離奸詐之人的傷害。就能做到像南朝周興嗣所說的那樣:“交友投分,切磨箴規(guī)。”(意思是結交意氣相投的朋友,要能在學習上互相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勸勉。)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