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銳
林書豪在籃網(wǎng)對戰(zhàn)步行者的比賽中髕骨肌腱斷裂,整個賽季都可能報廢了。聯(lián)想到姚明當年的腳傷,很多球迷開始質(zhì)疑華人的體質(zhì)是否適合NBA這種對抗激烈的運動項目了。對此我進行了一點點研究,確實發(fā)現(xiàn)了一些些令人傷心的事情,希望大家能理性地帶著民族自信心看完此文。
首先要說說骨密度,不同人種的骨密度確實存在差異,有資料顯示,同樣是生活在美國,黑人的骨密度明顯高于白人,而白人又明顯高于華人。所以在承受同樣的外力作用下,黑人骨骼受傷的概率最低。
說完骨密度,再說說肌肉的不同。骨骼肌分為慢縮肌纖維(影響耐力)和快縮肌纖維(影響爆發(fā)力),西非黑人及其美洲后裔快縮肌纖維明顯多于白人,這造成西非黑人的爆發(fā)力明顯好于白人。此外黑人和白人的足底屈肌強度差別也很大,黑種人強度為150~200公斤,而白種人只有50公斤左右,所以理論上黑人彈跳力是白人的三到四倍。
這些因素決定了西非黑人及其美洲后裔在短跑、拳擊、籃球等強調(diào)爆發(fā)力的項目上都比白人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不知道為什么,在田徑跳高這個項目上黑人成績卻一直不如白人,這也算是體育界的一個不解之謎吧。
東非黑人生活在海拔2800米的東非高原上,特殊環(huán)境造成他們的基因和西非黑人差異巨大,其差異程度甚至相當于亞洲人和歐美白人之間的差異,東、西非黑人簡直就可以被看成兩個人種。東非黑人在高原上生活,進化出了很強的有氧代謝能力,他們的肌肉爆發(fā)力并不強,耐力卻很好,再加上很多東非人出門辦事全靠跑,所以他們在長跑、馬拉松這些項目上有很強的優(yōu)勢。
這種肌肉素質(zhì)的差異體現(xiàn)在了田徑賽場上。在第五屆國際田徑大賽中,黑人的金牌和獎牌總數(shù)所占比例分別為20.4%和55.0%;白人低了不少,為12.4%、41.7%;我們黃種人是0.5%、3.3%。
剛才說了肌肉纖維、骨密度等因素。最后再說說身體比例這個因素。相對來說,黑人四肢最長,上半身占全身比例最短;白人次之;而我們黃種人則是四肢最短,身體軀干最長。
黑人腿最長,跑、跳肯定是有優(yōu)勢;打拳擊你夠不到他,他一拳打到你了。那么為什么我們亞洲人的軀干比他們長呢?一種說法是因為我們需要更多的身體空間來裝更多的腸子,因為亞洲人的腸子比歐美人的長很多。多長出的這些腸子嚴重制約了我國運動員在體育賽場上速度的發(fā)揮。
黑人在體育賽場上的這些優(yōu)勢有時也會變成劣勢。比如舉重,胳膊長的人就要舉得更高,畢竟舉過頭頂胳膊伸直了才算,所以舉重這個項目就是我們四肢短小的亞洲人的優(yōu)勢項目了。另外乒乓球、羽毛球這些運動也是我們小個子亞洲人的優(yōu)勢。此外,黑人除了骨密度大,身體脂肪含量也最小。在水中白人肌重為1.5克每立方厘米,黑人則達到11.3克,而黃種人介于二者之間,所以在游泳項目上白人最有優(yōu)勢,黑人身體最“重”,游起來則最費勁,需要花費更多的氣力讓自己浮起來,所以極少聽到黑人游泳運動員有好成績。
(摘自“壹讀微信號”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