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勐 王彥 楊秀莉
266035青島,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青島)皮膚科(周勐、楊秀莉);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yī)院皮膚科(王彥)
患兒女,5歲,因外陰丘疹、結節(jié)伴癢痛間歇發(fā)作3個月于2016年4月26日就診。初發(fā)皮疹為陰唇多發(fā)的紅色丘疹、結節(jié),有癢痛感,曾于當地醫(yī)院就診,疑診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給予抗病毒治療及中藥外用(具體不詳),無明顯療效。外陰皮損時輕時重,有時可自行緩解,之后再次發(fā)生,且逐漸加重,遂來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青島)就診。
體檢:一般情況良好,各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雙側陰唇見多發(fā)的浸潤性結節(jié),損害密集分布,大小不等,呈肉紅色,質地較韌,部分結節(jié)中心糜爛(圖1)。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紅細胞沉降率、血生化檢查均未見異常;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和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試驗均陰性;單純皰疹病毒(Ⅰ型+Ⅱ型)DNA陰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皮損組織病理:表皮部分壞死缺如,真皮淺中層可見以組織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為主的致密混合炎癥細胞浸潤;組織細胞胞體大,胞質豐富,可見咖啡豆樣泡狀核、多核巨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微膿瘍及大量紅細胞外溢(圖2)。免疫組化:CD1a彌漫陽性(圖3A),S100大部陽性(圖3B),CD68弱陽性表達。病理診斷: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局灶性),嗜酸性肉芽腫。
診斷: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
治療:未行任何藥物治療,皮損雖時有發(fā)生,但較前減少且輕,間隔時間逐漸延長,仍自覺瘙癢,目前仍在隨訪中。
討論朗格漢斯細胞克隆性增生形成的一組疾病,兒童最常見。該病既可表現(xiàn)為溫和無癥狀的單器官受累,又可表現(xiàn)為嚴重的急性多器官受累,包括皮膚、骨、耳、肺等。本例患兒僅外陰受累,臨床較少見。本病的診斷應結合組織學特點,當免疫組化S100陽性且電鏡下發(fā)現(xiàn)Birbeck顆?;駽D1a陽性時可明確診斷[1]。本例患兒5歲,臨床以反復發(fā)作的外陰部肉芽腫改變?yōu)槲ㄒ槐憩F(xiàn),不伴有骨損害、尿崩癥及中耳炎等,結合嗜酸細胞肉芽腫的組織學改變及免疫組化S100、CD1a陽性,診斷明確。本例患兒隨訪10個月,在當地醫(yī)院全身檢查未見其他異常改變,考慮是單純外陰受累的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
部分單純皮膚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患者可自行緩解,局部治療可用糖皮質激素、氮芥、咪喹莫特等,孤立性皮損可手術切除、光療;系統(tǒng)治療僅在有頑固皮損且伴有疼痛、繼發(fā)感染和其他合并癥時應用,包括甲氨蝶呤、6巰基嘌呤、長春新堿、沙利度胺、克拉屈濱和(或)阿糖胞苷等[2]。
圖1 患兒雙側陰唇見多發(fā)性浸潤性結節(jié),呈肉紅色,部分結節(jié)中心糜爛
圖2 皮損組織病理 真皮淺中層可見以組織細胞、嗜酸粒細胞為主的致密混合炎癥細胞浸潤,組織細胞胞體大,胞質豐富,并可見咖啡豆樣泡狀核、多核巨細胞、嗜酸粒細胞與嗜中性粒細胞微膿瘍(HE×400)
圖3 免疫組化染色(×200) 3A:CD1a彌漫陽性;3B:S100大部分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