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書畫頻道江蘇中心 黃 強
路是人走出來的,古代社會在沒有路的情況下,走出一條道路,遠比現(xiàn)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要困難得多,現(xiàn)在的人大概難以想象??涓钢鹑眨頌榱?,造福人類,其夢想在精衛(wèi)填海與愚公移山中得到體現(xiàn)。
《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記載:“又北二百里,曰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固然說的是堅忍不拔、矢志不渝的偉大奉獻精神,但是從交通方面說,則是填河造路、遇水搭橋的壯舉。一條河流阻礙了人們行走,走在湍急的河流中,危險時刻存在,女娃溺水而亡的悲劇時常發(fā)生,然而心有怨恨的女孩化身為精衛(wèi)鳥,用樹枝與石塊,希望能夠填平海河,鋪設(shè)出一條道路,方便人們出行。這里的精衛(wèi)精神并非自不量力,而是用微小的力量踐行宏偉愿望,也正是中華民族不折不撓、頑強抗爭的精神,與自然環(huán)境拼搏,改變生存環(huán)境,走出大山,走出河流,尋找更為適合人類居住、發(fā)展的地方。
愚公移山則是因為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擋在房屋前,無路可行。北山愚公年已90歲,挖山辟路,“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的壯舉,感動了天地,命夸娥二神搬走了大山,天塹變通途。
對于今人來說,愚公有些愚笨,其實這就是遠古時期的狀況。那時候先民居住的環(huán)境惡劣,勞動工具落后,大山阻隔,風雨侵襲,無法抗衡。精衛(wèi)與愚公,面對無路可走的情況,不是消極等待,而是主動出擊,他們有了辟路的構(gòu)想,盡管只能用簡單的勞動工具挖土取石,但是既然做了,經(jīng)過一天天的勞作,一天天的努力,就會有路通的那一天。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哪里是天神,而是愚公的壯舉,挖山不止、年復(fù)一日,路在鋤頭下誕生,路在腳下延伸。
20世紀的河南林縣紅旗渠,河南輝縣郭亮村的掛壁公路,不也是人們一錘一釬鑿出來的嗎?路的構(gòu)思在腦中,路的延伸在腳下。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反映的是上古時期先民開山辟路、遇水搭橋的夢想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