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婧 王敏
摘要:中國人把寫字稱為“書”,中國的書、畫是同源的。它們相融相通、相互借鑒影響、共同發(fā)展。瓷畫源于國畫。
關鍵詞:中國畫 書法 瓷畫
一、談中國畫與文字的關系
1、書畫同源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在傳說時代)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chuàng)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圣人之意也。……顏光祿云: ‘圖載之意有三,一日:圖理,卦象是也,二日:圖識,字學是也,三日:圖形,繪畫是也。又周官教國子以六書,其三日象形,則畫之意也。是故知書畫異名而同體也。(周禮保章氏掌六書:指事、諧聲、象形、會意、轉注、假借,皆蒼頡之遺法也。)”張彥遠認為傳說時代的象形文字是書寫與繪畫的統(tǒng)一體。無法傳達意向,就出現(xiàn)了文字,不能顯現(xiàn)所見,就有了繪畫。后來,我們的考古也證明了這一點。
2、文字脫胎于繪畫
我國早期創(chuàng)造的漢字,主要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它們的圖像性極強。上古圖畫,如彩陶、巖畫、青銅紋飾中,每每出現(xiàn)近乎符號的形象,都是既是畫又象文字的,從這個角度也可證明文字是受到圖畫的啟發(fā),從圖畫中脫胎而來的。
班吉慶在《漢字學綱要》中說:“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己證實,圖畫的產生比文字早得多。世界上幾種古老文字,如蘇美爾人的楔形字,古埃及的圣書字等,它們字形的原始形式,都和漢字一樣,是圖畫性的。這說明人類文字起源有共同的規(guī)律,即文字脫胎于圖畫?!?/p>
二、圖形與文字的脫離,使得繪畫和書法各成專門的藝術
繪畫藝術的成熟在魏晉,魏晉時中國畫之人物、山水、花鳥皆已出現(xiàn)。不僅如此,魏晉時期還出現(xiàn)了不少繪畫名家,以及探討畫史畫論的著作。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這也正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能成為書法藝術的原因一每個字就是宇宙蒼生的‘象?!痹S慎說的是:書法藝術的真正開始,在秦篆。書法藝術的繁榮從東漢開始。中國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草書勢》,就是東漢時期崔瑗著的。
中國繪畫的載體,最初是陶器、地面、巖壁、墻壁等,后來應用最廣最多的則是絹、紙。在絹、紙上繪畫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筆、墨、天然礦物質顏料。
中國文字的載體,最初是陶器、甲骨、青銅器、石豉、碑、簡牘等,后來應用最廣最多的也是帛、絹、紙。在帛、絹、紙上書寫文字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筆、墨。
由于中國的書畫同源,完成書畫藝術的工具相同,因此中國的書畫有著共同的審美觀點和要求,它們即獨立又相通相融,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形成了非常獨特的藝術特征。
三、以書入畫
以書之法入畫起于唐宋,文人畫是中國畫之書、畫兼容并蓄的典范。王世貞(明代)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p>
元代書畫家趙孟逃頫(松雪道人)是中國文人畫的關鍵人物,他贊同“書畫本來同”的思想,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造境與寫意、詩意化與書法化”之藝術新境,引領了“元季四大家”以詩意化、書法化來抒發(fā)隱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畫的出現(xiàn)。
居“元季四大家”之首的黃公望,得趙孟頫指授。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獨具一格。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中說:“山水之法。在乎臨機應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遠近相映。大概與寫字一般。以熟為妙。”這樣的思想在其晚年巨作《富春山居圖》中全幅可見,其山、其水、其樹、其石多有寫意。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極其注重師法古人,經常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但在筆墨運用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將書法的筆墨意趣引用山水畫的皴、擦、點、劃之中,其筆下的山、川、樹、石,柔中有骨力,轉折有靈變,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他的暮年之作《關山雪霽圖》以書法筆意入畫,全圖用筆老辣生拙,骨力練達。卷尾數(shù)行行楷跋文,書體雋秀剛勁,更添文人之書卷氣。
對于近現(xiàn)代畫家黃賓虹來說,書法更是其筆墨和畫法的“源頭活水”。他十分注重將書法原理運用于繪畫之中,并強調“書法之于文人寫意繪畫的基礎性和實踐性操作”。黃賓虹的山水畫能取得偉大的成就,可以說是建立在書法基礎之上的,它的穩(wěn)固和高度關乎書法。張振維在《渾厚華滋剛健婀娜》一文中有黃賓虹的語錄:“書畫同源,理一也。若夫筆力之剛柔,用腕之靈活,體態(tài)之變化,格局之安排,神采之講求,衡之書畫,固無異也?!?/p>
四、瓷畫和國畫同源
瓷脫胎于陶。瓷畫和國畫在很大程度上都淵源于彩陶畫,甚至書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淵源于彩陶裝飾藝術。從這個角度來說,國畫、書法、瓷畫都源于彩陶,因為,在遠古時期,我們的先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為了記錄自己的生活,為了美化自己的日常用品,他們將自己看到的、經歷的、想到的,以圖和字的形成呈現(xiàn)在陶器上,成為后世畫、書和瓷畫的源。瓷畫,顧名思義是以瓷為載體的畫作,當然晚于國畫和書法,因為瓷比國畫和書法的載體紙、絹產生的晚,雖然陶比紙、絹產生的早。
景德鎮(zhèn)從青花瓷開始以毛筆為工具在瓷上描繪紋飾,因此,國畫技法自然被引用于其中。將國畫之繪畫理論及技法全面引入瓷畫在清代,將書畫相融的文人畫引入瓷畫則在民國時期。民國時期景德鎮(zhèn)的“珠山八友”綜合中國的繪畫、書法、詩詞,創(chuàng)造了瓷上文人畫。這種被后世稱為新粉彩的文人瓷畫,不僅創(chuàng)新了瓷畫的風格,而且還創(chuàng)新了粉彩工藝。
五、將中國畫、書法技法引入瓷畫
中國畫對陶瓷繪畫中的青花、五彩、古彩、粉彩、新彩的影響都很大,青花中引用了國畫的“墨分五色”之技,五彩、古彩引用了國畫的線描之技,粉彩引用了國畫的點、染之技,新彩更是全面引用國畫之技。
我喜以書法筆意和粉彩技藝在瓷上畫山水。在瓷上畫山水有二種形式:一是在瓷板上畫畫,一是在圓器上畫畫。在瓷板上畫畫的構圖布局可以借鑒國畫,在圓器上畫畫則要根據(jù)器型的不同獨立思考構圖布局,當然引用的也是國畫的理論思想。我的構圖依器勢而變,注重山水畫論的“三遠”思想的應用。在描繪物象時則養(yǎng)成了以書法筆意寫其輪廓的習慣。
我的粉彩山水多源于現(xiàn)實生活,因為我始終記得黃賓虹先生話:“初學(畫)宜重視者三:一日筆墨,由練習(書畫)、讀書得之;二日源流,由臨摹賞鑒悟之;三日創(chuàng)造,由游覽寫生成之。非明筆墨則源流莫窺,未講源流則創(chuàng)造無法,未講創(chuàng)造則新境界又從何而來?”
參考文獻:
1、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2、班吉慶.《漢字學綱要》
3、許慎.《說文解字》
4、黃公望.《寫山水訣》
5、張振維.《渾厚華滋剛健婀娜》
6、汪盛強,蘇勇雷,論中國畫與陶瓷藝術[J].陶瓷研究,2010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