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影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依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中的名句,我們傳唱至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來,廉潔、堅強、務實的名人家訓也在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經(jīng)常思考名人家訓,時常反省自身,可以讓我們更快進步,更快成長。
我的家鄉(xiāng)在東北,但并不在松花江上,而在鴨綠江的入???,那是中國海岸線的最北端,也是一片頗為有名的蘆葦沼澤地,每年十月,蘆花飄飛,候鳥遷徙,是一大盛景。許是從小看慣了,我并沒有覺得蘆葦有多特別,倒是上了學,從書本上讀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從此知道詩經(jīng)里面的“蒹葭”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最為普通的蘆葦,頓覺這平凡無奇的植物也有趣了起來。每年春風一起,無垠的蘆葦蕩就開始萌出綠芽來,等秋風再吹,蘆花就飄了,年復一年的看著“蒹葭蒼蒼”,卻不知道,如蘆葦一樣的精神一直悄無聲息的影響我的家庭,我的人生。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從小跟爺爺奶奶生活在小鎮(zhèn)上,九十年代,我剛記事,鎮(zhèn)上兩個效益最好的廠子,一個是生產(chǎn)絲綢的絲綢廠,一個是以蘆葦為原料進行生產(chǎn)的葦廠。爺爺因為當兵復員轉(zhuǎn)業(yè),成了絲綢廠保衛(wèi)科的科長;爸爸也退伍,成了葦廠籃球隊的隊員。日子就這么平靜的過著,經(jīng)常爺爺下班以后,吃過晚飯,就會有各種不認識的人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笑瞇瞇的進到爺爺奶奶家的小院,跟爺爺一陣寒暄,又推來阻去之后,拎著那些東西又皺著眉頭走出去。年幼的我并不懂這是什么意思,只是曉得每次奶奶都說爺爺,求你辦事,不好總是得罪人,向來疼老婆的爺爺會難得的瞪起眼睛,拿起當年軍隊里大黑營長的派頭,跟奶奶吼著:“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東西收了,我還能睡個踏實覺嗎?”奶奶經(jīng)常跟我念叨,你爺爺還是以前的脾氣,就跟大葦塘的蘆葦一個樣,只會直直的長,拐不了彎!雖然嘴上埋怨著,但是夜里面爺爺睡得踏實,鼾聲如雷,倒也是平靜的日子過的舒心自在。
多年以后,看到詩人司空曙寫的《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v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边@酣眠不需系船的心境是多難得,那蘆葦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干干凈凈的挺拔向上是多難得。
如今,我也走上了工作崗位,有崗位就有權力,有權力就要有紀律。很多人都說規(guī)則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是我總覺得,內(nèi)心有標準,做事有原則是我從小家風的要求。爺爺不會讀詩,也不知道“蒹葭蒼蒼”和“只在蘆花淺水邊”,但是他知道,蘆葦蕩的蘆葦每年都干干凈凈的長,直直挺挺的長,那每一節(jié)的生命力,那每片葉子的翠綠都是大自然的滋養(yǎng),無需格外施肥,無需額外照顧。這樣的生長,風雨來了,不需要怕,雷電來了,用不著躲。
這正應了鄭板橋的家訓:“咬完幾句有用書,可充飲食;養(yǎng)成數(shù)竿新生竹,直似兒孫?!?/p>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生活就像巧克力糖,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平靜的日子沒過多久就陡然生了變化,九十年代末的國企改革,首當其沖就是類似爺爺這樣的單位,好像一夜之間,生活就變了樣。我只記得我剛上小學,爺爺突然就不再上班,煙抽的越發(fā)狠了,奶奶也跟著著急心疼。大熱的天,爺爺熱的一頭汗也不肯摘了帽子,只在晚上的時候,剛剛工作的姑姑會從小藥箱的最里面拿出來一盒神秘的藥水,摘下爺爺?shù)拿弊?,然后一點點用棉花棒蘸著涂到爺爺頭上一塊塊沒有頭發(fā)的地方。每次姑姑都是紅著眼睛涂藥水,只有我在一旁覺得很有趣。多年后,才明白,那是多大的打擊才會讓一個人一夜間就脫了頭發(fā)。
很快,爺爺就重新振作,畢竟日子還得繼續(xù)過下去。在小鎮(zhèn)蘆葦塘的盡頭,是一個通往旅游小島的碼頭,每年夏天,游人如織,爺爺會算好潮水的漲落時間和客船開動的時間,然后拿上設備,帶上手表,一路沿著蘆葦蕩,騎到碼頭邊,掛上自己手寫的小牌子“公用電話”。我便跟奶奶在家里看著墻角的接收器,只要有人打電話,家里的接收器就會亮,我們就知道,又有生意了。每天回來,爺爺都會匯報他的戰(zhàn)果,今天走了多少趟船,游客大約多少個,多少人用他的無線電話給家里人報平安,他收入了多少之類的。不管刮風下雨,只要有船通行,爺爺就風雨無阻的去碼頭邊掛起小牌子,一直到蘆花又開,蘆葦又黃,輪船不再航行,他才會收起來東西,等待下一年春風吹綠蘆葦蕩。偶爾也會有不高興的時候,奶奶會貼心的問,今天是不是遇到熟人了?畢竟是曾經(jīng)的大黑營長,畢竟是曾經(jīng)的保衛(wèi)科長,如今風吹日曬的拿個小牌子收公用電話的錢,也是委屈。爺爺卻看得開,這有什么,以前是以前,當兵時候靠本事吃飯,每升一級都是我干出來的,轉(zhuǎn)業(yè)以后我也是行得正站得直,現(xiàn)在我就算是弄個公用電話,沒偷沒搶,不丟人,照樣靠本事。這都沒有什么,會好的,你看那大葦塘的蘆葦每年風吹雨打,第二年不都長的好好的。
是啊,生活中哪有什么一帆風順,挫折和苦難都是免不了的,遇到了就遇到了,不嗟嘆,不感傷,收拾好心情,重新出發(fā)。就像蘆葦,它不去想去年的冬天有多冷,它只是等著春風吹來,然后蓬勃的長著,歡快的長著。端午節(jié)把最肥美的葉子獻出來,能給大家包粽子;夏日里,把最柔美的枝條獻出來,能給孩子當玩具;冬日里,把干枯的身體全部獻出來,給北方的人們帶去溫暖和火熱;待到下一個春天,再把最有生命力的種子獻出來,生生不息。
這正應了曾國藩的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荒芮谀軆€,永不貧賤。”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我就在北方的風土里,就在滿天的蘆花中像蘆葦一樣蓬勃的長著,我受著熏染,也汲取著力量。作為家中長房長孫女,我也是獨生女,從考大學那天就想著出去闖闖,就這么順理成章的去江南念大學,來江蘇工作,又安了家。每次被人家問,你家就你這么一個女孩,怎么不回老家?年輕時候不懂得,覺得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但是隨著年紀漸長,越發(fā)覺得離自己父母太遠,的確很虧欠他們。但是每次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說,只要你自己發(fā)展的好,離家遠點無所謂。哪有把能飛的孩子困在家里的道理?你看那大葦塘每到秋天,蘆花還不是飄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fā)芽,還非得落在葦子根兒嗎?我每次都笑,但是我知道,有蘆花的地方,不都是家嗎?
家就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家的確是港灣,但是不是為了困住誰,而是給他力量,讓他飛的更遠,飛的更好。雖然我離家千里之遙,但是我勤勤懇懇工作,認認真真生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是奉獻了自己的力量,創(chuàng)造了自身的價值。
正如《增廣賢文》中所說:“居家務期質(zhì)樸,教子要有義方。”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也像我小時候一樣喜歡在水邊玩,有水的地方就有蘆葦,爸爸曾經(jīng)給我用蘆葦編成的風車,如今又教給了我的女兒。每年夏天,我都會回到家鄉(xiāng),帶她看一望無垠的大葦塘,看清風吹過的蘆葦蕩。小小的她雖然還不懂,但是蘆葦一樣旺盛的生命力,蘆葦一樣剛正的品格,她都會慢慢學到。
飄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走到哪里都保持自己的品格,那是詩經(jīng)里面?zhèn)鞒甑母柚{,那是蘆葦蕩里藏著的家風。(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船閘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