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慧
摘 要:旨在以古觀古,借助古人的智慧來粗淺認識歷史。歷史有其客觀性,認識自帶主觀性,然而這并不妨礙教師以主觀之見看待客觀存在。歷史在不斷的回望中愈見明朗,個人在彼此的借鑒中也愈加明理。透過蘇洵的主張可以回看六國“天時地利人和”中的錯與失。
關(guān)鍵詞:以古觀古;主觀認識;客觀歷史
蘇洵《六國論》中將六國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一個“賂”字,他自己一定不曾想到會就此被后代學者一再拿來評點,甚至被多方比較。還有人叛其“幼稚”,認為其結(jié)論過于輕率,見解過于低下。真要論個誰人高見誰人幼稚,大概就主觀了些。
關(guān)于六國滅亡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后代學者文人評價這些見解之高下者亦不少。但在筆者看來,這里卻是沒有比較的必要,只是每個人所處時代的不同,寫作的出發(fā)點和目的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認識角度。唐朝的白居易響亮地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口號。文章合為時而著,這既是古訓,又是歷代文人富于歷史使命感的一種集中概括。所以六國滅亡的真相顯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也不一定要去細究其與歷史的契合度究竟有多高。
蘇洵亦曾明確表態(tài),自己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于今”[1]。他著《六國論》的本意并不是完整地記錄歷史,而是借古諷今,借秦滅事勸諫宋朝統(tǒng)治者。蘇洵有著政史家的敏感,細膩地捕捉到了歷史驚人的相似之處,欲亦借古諷今,針砭時弊,直視北宋“割地納絹”求安的“恐外心理”。他的行文以一“賂”字貫穿始終,其用心“昭著”?!凹词鼓憧吹搅擞行┍硎雠c歷史不符,但作者的中心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p>
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也有意要略去某些客觀事實,只是主觀地想以古觀古,借古人的智慧來粗淺地認識那段遠去的歷史。淺讀蘇洵之文,筆者認為他的論證中,孟子“天時地利人和”之說被詮釋得不可謂不透徹。
一、人心不和,“罪魁禍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者力虧自取滅亡,不賂者失強援不能獨完。后人只當賄賂之舉太愚笨,卻不曾認識到“賂”的表象下藏著的是人心的離散相悖。一對一的較量,也許六國都遜于秦,但眾志成城的道理六國未必不知,也做過嘗試,卻為何棄約擇賂?
細數(shù)各國之行,不難發(fā)現(xiàn)。首先,選擇“合眾弱以攻一強”時囿于私利,各懷鬼胎,在尺寸疆場上爭輸贏,都想保住自己的實力,縱散約敗可想而知。其次,在“事一強以攻眾弱”的選擇中,又陷入“囚徒困境”,縱然知道暴秦之志在稱霸,仍然爭相割地,只怕遲了一步成為第一個淪亡者。“囚徒困境”下的迷失,何嘗又不是一己之私在作祟。
歷史證明,弱者若求自保,恰恰不可離群,但求人和。只是這個教訓總是被漠視,北宋也不例外。許是趙家的江山得來太不上道,趙家從此就患上了失眠癥,日日夜夜怕的是像他那樣的擁兵自重的人有一天奪了寶座。家和萬事興,可一家之主卻滿眼“防火防盜防家人”?!靶睦镉泄怼钡男睦砟д?,最后讓趙家人步上了六國的后塵。
人心合一,所向披靡;人心相悖,不攻自潰。蘇洵看得明白,六國所持之“賂”,實則是一條離心的不歸“路”,只是那趙家的大家長卻糊涂得可以。
二、地利盡失,大勢漸去
縱然沒有用兵之才,但且翻開戰(zhàn)國七雄所踞版圖,我們也可以一目了然,趙魏韓三晉地理上就是東西陣營間一道天然的屏障。守住了,六國均安;失守了,也就只能眼見秦國虎狼之師長驅(qū)直入了。在這一點上,蘇洵父子還是有共識的,只是蘇洵隱晦著表達且點到為止,而蘇轍在他的文中卻更明確地提出:“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p>
韓魏的地理優(yōu)勢是擺在臺面上的,是眾人焦點所在,卻也是六國“視覺”盲點所在,更或者說是心盲引起的視盲[2]。韓魏面臨強秦威脅無法獨完,且又有防備東西各國的憂慮,為求自保取下策;無戰(zhàn)事的四國沒有遠略,舉目只見微土,隔山觀虎,為求私利也取下策;強秦識局深遠,直取高地,先通韓魏之障,再破燕趙之謀,招招上策。
秦與六國這一番較量,全在一“地”,卻終成一“勢”。高地被占,對六國而言也就意味著大勢盡去兵敗毀滅;占領(lǐng)制高點,對秦國而言卻恰恰可以勢如破竹一舉功成。腳下尺寸之土,竟成立國之本。站在局外的人,看得清明,內(nèi)心卻也無盡感慨六國拱手讓“江山”的這份“慷慨”。
三、天時已去,為時晚矣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备髦幸蛴山K成定數(shù),任你如何力挽狂瀾,也難成氣候??v然燕趙有心抗衡,卻也是黔驢技窮,無力對抗。秦之壯大,非一日之期,一時之勢。它是一只在六國的喂養(yǎng)與縱容里成長起來的狼,其貪婪與欲望可見特殊,其權(quán)謀與實力可見非常。昔日六國并排而立的虎虎氣候蕩然無存,單憑幾個殘兵弱卒,與虎狼之師相衡,只是徒勞罷了。
認真回看過往,才能清醒認識到,唯時機與氣候最不愿等人,因為它常常不被待見,所以當人們想到去靠近時,它早已成煙云飄散;可是也唯有時機和氣候最樂意助人,因為它有被需要的感動,所以當人們?nèi)ソ咏鼤r,它早已恭候一旁。六國的不待見,終難挽留住有利時機;秦國的有備而來,讓其穩(wěn)操勝券。所以當風云既定尾聲到來,六國縱有幾多的不甘不舍,卻也為時已晚,只能無聲退出歷史。
站在時間軸上的今天去回首歷史,評價是非成敗,必然是帶著更多非客觀非理性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無需分個你我高下。然而卻可以明確,以古觀古,借助先賢的智慧看待過往,它讓我們愈見成熟也更加明理。
參考文獻:
[1]童勉之.論史·刺時·諷諫:讀蘇洵的《六國論》[J].語文教學與閱讀,1979(4).
[2]徐伊麗.我看六國滅亡[J].延河,2014(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