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承玉
摘 要:本文以小麥生產為研究視角,通過播種技術以及田間管理分析了小麥的種植技術,通過防治原則以及防治技術闡述了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希望為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實現科學種植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情況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局,關系國家與社會的發(fā)展。小麥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在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經濟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小麥種植技術的提高已經成為集中關注的問題。
一、小麥的種植技術
(一)播種技術
在播種的時候,為進一步提高小麥的產量、抗病害的能力以及抗倒伏的能力,促進小麥再熟,應該有效利用精細化的種植技術。有效利用這一技術,可以在播種的時候節(jié)省很多種子,可以將種子播撒量控制在5.8-9千克這一范圍之內,可見精細化的種植與管理技術可以使得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成本。山東地處華北平原,光照條件以及水分條件都是比較好的,基于這一特點,適合應用精細化種植技術。在實施播種之前,應該首先將土地整理規(guī)整,確保土壤細碎,同時還要在恰當的自然條件下播種,進而實現對生長積溫的有效控制。
山東地區(qū)地勢平坦,小麥種植歷史非常悠久,小麥品種比較優(yōu)良,所以在生產實踐中,積極做好播種就可以實現增產增收。就目前發(fā)展實際情況來看,山東地區(qū)基本上都是種植冬小麥,在實施播種之前對種子進行認真的遴選,選擇出那些粒大飽滿的種植,在實施播種之前會開展浸種,提高種子的成活率,強化小麥抗病蟲害的能力。但是,如果依舊采取傳統的小麥種植技術,在播種的過程中勢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與現代農業(yè)生產與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趨勢不相符。所以,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應該大力推廣機械化生產,有效利用機械設備實施播種,保證播種期的基礎上,保證播種的均勻程度。
(二)種植模式及田間管理
山東地區(qū)農業(yè)生產中一般都是“一年兩熟”,為了避免地力不被浪費,在農業(yè)生產實踐中,應該科學化的選擇種植模式。具體來講,應該根據本地的自然氣候條件以及所種植農作物的基本特性做出科學化的選擇。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在山東地區(qū)廣泛應用的種植模式就是間套作種植模式。山東地區(qū)的小麥一般都是在冬季進行播種,所以可以選擇將小麥與馬鈴薯進行套作種植。因為馬鈴薯是在冬末春初進行播種的,產量比較高,并且具備很強的生活使用價值,在馬鈴薯收獲之后,可以種植玉米,在不影響“一年兩熟”的情況下,使得地力得到了最合理的利用。
對于田間管理來講,也是小麥種植當中需要集中關注的問題:第一,苗期的管理工作。(1)在小麥出苗之后,應該根據實際的出苗情況及時的開展補苗工作;(2)在冬季來臨之前做好中耕澆水工作;(3)小麥進入返青之后,及時開展春耕工作。第二,灌溉。在小麥種植之后,如果在實施田間管理的時候發(fā)現小麥缺水的情況,如果不及時的灌溉,就會對小麥的蛋白質產生影響,所以合理與科學的灌溉是田間管理工作的重點所在。不同地區(qū)的降水條件是不盡相同的,對于那些降水較少的地區(qū),一定要實施人工灌溉。第三,施肥工作。(1)在實施播種之前,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增施一些遲效性的肥料;(2)在實施播種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種子能夠正常的發(fā)育,應該施入基肥;(3)在播種之后,根據小麥在每一個生長階段的生長情況,進行科學的追肥。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防治原則
小麥在生長的各個階段都容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同時病蟲害的類型也比較多,對小麥的生長以及產量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常見的病害主要包括白粉病、紋枯病、銹病等。其中白粉病和銹病一般都是在灌漿期和抽穗期發(fā)生,紋枯病一般在返青期以及抽穗期比較常見。小麥生長過程中常見的蟲害包括蚜蟲病、吸漿蟲病以及紅蜘蛛病等。其中吸漿蟲病容易在返青期以及抽穗期發(fā)生,蚜蟲病主要在抽穗期和灌漿期發(fā)生,紅蜘蛛病一般都是在拔節(jié)期和灌漿期出現。山東位于華北平原,受到特殊地理以及氣候條件的影響,小麥生產過程中及其容易遭受各種各樣的病蟲害影響。所以若想進一步提高山東地區(qū)小麥的產量,生產出優(yōu)質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小麥,應該在種植過程中集中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在防治的過程中應該始終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本原則。為了達到綜合防治的目標,可以將物理防治方式、化學防治方式、生物防治方式等多種措施進行整合性的使用,最終達到綠色無公害的病蟲害防治目標。
(二)防治技術
第一,物理防治技術。主要的措施就是除草、劃鋤等。在種植的過程中如果不及時對麥田周圍的雜草進行處理,就會使得雜草侵害麥田,將很多病蟲害傳染到小麥的身上,物理防治是小麥種植過程中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措施,但是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二,化學防治。所謂化學防治就是有效利用農藥對小麥的病蟲害進行預防與治療。例如,在播種前可以利用一定的化學農藥溶液實施浸種,這樣可以對多種病蟲害實現有效的預防,當小米出現白粉病或者銹病的時候,可以利用鐵銹寧等農藥進行防治,利用樂果乳油可以對蚜蟲病進行有效的防治。
第三,生物防治。所謂生物防治是指有效的利用自然界當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對小麥的病蟲害進行防治。例如,蚜繭蜂、草蛉等生物實現對蚜蟲這一經常出現的蟲害進行防治。生物防治是現階段最綠色環(huán)保的防治方式,已經得到了極大的關注。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從而實現農業(yè)發(fā)展、農民增收的目標,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應該做好選種工作,實現科學播種,積極推廣機械化生產方式,同時應該結合小麥的生長特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針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應該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指導理念為指導,有效將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李彥芳.小麥種植技術分析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17,35(06):105+108.
[2]左建國.關于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7(0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