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磊,湯立新,程省,葉向陽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骨科,河南 南陽 473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腰椎疾病,對于常規(guī)治療無效或病情嚴重者則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1]。陳煥亮等[2]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對炎癥反應敏感者,因術后纖維環(huán)破壞,髓核內(nèi)炎癥因子水平升高,神經(jīng)根受到直接刺激引起腰部、下肢疼痛,嚴重者造成神經(jīng)功能障礙。本研究進行腰椎手術后反應性疼痛與引流液中炎癥因子的相關性分析,為術后反應性疼痛的干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6-01-2017-01于我院治療的25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其中采用椎間盤切除6例、椎間植骨融合內(nèi)固定術5例、椎間盤切除6例、后路椎板減壓8例;術后出現(xiàn)下肢或腰臀部疼痛。男11例,女 14例;年齡 41-58歲,平均(53.22±3.42)歲。納入標準:患者經(jīng)腰椎X線、MRI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并采用手術治療者;無深、淺部傷口感染;術后明顯下肢或腰臀部疼痛;均為單節(jié)段患?。皇中g成功均繼續(xù)住院治療;排除標準:由手術切口造成的腰部疼痛;合并糖尿病、嚴重外傷、腰椎結核、惡性腫瘤、感染等影響炎癥因子水平的疾病。
所有患者的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融合內(nèi)固定術、椎間盤切除、后路椎板減壓手術均由我院3名資深骨科醫(yī)師完成。確保所有患者術中無腦脊液漏或硬脊膜破裂。手術切口留置負壓引流管,保持3 d,傷口流出血性引流液。在拔出引流管時記錄傷口總引流量。術中止血徹底,防止影響炎癥因子濃度,術后不使用激素,傷口疼痛劇烈可適當給予止痛藥,術后3 d內(nèi)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引流1 h后開始采用引流袋收集引流液,共計10 ml,第2、3天同時間均收集10 ml引流液。引流液采用差速法離心(首次1500 r/min,第二次 3000 r/min,半徑 11.5 cm,均離心15 min),與EP管內(nèi)收集1 ml上清液,與﹣80℃恒溫冰箱保存待檢。
TNF-α、IL1β、IL 6 均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ELISA檢測試劑盒購自美國R&D公司,操作步驟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取出EP管,常溫下化凍。試劑盒包括樣本孔、標準品孔以及空白孔,標準品孔按照持續(xù)滴加濃度不同的標準品50 μL;樣本孔先加待測樣本10 μL,再加樣本稀釋液40 μL,空白孔不加 ;除空白孔外,首先于標準品孔及樣本孔中滴加經(jīng)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過的100 μL檢測抗體,封板膜密封反應孔,恒溫箱溫育(37℃,60 min);棄去液體后用吸水紙吸干,每孔洗滌液加滿,靜置1 min后甩去洗滌液,用吸水紙吸干,進行5次重復,洗滌液為洗滌緩沖液與蒸餾水按1∶19 比例配制;每孔加入 A、B 底物各 50 μL,37℃環(huán)境下避光孵育15 min。每孔添加50μL終止液后15 min內(nèi)于450 nm波長處進行各孔的光密度值的測定,根據(jù)試劑盒說明書得出濃度。抽取各時間段空腹軸靜脈血,CRP參照上文ELISA檢測方法,紅細胞沉降率(ESR)通過ESR檢測儀(德國,R&S)測定。
采用SPSS 17.0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形式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三組比較采用F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2、3 d VAS評分顯著高于術后1 d(P<0.05),術后 2、3 d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3 d ESR評分顯著高于術后1 d,術后2 d顯著高于術后 3 d(P<0.05);術后 2、3 d CRP 水平顯著高于術后 1 d,術后 3 d 顯著高于術后 2 d(P<0.05),見表1。
表1 術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ESR及血清CRP水平比較(±s)
表1 術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ESR及血清CRP水平比較(±s)
注:與 1 d 比較 *P<0.05,與 2 d 比較 #P<0.05。
時間 n VAS 評分 ESR(mm/h) CRP(mmol/L)1 d 25 3.13±0.65 31.43±5.54 17.43±3.45 2 d 25 4.34±0.69* 43.67±6.87* 24.56±4.23*3 d 25 4.51±0.70* 38.56±6.14*#33.55±5.21*#F// 29.86 24.73 84.80 P 0.000 0.000 0.000
術后 2 d、3 d IL1β、IL 6、TNF-α 水平均顯著高于術后1 d,術后3 d顯著高于術后2 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后不同時間引流液中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術后不同時間引流液中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 1 d比較 *P<0.05,與 2 d 比較 #P<0.05。
時間 n IL1β(ρg/L) IL 6(ρg/L) TNF-α(ρg/L)1 d 25 10.21±1.54 12.34±1.67 13.11±1.45 2 d 25 12.86±1.68* 14.89±1.82* 15.87±1.56*3 d 25 14.87±1.77*# 18.15±1.97*# 19.03±1.67*#F / 49.21 63.72 89.85 P / 0.000 0.000 0.000
引流液 IL1β、IL 6、TNF-α 水平與術后 VAS 評分呈正相關(P<0.05),與CRP、ESR無顯著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IL1β、IL 6、TNF-α 水平 VAS評分、CRP、ESR相關性分析
近年有研究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者椎間盤突出程度以及神經(jīng)根疼痛情況與臨床癥狀并非完全一致,在行外科手術過程中還有神經(jīng)根水腫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與神經(jīng)根炎性反應具有諸多類似之處[3]。因此,眾多學者均逐漸關注炎性因子水平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關癥狀的聯(lián)系。對于常見炎性因子TNF-α,TNF-α濃度較高時其對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具有一定的趨化作用,新生血管也促進了了炎癥因子的刺激作用;患者椎間盤微環(huán)境破壞,加速炎癥細胞浸潤,刺激炎癥因子分泌量上升[4]。TNF-α還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內(nèi)皮細胞,通過其誘導作用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產(chǎn)生其他炎癥介質(zhì),與IL-1β、IL-6共同作用促進局部的炎癥反應而引發(fā)疼痛[5]。TNF-α、IL-1β、IL-6術后顯著上升,IL-1β和IL-6能夠?qū)ν怀鲎甸g盤組織產(chǎn)生刺激作用促進前列腺素E2(PGE2)的釋放,PGE2作用于神經(jīng)根發(fā)揮致痛作用,以對脊神經(jīng)的痛性刺激為主[6]。本探究結果顯示,術后2 d、3 d患者腰部、腿部反應性疼痛逐漸增加,劉世偉等[7]認為手術損傷、椎間盤病變導致椎間盤封閉的纖維環(huán)破裂,內(nèi)部釋放大量炎癥因子而導致疼痛癥狀,這與本結果基本保持一致。術后引流液炎癥因子水平檢測則能證明的炎癥因子是因破壞了椎間盤纖維環(huán)完整封閉作用而引發(fā)的炎癥因子釋出,排除了手術切口的感染[8]。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引流液IL1β、IL 6、TNF-α水平與術后VAS評分呈正相關(P<0.05),證實了引流液中炎癥因子水平升高與術后肢或腰臀部疼痛的密切聯(lián)系。本探究對較敏感的全身炎癥活動性指標ESR與CRP進行了檢測,其與引流液IL1β、IL 6、TNF-α水平無明顯相關性,進一步證實了腰椎椎間盤術后引流液IL1β、IL 6、TNF-α等炎癥因子升高不屬于手術所致全身炎性反應的一部分,而是椎間盤局部炎癥因子濃度上升引起。而本探究未檢測外周血IL1β、IL 6、TNF-α水平,未判斷局部炎癥反應與全身炎癥反應的強弱,待條件成熟繼續(xù)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