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患有這種病的人,越陰毒,越覺得自己強大
讀到一篇文章,說某小學班主任在與人吃飯時吹噓,大意是:很多家長都送禮,對送禮的并不會特別照顧,但對不送禮的是定不會照顧;想要摧毀一個孩子的心理,不搭理他就是,三次打招呼都不理他,他一輩子都會有陰影;想懲治哪個孩子也簡單,當眾狠狠地訓他一頓,就能讓他自閉。
讀完,我的第一個感覺是不寒而栗。這讓我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一件事情。
那時候我剛到美國,出同時規(guī)定一個人只能用人民幣換100美元,所以,我念書的大學給我安排了一間兩人住的便宜宿舍。與我同住的是來自北京某高校的一位公派學者,在學校里是個干部。他有一次對我說,誰惹我不高興,我就叫他吃苦頭,吃了苦頭還不知道是怎么吃的。他告訴我,他在北京的時候,有一次鄰居嫌他養(yǎng)鴿子臟,他就悄悄到那鄰居種菜的地里,把茄子從根子上鉸了,開始一點看不出來,過幾天就枯死了。
就像那位在飯局上夸耀自己整學生有術(shù)的小學老師一樣,我這位室友說起自己的陰招,也是一臉得意的樣子,一點愧疚都沒有。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叫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英國作家狄更斯在小說《荒涼山莊》里寫道:“一條清楚的規(guī)則就是,不要在暗地里行事,不要做陰毒或神神叨叨的事情,永遠不要把腳放在看不見的地方。”暗箭令人害怕,也令人不齒,因為暗箭是秘密與殘忍的致命結(jié)合。放暗箭之所以成為一種道德之惡,是因為不守規(guī)則。規(guī)則對誰都有好處,因為你能對別人放暗箭,別人也能對你放暗箭。一旦放暗箭的人多了,而且總是在爭斗中占上風,那么,大家就有樣學樣,放暗箭也就成了規(guī)則。這樣一來,就會徹底改變?nèi)穗H爭斗的性質(zhì)。
人天生就有報復心、仇恨、暴力沖動和攻擊意識,這些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特征,文明的作用就在于遏制這樣的原始本能。但是,陰毒不是人的天性所致。美國著名哲學和宗教倫理學家琳達·扎格澤布斯基在《范例與欽佩》一文中指出,陰毒是一種“后天的缺陷”,“與仁慈相對立”,擁有這種特質(zhì)的人不僅品格低下,而且殘忍和冷酷無情。
陰毒是一種精神疾病。三元精神病測試是針對精神疾病的一種測試方法,其中就包括測試一個人的“殘忍侵略性”指數(shù)?;加羞@種精神疾病的癥狀是薄情寡義、鐵石心腸、冷酷無情、心地殘忍、手段毒辣,越陰毒越覺得自己強大。更重要的是,這種精神病患者對自己的行為毫無內(nèi)疚和羞愧,也不會懊悔和自責。
陰毒是一種反社會行為,它阻礙同情心和同理心,是一種放任自己仇恨心的赤裸裸的自我中心主義。這種精神疾病與教育程度無關(guān),患病者可能是高知識階層的成員,也可能是各種精英和政治領(lǐng)袖。
在中同古典小說里,用暗器傷人往往足為人不恥的陰損手段,就算是在以命相搏的殊死爭斗中,有榮譽心的人也不屑為之。因為就算戰(zhàn)勝對手,也是雖勝不武。
在西方,暗算謀害的對立面是公開決斗,前者是卑鄙的,后者則被認為是榮譽的。普希金詩劇《莫扎特與薩列里》寫的就是平庸的薩列里因忌妒而卑鄙毒殺了天才的莫扎特。而普希金自己,為了捍衛(wèi)榮譽無數(shù)次與人決斗,第29次時,送掉了性命。在陰毒人士看來,普希金真是太傻冒了,仇恨一個人,設(shè)一條毒計把他滅了,豈不比拿自己的性命冒險要強?
一個社會越是普遍缺乏道德心和榮譽感,就越可能有陰毒的事情發(fā)生。陰毒的事情都是暗地里做的,旁人不知道,自然無法阻止它發(fā)生。不做陰毒之事,完全靠人的道德和榮譽心自律。
因此可以說,一個對陰毒習以為常的社會,必然存在道德感和榮譽心喪失的人性危機。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普遍冷漠、自私、殘忍,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慣于陰謀算計,兩面三刀。這樣的社會,一定是一個不安全的,沒有幸福感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