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菲
(贛州市中醫(yī)院急診科,江西 贛州 341000)
胃脘痛又稱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經常發(fā)生以疼痛為主證,兼有噯氣、吞酸的疾病[1]。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而“脾胃虛寒型”胃脘痛又居臨床證型之首[2],其癥狀以胃脘部隱隱作痛,食少納呆、喜暖喜按、四肢畏寒為主。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針對胃脘痛的各種癥狀表現(xiàn),采用不同的中醫(yī)治療護理方法[3]。贛州市中醫(yī)院對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在穴位注射基礎上配合艾灸進行治療,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治療的100例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將其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規(guī)定的脾胃虛寒性胃脘痛的診斷以及辨證標準,年齡、性別不限,且征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排除在非研究范圍內、合并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或已用其他藥物或治療方法等會影響本研究療效指標的患者。
對照組:男、女各25例,年齡20~70 (47.2±6.5)歲,病程2~13(3.5±0.9)年。研究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18~75 (47.5±6.3)歲;病程2~14(3.6±0.8)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予穴位注射。具體操作:患者采取仰臥位并將兩側小腿充分暴露,以兩側足三里作為注射穴位,應用一次性的注射器(5 mL)抽取654-Ⅱ(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 1 mL:5 mg·支-1,生產批號:2015021201、2016120322, 江蘇大紅鷹恒順藥業(yè)有限公司)各1 mL,應用碘伏棉簽將注射穴位進行消毒2遍,將針迅速刺入穴位并小幅度的提插,在有針感時將針頭固定并回抽,確認無血后在穴位緩緩注入 1 mL 654-Ⅱ,應用棉簽局部按壓并迅速拔出針頭。同法應用于另一側足三里穴位。注射完畢后囑患者進行膝關節(jié)屈曲運動。隔日注射1次,1周注射3次,共計4周。治療過程中應觀察患者有無頭暈、惡心等,有無藥物過敏反應,注射部位皮膚有無紅腫、硬結等。若發(fā)生以上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相應措施。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艾灸治療。具體操作:患者將胃脘部充分暴露,艾灸穴位選取神闕穴和中脘穴兩個。右手采取執(zhí)筆式的方法夾住艾灸條,點燃一側,應用小魚際靠近中脘旁的皮膚,左手則應用食指和中指對穴位旁肌肉進行輕按以防止燙傷。點燃的艾灸條置于穴位上方2 cm左右,并在垂直方向行畫圈動作,最大程度減少患者的不適,每個穴位艾灸時間為20 min,隔日1次,1周艾灸3次,共計4周。艾灸過程中注意查看患者有無頭昏、面色蒼白等,艾灸皮膚有無紅腫、水泡等,若有則應立即停止艾灸,并對癥處理。
1)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評定2組的治療效果。治愈:胃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好轉:胃痛緩解,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其他癥狀減輕;未愈:癥狀無改善??傆行?治愈率+好轉率。2)應用數(shù)字評分法(NRS)評定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越低提示痛疼改善效果越好。
運用SPSS19.0的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所得數(shù)據(jù),計量、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N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NRS評分比較分
2組不良反應主要有頭昏、惡心、注射部位紅腫,均較輕微,未影響治療。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臟腑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胃脘痛多與外感寒邪、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有關[5],究其病機無外乎是“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發(fā)生與各種因素傷及脾胃,氣血生化不足而引起脈絡拘急從而誘發(fā)本病。因此在治療上主張補脾益胃,溫理和中。足三里屬于胃經的下合穴,屬足陽明胃經,胃經具有多氣多血的特點,能夠燥化脾濕,生發(fā)胃氣,而胃脘痛患者以氣虛為主,因此選擇此穴注射治療具有很好的調整機體陰陽氣血平衡的作用。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對于解除平滑肌痙攣、胃腸絞痛以及急性微循環(huán)障礙具有良好的效果,脾胃虛寒的患者,寒凝則胃痛,因此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是較好的選擇。使用鹽酸消旋山莨菪堿在足三里進行注射,即起到治療的作用,又刺激了穴位,疏通經絡。穴位注射由于綜合了穴效和藥效兩大效應,從而使整體治療效應優(yōu)于靜脈注射、肌肉注射或單純性針刺[6]。
艾灸法是通過艾灸過程中的藥力和溫熱來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起到溫通氣血和扶正祛邪的效果。中脘穴為胃經募穴,具有和胃健脾、補寒利氣之功效;神闕穴為任脈之要穴,具有和胃理腸之功效。在中脘、神闕穴施灸,可達到溫通經絡、溫中散寒、行氣活血的作用,使人體的百脈氣血得以調節(jié),達到脾升胃降的協(xié)調作用,對治療胃脘痛有較好效果[7]。艾灸操作簡單,有利于患者長期治療,同時配合穴位注射,能夠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均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且研究組療效更可靠,疼痛程度更低 (P<0.05)。提示穴位注射配合艾灸對脾胃虛寒性胃脘疼痛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