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原
(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研究總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金屬礦勘探技術逐漸加強,發(fā)現了多處金屬礦產資源,爆發(fā)出了很大的找礦潛力。我國地大物博,資源遼闊,不同的金屬礦資源的地質特征均不相同[1]。對其地質特征進行分析,能夠對找礦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我國金屬找礦工作通常以有色金屬為主,礦床類型也多種多樣。對金屬礦地質資源的具體特征進行分析,判斷我國目前的找礦潛力,將我國礦產資源的集中區(qū)域進行劃分,并分成不同類別,對這類地質資源進行具體分析,為找礦工作提供理論基礎。
圖1 金屬礦產的分布圖
金屬礦地質的分布較為廣泛,存在于許多地層之中。地質情況出現許多斷裂的現象,金屬礦產多位于坡度較大的巖石地帶,此種地形變化程度較大,在金屬礦產的形成與發(fā)育過程中,極容易出現斷裂的情況,根據其斷裂的走向可分為順斷層與逆斷層。除此之外,金屬礦地質資源還具有韌性大的特點,在金屬礦形成的千百年來,地形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變化過程中會出現剪切變形[2]。在一定范圍內,形成了韌性較強的變形地帶,這也是金屬礦地質資源特征形成的原因。通常在金屬礦地質中會出現許多巖漿,并且活動十分劇烈,對金屬礦產的形成造成一定影響。巖漿活動頻繁的區(qū)域通常金屬礦產的形態(tài)較為復雜,根據金屬礦地質資源的特征進行找礦工作,更具有針對性與方向性,將相關數據進行檢測并記錄,如圖1所示。
由圖可知,在找礦工作的測定范圍內,一共出現了20個數據異常的位置,將這些位置進行具體分析,并根據其地質資源的特點,推測出該區(qū)域存在的金屬種類與性質。依照斷層的走向與長度,對金屬礦產在該區(qū)域內存在的范圍進行初步判定。
金屬礦產包含的種類很多,其中包括金礦、鐵礦以及鉛礦等,各類礦產資源形態(tài)各異,但一些常規(guī)礦產資源都是以顆粒的形態(tài)出現的,而鐵礦多呈現脈狀的形態(tài),還有一些金屬礦產與巖石緊密連接,鑲嵌其中。對某一地區(qū)的礦產資源情況進行分析,就要觀察該片區(qū)域內的礦化情況以及礦點,對該處地形與地質進行分析,判斷其是否具備找礦條件,進行考察與分析后方可進行開采工作。對劃定區(qū)域內進行找礦潛力分析,能夠有效提高金屬礦產的開采效率,減少了許多無用作業(yè)。有些金屬礦地質不但有利于金屬礦產的形成,同時擁有許多巖石將金屬礦產圍繞起來,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存儲,使金屬礦產最大程度上的得到保存。
對某一段區(qū)域進行找礦潛力分析,根據該區(qū)域地質礦化程度來看,韌性礦化帶的長度已經高達一千米,厚度大約在四米到五米之間。依照這一地質資源特征可以得出結論,其具有較強的找礦潛力,值得采礦工作者對其進行勘探與開發(fā)[3]。對地質斷裂的情況進行分析,根據斷裂長度與斷裂范圍能夠得出該處金屬礦產性質較為穩(wěn)定的結論,具有找礦潛力。
我國對金屬礦產的勘探與尋找能力明顯不足,尤其是一些具有大型礦產資源的區(qū)域。如果對該地區(qū)的地質特征進行具體分析,找礦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我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截止到目前,我國具有鐵礦石的地區(qū)就已經高達一萬余處,其中一部分正在進行勘探與開采工作,另外一部分還需要根據其地質特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其找礦潛力。
東部地區(qū)的礦產勘測程度相對來說較高,通過先進的科學理論指導,在空白區(qū)域已經找到了新的攻破口。近年來,我國找礦工作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對金屬礦山的開采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論基礎。尤其是在我國西部,獨特的地質地形形成了大量富鐵礦,礦床資源也十分豐富,如果合理開采,金屬礦產的總量有望達到十億噸以上。在這些富鐵礦中包含了許多磁鐵礦,其質量達到了總數的一半以上,具有很大的開采價值。隨著開采與勘探技術的不斷進步,找礦工作不斷從地層較淺的地方向地層較深的地方前進,逐漸拓展了金屬礦山的開采范圍。
近年來,我國對金屬礦產的需求量逐漸增加,科學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對金屬礦地質資源與找礦潛力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要選擇適合的方法,對不同地質的不同特征進行深入研究,以達到找礦工作更加準確的目的。我國地域遼闊,金屬礦產資源種類眾多,為找礦工作帶來一定困難,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4]。如今我國最常用的找礦潛力分析技術為物探、電磁探測以及重力探測等多種方式,正逐漸向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向發(fā)展,根據采集到的影響因素對金屬礦產的礦化程度與地質特征進行分析,使用先進的信息傳輸技術將視頻信息進行分類與探究。找礦潛力的分析對我國金屬礦產的勘探與開采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工作的準確程度,使其成本大幅度減少,并且效率得到有效提高[5]。目前我國對金屬礦地質特征與找礦潛力分析工作都有了較高的重視,但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還需要相關工作者不斷研究,并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以達到更好的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