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亮
如今回想起第一次考托福的那個上午,細枝末節(jié)的記憶仍然能浮現(xiàn)于腦海。當我記起我穿著白色T恤,挎著單肩包,在中大的教學樓間穿梭半個小時,才終于找到試室所在的樓層后,我似乎還能感受到當時我額頭上淌下的汗滴。當我走出考場時,跨過長滿浮萍的小河的石橋上,蔚藍的天空像倒映的海面,飄浮著零落的白云。
那是我滿打滿算十七年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我的人生從此分歧,走上了之前未曾想過的一條道路。
說起選擇這條道路的原因倒也有趣。雖然同齡人常將我描述為一個十分驕傲的人,但促使我選擇出國留學的恰恰卻是自卑。當時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上985。但作為文科生的我卻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事實:去年全校的文科生,只有一個人考上了985。對待不確定因素向來不自信的我在那段時間如臨大敵,最后與第一名失之交臂。也許是受這次考試影響,我接受了父親出國留學的建議?;秀遍g,我已從期末考放榜的校道走到了陌生的課室里。
高一下學期的這半年也許是我人生中轉(zhuǎn)變最大的半年。在原來的學校時,課業(yè)緊張到連能在課間起身散個步都已經(jīng)是最好的放松。當時的我很迷茫。不只是在殘酷的高考競爭下的不知所措,還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喜歡什么?我想做什么?我的目標是考上985,那么我考上了之后又怎樣?這些問題如影隨形地困擾著我,讓我寢食難安。到了新的環(huán)境里,我肩上的擔子輕了下來,腦子也清醒些,才好去思考這些問題。
在這半年間,困擾我的問題得到了解答。我喜歡什么?地理嗎?沒錯,但在這之中我更喜歡的是城市,喜歡的是研究城市的運作,研究人和城市的聯(lián)系,研究城市發(fā)展的形態(tài)。我想要的也許并不是做一個學者,而是做一名老師。我的目標雖然已經(jīng)不再是考上985,但是我已經(jīng)找到了新的目標,并且明確了我想要在大學生活中得到的東西。認清這一點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我為曾作出的努力找到了原因,也有了繼續(xù)前進的動力。
我的故事到這里還未結(jié)束。從第一次托福出人意料的101分,到后來SAT的1520分,這其中的波瀾起伏足夠另外寫2000字來細說,但這并不是我寫這篇文章的要點。這一年半以來,有一句話在我的腦海中無數(shù)次回響,而如今也許是時候讓我大聲地說出這句話——
人是為自己而活。
想起高一上學期我的精神狀態(tài),我發(fā)現(xiàn)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當時的我并沒有任何奮斗的目標。我所學的每一點知識,都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其中有老師的,有家長的,有同學的,他們的期待和“鼓勵”是我繼續(xù)學下去的唯一動力,因為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知道。所謂的“考上985”不過是我為了安慰自己所找的一個理由。對當時的我來說也許考上985意味著解脫,意味著“不辜負學校對你的培養(yǎng)和期待”。但這并不是一個學生所需要的,也不是任何人所需要的。人不是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上,而是活在自己的夢想之上。因為人這一輩子,真正不能辜負的人,只有你自己。學校和老師只是過客,同學有意無意的吹捧也不會在同學會上被提起。朋友很重要,家人更重要,他們甚至差一點就要趕上你自己的重要程度了——不,但他們并沒有。
我說這些話并不是因為我看不起其他人,覺得我超然于世外,世人皆醉我獨醒。我將朋友和家人都看得很重,也愿意為他們犧牲很多,但這和我的觀點并不沖突。你可以把一盤菜里你最喜歡吃的部分讓給父母,但是你想讀的學科,你未來想從事的工作,你喜歡的人——在這些事的選擇上你不能唯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意見是從。雖然我本人十分幸運,父母都很尊重我的決定,但在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他們?yōu)楦改傅摹捌诖彼_,不愿走父母的老路,但又活在父母的陰影之下,看不清屬于自己的道路。其他人并不比他們更聰明,但卻常常比他們走得更快也更堅定。我曾經(jīng)的一個朋友,他除了有時打打籃球,其他的時間都花在和父母拌嘴和生悶氣上。他的父母從來不理解他的愛好。他想學心理學,被他的父母說沒用,花了200元零用錢買的書被當場撕掉;他想學編程,父母卻說程序員又辛苦賺得又少。他們?nèi)找篃o休的爭吵背后,就是因為他的父母期望他做一名老師。但當老師就比學心理學和編程賺得更多,就更清閑嗎?也許并不是。
決定出國留學對我來說最重大的意義,也許并不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是找到人生的方向,不被其他人所左右。但這跟出國留學并沒有直接關系。如果你找不到“你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要做什么?”這“門衛(wèi)三問”的答案,那么也許是時候想一下了。每個人都有興趣愛好,而如果你對這其中的某些事物有著超乎常人的興趣,那么這不失為一個可選的發(fā)展方向。將來進入大學某個專業(yè)或者在某個行業(yè)就業(yè),“我喜歡”明顯是一個比“父母喜歡”更好的理由。在自己喜歡的行業(yè)學習,不但有更大的熱情,同時在有基礎知識積累的前提下,學習也更有效率。我選擇將來就讀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的原因,不是因為它賺錢多(實際上賺得很少),也不是因為我父母期望我去做,而是因為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有對這個領域的興趣。因此我在學習相關知識的時候,才能事半功倍,用更少的時間學更多的知識。但興趣并不是唯一的參考。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一點是,在義務教育、高中課本和科普書里學到的知識,和到了大學里學的以及工作后真正用到的知識間有一條深不見底的鴻溝。很多人跌在這條鴻溝里,覺得自己喜歡某個專業(yè)就去報,結(jié)果最后或因困難,或因無趣被迫轉(zhuǎn)系。因此除了找到自己興趣所向之外,深入了解這一學科也是十分重要的。我為了做到這一點,買了很多地理學和城市規(guī)劃的大學課本在閑暇時自學。有的時候并不需要整本看完,只需要掌握書本的基本脈絡,就能對學科的要求和方向有個粗淺的掌握。如果還有機會的話,可以去感興趣的行業(yè)中參觀或者去體驗他們的工作日常。大部分的工作,由于常年累月的重復都會顯得十分無趣,這就是考驗自己對興趣的熱愛程度的時候了。自己能不能做到經(jīng)年累月地做著我現(xiàn)在喜歡的事?他們工作時做的事和我的想象差距大不大?是否我想要做的事?如果能夠解答自己的這些疑問,在我看來,就離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業(yè)不遠了。
在我的觀察中,00后這一代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為此事所苦惱的中國人,這也正是我想要寫此文的原因。00后是一個過于龐大的群體,其中有的剛剛經(jīng)歷完高考洗禮,也有的離小學畢業(yè)尚有時日。但有一點我敢于肯定——00后是最崇尚個人主義的一代。這部分是年輕人對中國千百年來的集體主義傳統(tǒng)的反抗,部分是在以個人主義為主的西方文化影響下的求變。此事的是非對錯還有待時日定奪,但我認為像這樣代代相傳的不利影響,應當在我們這一代終結(jié)。
愛你的朋友,愛你的家人,更要愛你的父母,但在這之余,不要忘了愛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