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
我不大懂攝影,但我喜歡欣賞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尤其是那些能夠讓人開悟的攝影作品。這樣的作品會給我留下極為美好的印象。
上海世博大會,各個國家場館的建筑美輪美奐,強烈的地域風情特點鐫刻在每一個建筑上,又呈現(xiàn)在每一個方寸之間。那個時候,幾乎在所有的報刊和雜志上,你都能看到攝影師拍攝的紅色中國館,綠色沙特城,圓形的伊朗,柳條編織的西班牙……我曾經(jīng)去過幾次世博會,可以說熟悉那里的一切,但當攝影家張桐勝關于世博會的展覽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讓我產(chǎn)生一種從未見到過這些建筑的奇妙感。我敬佩的不是攝影師的眼睛,而是他們的思想和內心。他們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把心中的情感鋪織在鏡頭捕捉的畫面上,讓固定的物質產(chǎn)生著鮮活的情感,讓一成不變的景物,注入了能夠跳躍表達自身美麗的功能。
今天,又有一組攝影作品擺在了我的面前。不同的是前者為攝影專家,后者是一個孩子;前者作品為宏觀描摹、后者作品是具象刻畫;前者手法是大寫意、后者手法是工筆;前者像是塑像、后者猶如微雕。
作品描寫的是花卉——幾乎是所有的攝影愛好者都會涉獵到的拍攝對象。作者是個17歲的孩子,一個華裔后代。他在新西蘭出生長大,在擁有藍天、綠樹、青草、海浪的南太平洋的自然環(huán)境當中,美麗的花卉俯拾皆是,但是這個孩子所拍攝的花瓣造型、花卉色彩、花紋理褶皺等都有我們不曾見過的新奇感。有時候你會感覺到花瓣是透明的、色彩是重抹的,有時候,你會感覺柔軟的花瓣居然有著鋼鑄鍛打的質感,呈現(xiàn)出一種堅韌的冷媚。
我問孩子,你是怎樣拍攝這些照片的?他說,我總看花,想拍攝我心中花的神奇、神圣和神秘。
孩子的妹妹告訴我,哥哥趴在草地上拍花;哥哥半夜起來拍花;哥哥把花瓣灑上水放在冰箱的凍層里,然后拿出來拍;哥哥把花鋪在手絹里、夾在書籍里,然后拿出來在布置好的燈光下拍……。
一個17歲的孩子,他有著怎樣的原始的動機?怎樣得到的技法?又怎樣在云時代同齡人都熱衷于的電玩環(huán)境中,潛心修煉自己對于花朵的那份近乎于迷戀的靈感,而后付諸于攝影創(chuàng)作之中呢?我陷入一種深深的思索中。
他給我的回答很簡單:“16歲時我開始學習攝影,我知道做好攝影不容易,自己絕不能輕視。為了培養(yǎng)我的創(chuàng)造力,也為了給我學習的學校留一份像樣的課程資料,我開始學習掌握相機技術,并迅速熟悉了控制相機,包括光圈、快門速度、白平衡、ISO感光度和許多技術方面的知識。在整整7個月內完成了我的8個A2大小的作業(yè)之后,我收到了來自劍橋的A+成績評定。這鼓勵我向前邁進一了步,并開始學習更高水準的攝影課程。我的作品是討論和反映氣候變化和污染這個有爭議的主題。整整一年,我已經(jīng)制作了超過100頁的作品,每一頁都包含了6張或更多的照片,表達我對這個主題的思考和態(tài)度?!?p>
聽完孩子的回答,我又在想,一門藝術光有情感是不夠的。技術的掌握,技巧的運用,才是完成靈感和藝術表達最有力的保證!孩子在他的作品中,不只是他關心社會問題的一點表述,更多的是這種擔當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