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雨莘(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在讀研究生,《紐約時報》教育專欄專欄作家)
如果說在中國應試教育中取勝的方法是向標準答案看齊,成為最中規(guī)中矩的優(yōu)秀生,在美國的大學申請中成功的訣竅,便是利用自己先天條件加上后天努力,將自己打造成最全面同時也最不落俗套的申請人。
一
2017年3月29日,在全美國高中生正忐忑不安地等待著各自申請的大學揭榜的時刻,一篇由他們其中的一員撰寫的言辭尖銳而不失詼諧的專欄出現(xiàn)在《華爾街日報》上。作者名叫蘇西·李·韋斯(Suzy Lee Weiss),是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一家高中的四年級學生。在醒目的大標題《我要對所有拒絕我的大學說》之下,作者寫道:“這星期,有千百萬和我一樣心中酸溜溜的高中生正在反思,自己為什么會被心目中的理想大學拒絕。原因很簡單:這些年,我們都被騙了?!?/p>
“大學一直告訴我們要保持自己的本色,”韋斯繼續(xù),“多動聽的建議。當然啦,只要你有九項課外活動,任六個學生干部職位,參加三個學校體育代表隊,考出讓人瞠目的SAT分數(shù),有個三頭六臂的媽媽,那么請務必保持自己的本色!不過,如果你在比薩餅店打工,或是越野跑隊上拖后腿的隊員,請考慮另謀出路。”
本文故事的主人公韋斯接受NBC電視臺專訪
韋斯反省道,“我就該發(fā)起個慈善基金,幫助流浪者的傷殘寵物治病,或者為剛果弱勢的黑猩猩群體募款”;“我應該在暑假去非洲拯救幾個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的孩子,照幾張相片,然后在個人陳述中告訴大學招生辦,我和那個叫Kinto的孩子一起度過的下午如何改變了我的人生?!表f斯的結論是,很多孩子為了粉飾簡歷而做出的努力,而她為了“保持本色”都沒有做,而到了此時,外人恐怕只能把她的話當作一個表現(xiàn)未盡如意的自私少女在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借口。
韋斯有聲有色的吐槽立刻在學生和家長中引發(fā)激烈的討論。在文章后的1200多條留言中,有人為她鼓掌叫好,有人叫她“成熟點,把這些話咽回自己肚子里”。她被NBC著名的訪談節(jié)目《今日秀》(The Today Show)請去做嘉賓,而根據(jù)節(jié)目提前做的網(wǎng)絡調查顯示,53%的讀者認為她的觀點是“令人無法茍同的自怨自艾”,30%的認為她“準確地捕捉了當今美國大學招生的標準”,另有17%不知“是否應該將她的語句當真還是應該對其表示厭惡”。
不論讀者的意見有多大出入,他們劇烈而極端的反應都印證了大學錄取過程與結果在美國人——或起碼美國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心中的分量:等待的焦灼,被錄取的欣喜若狂,被拒絕的失望憤懣,這些感情伴隨著千千萬萬個美國高中生度過了過去的幾周。而在國內高考競爭日益白熱化,出國留學大潮逐年洶涌的中國,類似的體會在學生和家長中也同樣刻骨銘心。參考韋斯的專欄所展示的情形,結合我在中美兩個教育環(huán)境中的個人體會,我認識到: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教育體制的舉賢納才的方式其實有相似之處;但是否能在面對嚴峻的升學壓力時,仍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理想,則要看每個人對招生體制的解讀。
我自己踩過美國大學錄取“獨木橋”的經(jīng)歷來自六年前的2007年,我在美國高中的第二年,也是高中最后一年。從2006年9月底,風平浪靜的校園生活表象下開始暗流涌動:學費高昂的美國私立高中了解學生們對大學申請的重視,并盡其所能為四年級學生提供周到的輔導和協(xié)助。迪爾菲爾德中學(Deerfield School)在學年伊始便為四年級189名學生每人分配了學校四名專職大學申請顧問中的一名,幫助學生制定申請時間表,挑選學校,安排面試,報名SAT,修改個人陳述,并隨時傾聽學生的疑慮。一句話:手把手扶持每個學生走過他/她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關卡。
盡管如此,大學申請對每個高中生來說仍然是個損時耗力又難以駕馭的任務。那些熬夜記憶SAT詞匯,絞盡腦汁應對美國大學面試官古怪問題的中國學生們,如果知道這個過程在美國學生眼中同樣是多么的令人費解,心中或許會感到一絲慰藉:如同韋斯在專欄里寫道的,在許多美國學生眼中,美國大學錄取的全方位衡量方式要求學生不僅有出色的成績,同時有豐富的課外活動,精彩的實習經(jīng)歷和幾個令人過目難忘的“足以改變他們一生”的故事。有時,這些都不足以擔保他們能夠獲取理想大學的通知書。
“早知今日,我當初就應該每天圍著頭巾來學校;如果有任何難以告人之事可以把我圈進柜中,我會爽快出柜,”出身富裕的白人家庭的韋斯在文中埋怨道。“‘多元文化’在這個標準下我就和一塊咸餅干一樣乏味?!?/p>
如果說中國的高考是一躍定成敗的跳高比賽,美國的錄取過程則是鐵人三項加八仙過海
在中國高考對特長生加分政策日益收緊的同時,美國常青藤名校一如既往地青睞在運動方面有特長的孩子
二
如果說在中國應試教育中取勝的方法是向標準答案看齊,成為最中規(guī)中矩的優(yōu)秀生,在美國的大學申請中成功的訣竅——在韋斯眼中——便是利用自己先天條件加上后天努力,將自己打造成最全面同時也最不落俗套的申請人。如果中國的高考是一躍定成敗的跳高比賽,美國的錄取過程則是鐵人三項加八仙過海。
高中第四年,我也目睹了類似的情況。在同學們各自忙于準備申請材料的同時,大家也悄悄議論著學校中的一些“公眾人物”申請大學的砝碼:數(shù)學小組的領隊大概可以因為競賽獲獎進入理想學校;劃艇隊和長曲棍球主力會因為運動特長被常春藤青睞;辯論隊隊長、舞蹈團領舞、樂團首席小提琴手大概都能各謀高就。而一些沒有一技之長,成績不算出類拔萃的學生則開始暗暗著急。
回憶起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韋斯諷刺性的描述似乎并不顯得出格。雖然美國的大學錄取采取彈性標準,尊重多元取向,但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這似乎又意味著申請人應當具有全面的競爭力,同時又有不同尋常的特長與特質。一個拒絕制定硬性標準的選拔過程,似乎已經(jīng)被爭強好勝的學生賦予了自身都難以達到的標準。向著這些標準努力,能夠達到的學生成為勝者,而落后者則是落敗者。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大學選拔學生似乎和高考有些許相似:雖然衡量標準不同,但終歸有自己的規(guī)則。而不少高考落榜者,和對自己申請結果感到不理想的韋斯同樣,體會到的都是出局的失落。
但是在美國讀了六年書后,我感到這又似乎不是美國教育體制蘊含的全部意義。誠然,大學申請是一場競賽。韋斯在文中寫道,她一直按照大學堂而皇之的建議,“保持自己的本色”,最后卻發(fā)現(xiàn)這是行不通的手段,大學需要的是她將自己變成一個全面出色的申請人。韋斯的問題在于,她將“保持自己的本色”狹窄地理解成了大學對申請的高中生提出的建議。(“我遵從了這個建議,沒有成功,于是這說明了大學的虛偽?!保?/p>
然而“保持本色”并不是競賽的規(guī)則,最終的目的更不是一紙大學錄取通知書。在美國高中生中,如同韋斯所描述一樣,一些學生確實會為了申請大學的功利目而包裝自己,會為了豐富簡歷去從事一些自己并不熱衷的活動——類似的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美國。然而在我個人的經(jīng)歷中,我身邊更多的美國學生在從事活動時,最主要的動力仍舊來源于他們對于活動內容本身的熱愛。
我高中的一名好友,AP化學課上的尖子生,現(xiàn)在是系統(tǒng)生物學在讀博士;宿舍里住走廊斜對面喜歡看大部頭哲學著作的女孩,現(xiàn)在就讀一所美國頂尖大學法學院;那個每次來上英語課時著裝講究,頭發(fā)一絲不亂的高個子男孩,現(xiàn)在是一名業(yè)余模特。還有一位那時便每天花幾小時學習中文的女孩,現(xiàn)在在《中國日報》(China Daily)的紐約分部工作。這些學生追求他們的愛好,并非為了進入大學,而是因為這便是他們的“本色”。而這些本色,又和各個大學錄取時看重的素質和能力吻合,和他們以后各自選擇的社會角色吻合。
美國大學招生模式背后的含義,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如果將它看成一場殘酷的競賽,參賽者需要拋棄自己的特色,抱著贏得比賽的目的,勉強自己努力變成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完美選手,那么別扭和痛苦是在所難免的,在比賽中結果不理想后感到沉重的苦澀也并不出人意料。然而,如果將它看成是為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尋找下一個成長平臺的過程,或許最終找到的會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而對跌倒時的痛楚也可以更加釋然地接納。
悲哀的是,當今中國的教育體制會讓大多數(shù)身處其中的學生感到壓抑甚至窒息。不管學生的本色如何,“一刀切”的高考,憑著一紙標準答案和一個毫無回旋余地的錄取分數(shù)線,真正將大學錄取變成了一場殘酷的競賽。當然這個制度也有其優(yōu)勢與合理之處,相信這里不需贅述。但現(xiàn)實是,在它的指揮棒下學生只能向同一標準看齊,無論自己認同與否,別無選擇。
在大學錄取過程中摔了跤的韋斯,以一篇讓人印象深刻的專欄跳入公眾視線,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興許,這正是她一個另類生涯的開端?!拔译m然不同意你的看法,不過你的文筆相當不錯!”一位作者在文章后留言道,“以后你為什么不去當一名諷刺小說作家或專欄寫手呢?我等不及聽你抨擊政府和政客了!”
在中國,情況又會怎樣呢?或許,需要等到下一個“韓寒”來告訴我們。
美國高校往往看重申請者的社會實踐經(jīng)歷,因此一份花哨的簡歷成了不少學生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