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
【摘 要】 “校園暴力”、“校園欺凌”是最近幾年中在我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的詞匯。一直以來,校園都是一個充滿陽光和希望的地方,是同學們學習知識、結交朋友的地方,然而,什么時候起,這片陽光樂土也受到了黑暗的籠罩。什么是校園欺凌現(xiàn)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成為了許多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 初中政治;校園欺凌
【中圖分類號】 G6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8)07-00-01
引言:
對于初中政治而言,道德與法制這一內容是所有學生必學的重點,很多人認為,加上道德建設和法律普及有利于緩解青少年突出問題。因此,本文從初中政治內容出發(fā),對校園欺凌現(xiàn)象進行解讀,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校園欺凌問題的定義
關于校園欺凌,國外權威機構曾做如下的定義?!八^校園欺凌,指由學校認定的、向比自己弱小的人所施加的身體、心理上的攻擊。該攻擊具有單向性、持續(xù)性、使對方感覺到深刻的痛苦。而且這種攻擊所發(fā)生的場所不限于校內。”“所謂校園欺凌是指如下行為,即:個人或數(shù)人反復、持續(xù)地對特定的個人或數(shù)人進行肉體上的攻擊,或通過言行進行心理上的迫害,如威脅、騷擾、將其孤立、無視其存在,從而給其帶來痛苦。(不良少年團體及暴走族的對立抗爭不包含在內。)”。這兩種定義的不同在于前者站在受害者一方,即只要受害者“感覺到痛苦”,該行為即為“校園欺凌行為”。而后者則站在加害者一方,著重于“給別人帶來痛苦”。
二、校園欺凌的特點
2.1校園欺凌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主要集中在初八年級下學期和九年級上學期,這個年齡段又是生理,心里發(fā)生極大變化的年齡,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往往感情用事,易于沖動,做事不顧后果,是最危險的年齡。
2.2呈現(xiàn)出女生成為“主角”的形態(tài),女生指揮男生打男生,女生互毆,這種現(xiàn)象在城郊結合部尤為突出。
2.3在流動人口集中、留守兒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發(fā)態(tài)勢。
三、校園欺凌發(fā)生的原因
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與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本人都有密切關系。
就社會因素而言,市場經濟帶來了人們的分化與差異,造成貧富的不均、特權、不平等與歧視,道德失范瓦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互助精神,大眾傳媒的極度發(fā)達和粗疏管理,使之充斥著暴力、弱肉強食、歧視等問題,極易被判斷力較弱的青少年“吸收”乃至效仿。此外,法律的漏洞也助長了青少年的欺凌行為,有孩子認為,14周歲以下的少年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因此有恃無恐。在這種社會氛圍中,有孩子并不認為暴力欺辱同學是違法犯罪,反而覺得“很酷”“很爽”,竟有為欺凌者“助威”“喝彩”,甚至傳到視頻上“得瑟”“顯擺”。
就學校管理而言,學校缺乏與中國社會急速轉型相匹配的各種制度建設和教育;教師分不清學生之間打鬧與欺凌之間的區(qū)別,認為那只是個別學生心理失衡或能力不足的問題,不是教師該管的事情;學生心智不成熟,自我意識膨脹,交友不慎,不善于與他人正常溝通,崇拜物質權力,當學生間的矛盾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排解時,就采取暴力或欺凌手段解決沖突,并潛移默化形成一種畸形的弱肉強食的價值觀。
就家庭教育而言,有的家庭本身就存在暴力,家長常?!耙粤Ψ恕倍皇恰耙岳矸恕保荒転楹⒆幼龀霭駱?;有的家長疏于與孩子耐心平等地溝通,孩子受到欺凌不敢告訴家長,有的孩子受到多年的欺負,直到內臟或器官被打壞,不得不做切除手術,家長才發(fā)現(xiàn);也有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虧,縱容孩子施暴。
四、初中政治內容對校園欺凌的啟示
4.1法制教育進校園,學校與司法部門建立聯(lián)系,定期邀請公安,法院的工作人員到學校進行法制宣傳教育。通過生活中的青少年犯法的實例進行警示教育,對學生會起到一種及時的震懾作用。同時學校也應提高對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普及法律知識,形成對法律的敬畏,使青少年養(yǎng)成遵紀守法、恪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習慣。
4.2校園欺凌事件應加強青少年品德、法制教育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guī),學校要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預防欺凌事件發(fā)生,同事也要撐起保護學校自己的保護傘。
4.3中學要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教育。在學生入學時做好校園欺凌的預防性教育,通過宣講或組織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校園安全規(guī)章及遭遇欺凌行為時如何處理。同時,加強學校心理教育,學校要有條件的建立心理咨詢室,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疏導。在素質教育的當下,學校既要注重知識的傳輸,也要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加強“尊重”教育,提高學生對人格多樣性的包容力。
4.4強調安全第一,預防為主。與同學友好相處。當遇到矛盾時,我們應該寬宏豁點兒,不要為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計較,甚至拳腳相加,做出降低避免自己成為施暴者的目標。我們平時不要隨身攜機等貴重物品,不要公開顯露自己的財物。學校僻靜的角拐角都是校園暴力的多發(fā)地帶,我們在這些地方活動時要結伴而行。養(yǎng)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多留意身邊發(fā)生的事,很多信息可以從校園同學間的交流中得到。
4.5鼓勵學生及時報告,以法維權。由于校園暴力事件的隨機性,許多同學對其產生了恐懼和焦慮,不敢把事情告訴家長和老師,更不敢報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的羔羊。忍氣吞聲往往會導致新的暴力事件的發(fā)生。自己或他人遇到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向家長、老師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方法。
4.6激勵學生應對暴力時,臨危不亂。在遭受語言暴力時的自救:一是淡然處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無畏回應。四是法律維權。遭受行為暴力時的自救:一是找機會逃跑。二是大聲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動作尋求幫助。四是求饒。求饒不是懦弱的表現(xiàn),是減少傷害的策略。五是如果被攻擊者傷害,那么應雙手抱頭,盡力保護頭部,尤其是太陽穴部位,在人身和財產雙重危險時,應以人身安全為重,舍財保命,避免一些激烈的傷害。
4.7加強初中生道德與法制建設。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相關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引導學生遵紀守法,不吸煙、不飲酒、不打架罵人、不賭博、不早戀、不逃夜逃學、不參加封建迷信活動、不進入僅向成年人開放的娛樂場所、不觀看不良的影視讀物、不做其它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校園暴力欺凌頻繁發(fā)生的今天,作為一名一線的初中政治老師,我在政治課堂上講述校園欺凌的典型案例,以此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重視,通過政治學科的內容,讓學生明白面對校園欺凌正確解決的方式,讓學生在領悟校園暴力的黑暗的同時,也讓他們明白道德與法律的力量。
參考文獻:
楊凌-《教育教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