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有 發(fā),楊 瑞 英,徐 應 中,鄭 道 明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都江堰 611830)
樂山市新一中片區(qū)道路工程黑橋至王河園竹公溪道路位于樂山市王河村與盤龍村之間。道路污水管干線為DN1000承插型二級鋼筋混凝土管,埋深5.5~10 m,縱坡0.08%,管道全長1.66 km。其中WS1~9段及WS35~38段沿線地層分別為中等風化泥質粉砂巖、細砂層,管中線距路旁民房約10 m,距竹公溪河約3 m,且管底高程低于河內枯期水位,原規(guī)劃采用挖明溝法埋管。
如果采用明挖施工,污水管不但嚴重影響市區(qū)交通,而且拆遷范圍大,成本高,破壞竹公溪河河堤,污染大,降排水費用高,經方案對比后最終決定采用泥水平衡頂管法施工。選用NPD1000泥水平衡頂管 機,外 徑122 cm,總 長360 cm,重6.5 t,切削刀盤驅動電機功率為2×15 kW,4個糾偏油缸推力為42 t,糾偏角度為2.5°,糾偏泵功率為1.5 kW,進排漿管徑為100 mm。
施工工藝流程見圖1。
3.1.1 管 材
采用F式承插型二級鋼筋混凝土管(圖2)。管道允許頂力計算公式為:
[Fr]=A×бc/S
式中 [Fr]為許用頂力,kN;бc為管體抗壓強度,kN/m2;A為加壓面積,m2;S為安全系數。
采用25 t汽車吊裝、卸車。管材供應及時并滿足施工強度。
圖1 泥水平衡頂管施工流程圖
圖2 管道承插口銜接圖
3.1.2 減阻泥漿的配比與拌制
設置尺寸為(長)2.5 m×(寬)2.5 m×(深)1 m半埋式循漿池、沉淀池各一個。
因減阻泥漿中的膨潤土膠質價一般要求在80以上,故進場后先檢測膠質價,根據檢測結果確定配合比。配制時先在攪拌器內放入適量水,開動攪拌器并緩慢投入膨潤土,拌和≥30 min形成泥漿,然后在貯漿池內發(fā)酵約10 h。期間間歇性攪拌防止其離析。泥漿性能指標為:比 重 為1.1~1.16;用漏斗粘度計測量的粘度>30 s;失水量 ≤25 mL/30 min;穩(wěn)定性為無離析水,pH值<10。
3.1.3 工作井及后背墻
該工程所設鋼筋混凝土工作井之長、寬均為5 m,邊墻、底板均厚50 cm,混凝土為C35W6,沉井法施工。采用分層臺階形挖土自重破土方式沉井,每層挖深40~50 cm。墻上預留頂管孔,M5水泥砂漿砌磚封閉。工作井后靠背采用鋼扳,用膨脹螺栓連接井壁且其表面平順并垂直于管道軸線,不允許后背墻產生相對位移和彈性變形。頂管的頂力計算公式如下:
F=F0+f0×L1
式中F為總推力,kN;F0為初始推力,kN;L1為頂管單次頂進長度,m;f0為每m管子與土層之間的綜合摩擦阻力,kN/m。
F0=(Pe+△P)×π/4×Bc2
式中Bc為管外徑;Pe為挖掘面前的土壓力;△P為附加壓力。
f0=R×S+W×f
式中R為綜合摩擦阻力,kPa;S為管外周長,m;W為每m管子的重力,kN/m;f為管子重力在土中的摩擦系數。
后座的反力或土抗力為總推力F的1.2~1.6倍,該工程取1.5倍,采用下式計算。
R=a×B×{r×H2×(Kp/2)+2c×H×
式中R為總推力之反力,kN;a為系數,取2.5;B為后座墻的寬度,m;r為土的容重,kN/m3;H為后座墻的高度,m;c為土的內聚力,kPa;Kp為被動土壓系數;h=工作井深度-后背墻高度;φ為填土內摩擦角,查表取值。
3.2.1 測量放樣
專業(yè)測量人員按圖3所示布置設備安裝及頂進過程測量控制點。施工中嚴格執(zhí)行三級復測制度,即施工組測量員→項目管理部→監(jiān)理工程師。
圖3 測量點位示意圖
3.2.2 安裝及調試
(1)安 裝。
安裝順序為:后靠背→導軌及后方頂→預留洞口內副導軌→洞口止水裝置→泥漿系統(tǒng)→電路系統(tǒng)→后方頂液壓系統(tǒng)。
后靠背中心與軸線重合,距井壁10~20 cm,該空隙采用C30混凝土回填。機頭增高裝置采用鋼支架。機頭下井后刀盤距磚封門約1 m,放置平穩(wěn)后校核導軌標高,誤差≤5 mm方可鑿除磚封門。頂進前,在洞口處安裝一道環(huán)形橡膠止水圈。
(2)調 試。
頂管機下井前進行一次安裝調試。機頭的土壓控制主要通過頂速進行調節(jié),每次初頂時先調節(jié)好送水壓力,然后打開機內止水閥、轉動刀盤、關閉機內旁道,待流量達到80%額定值時方可頂進,送水壓力通過機內壓力調節(jié)完成。
3.2.3 掘進機頭入土
頂管機調試正常后開始頂進施工。先破除預留洞口封門,然后開動頂管機刀盤,用主頂油缸緩慢將頂管機推入土中。在該過程中,應控制頂進速度并在頂管機左右兩側加設腳撐,防止刀盤嵌入砂土中不轉而頂管機殼體旋轉。
3.2.4 下管、頂進
掘進機頭入土深度達安裝一節(jié)管子長度后暫停頂進。在機尾部焊限位塊,縮回主頂千斤頂,拆除機頭后方管路,下管。管子采用25 t汽車吊吊運至井下導軌上,人工就位。拼裝完畢,在工具管后管節(jié)內安裝工具管輔助設備。
管節(jié)就位恢復頂進機管路后,千斤頂就位后割除限位塊,先開動頂管機刀盤,然后開動主頂油缸繼續(xù)頂進。如此反復,直至接收井。
3.2.5 減阻泥漿及置換封孔
泥水平衡頂管施工中的觸變泥漿減摩管理是重點。采用多點對稱方式,通過頂管機頭尾部的同步注漿與頂管管節(jié)上預留的孔向管節(jié)外壁和周圍的土體空隙中注漿。
(1)壓漿設備。
注漿管路共兩道。主注漿管為φ50鋼管,從泥漿站直通機頭,主管每間隔10 m設一個三通連接注漿支管;支管為φ25高壓橡膠管,支管上設3~4個三通,連接管壁上預留的注漿孔。注漿泵、螺桿泵主、支管各一個。在每個注漿斷面上均加設一組控制閥。在泥漿出口處設隔膜式壓力表。承插口注漿情況見圖4。
圖4 注漿示意圖
從機尾開始,每隔2 m設1道、共3道注漿環(huán),以后每隔6 m設1道注漿環(huán),每個中繼站的后2節(jié)管均須設補漿環(huán)。由注漿總管至每道注漿環(huán)的支管須設1道球閥,每個注漿孔須加設1道球閥;機具尾部的注漿總管前須加設1只壓力表。
在正常頂進施工時,只對第一注漿環(huán)的3個注漿孔注漿,其余注漿閥門關閉。注漿時,從工作井開始向機具方向進行,逐道對注漿環(huán)進行補漿。距離在100 m范圍內,每頂進2 m補漿一次,距離在100 m以后,每頂進8 m補一次漿。中繼站及管道彎折處加強補漿,補漿必須在頂進的同時進行。
(2)泥漿置換。
在單段頂管完成后,及時采用水硬性材料置換管道外壁原注入的膨潤土泥漿,使管道外壁形成強度較大的漿壁,以承受上覆土壓力。必要時,采用摻入膨脹劑的水泥漿以減少沉降。本工程置換的泥漿為0.6∶1純水泥漿,注漿量按計算孔隙體積的150%控制,單位長度注漿量計算如下:
V=πDwtL×150%
式中V為單位長度注漿量;Dw為管道外徑;t為管道與地層間隙理論厚度,取0.03 m;L為管道單位長度,1 m。
注漿壓力根據管道深度H和土的天然重度γ而定,經驗為2~3γH,土層的注漿壓力宜為0.1~0.3 MPa,砂卵石層的注漿壓力宜為0.1~0.2 MPa。
(3)封 孔。
泥漿置換完畢,封堵注漿孔,采用與預留注漿孔配套的封堵。
3.2.6 渣土排運
泥水平衡式頂管出土采用全自動泥水輸送方式,棄土經機艙內的攪拌與泥水形成泥漿,由泥漿泵抽出排至泥漿池內,經沉淀后采用防漏自卸汽車出渣。
3.2.7 出洞措施
接收井完工后,實測預留洞門坐標,根據實測標高安裝頂管機接收基座。當機頭靠近接收井時,加強測量的頻率和精度。當頂管到達距接收井約6 m時,開始停止第一節(jié)管節(jié)的壓漿,并在后續(xù)頂進中逐漸后移壓漿位置,以保證頂管出洞前形成約6 m厚的完好土塞。
當頂管機切口進入接收井洞口加固區(qū)域時,適當減慢頂進速度,調整出土量,逐漸減小機頭正面的土壓力,確保頂管機完好和洞口結構穩(wěn)定。
3.2.8 施工要點
(1)一般采用拉桿將機頭與其后5節(jié)管固定成整體,防止機頭因自重下沉。本工程為巖石地層,故僅固定3節(jié)。
(2)頂進前必須事先計算每節(jié)管每m的位置、標高,以便于施工中進行控制。
在初始頂進3節(jié)管后停機進行正常糾偏。糾偏原則為“先糾高程、后糾中線、小角度連續(xù)糾偏”。必須勤測量、多微調且應有一定的提前量。糾偏角度應保持在10′~20′,不得大于0.5°。當機頭傾角偏離設計要求±5%之內且激光點偏離靶心≤1 cm,或高程中線誤差在±2 cm以內時,可不作調整。
(3)應連續(xù)頂進,暫停時間應小于12 h,若停頂超過12 h,須每隔4 h至少向工作面注漿一次。重新開頂前,應注漿液量≥0.2 m3/m2。
(4)當監(jiān)視器中光點發(fā)生顯著變化時,測量人員應到坑下對經緯儀重新復核校正并認真查找原因。測量人員校核激光經緯儀頻次≥2次/班次,并保留校核記錄。
(5)頂進中,土質愈硬,糾偏時頂進速度宜慢。向下糾偏(機頭位置偏高)時,頂進速度宜慢不宜快;向上糾偏(機頭位置偏低)時頂進速度宜快不宜慢。因土質疏松引起機頭下沉產生偏離時,宜采用悶頂糾偏,其糾偏距離視糾偏效果和頂力上升量而定。
(6)頂進施工過程中,操作人員必須準確、清楚、完整、及時、詳細記錄頂管的各項數值。記錄數據≥1次/根,≥6次/班次。在交接班時,無論該管是否完全頂進均應記錄,必須履行交接班手續(xù)。
泥水平衡頂管技術是一種替代城市內開槽挖埋式鋪管的先進技術。據樂山黑橋至王河園竹公溪道路(污水干管)工程頂管施工效果看,該技術施工占地面積小,征遷少,避免了阻斷交通影響;可用于地下水壓力高及變化范圍較大的地段,且減小了基坑降排水及相應的環(huán)境污染;挖掘面穩(wěn)定,對頂管周邊的土體擾動小,頂管引起的地表(路面)沉降亦比較小,而且避免了深基坑高危施工;采用泥水管道輸送棄土,連續(xù)作業(yè),日進尺約15 m,工作效率高;主控制在地面進行操作,操作人員的環(huán)境得到了改善,值得類似工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