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
(上蔡縣中醫(yī)院,河南上蔡 4638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原因是腰椎間盤的髓核、纖維環(huán)等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在外力的作用下,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從破損處向后方或后外方脫出,壓迫鄰近的神經根,造成腰腿痛等一系列相關癥狀[1]。臨床上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包括手術及保守治療兩種方式,保守治療時間較長,患者耐受性較差,臨床療效較差。常用的手術治療方式包括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和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椎板開窗減壓摘除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因此,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尋找一種創(chuàng)傷性小、療效顯著的手術方式具有重要意義[2]。隨著醫(yī)療器械及治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椎間孔鏡技術的問世使得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取得了進一步的突破。為此,本研究探討了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出現(xiàn)腰痛伴單側下肢放射痛、麻木感等臨床表現(xiàn),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先天性成骨不全、骨腫瘤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合并代謝性疾病,既往或現(xiàn)存精神疾病。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5例患者。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42.37±2.26)歲;病程1~8個月,平均病程(62.38±3.28)d;突出類型:16例旁中央型,10例椎間孔型,9例中央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3.15±2.08)歲;病程1~8個月,平均病程(61.89±3.64)d;突出類型:15例旁中央型,11例椎間孔型,9例中央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突出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術后隨訪1年。⑴對照組:參照文獻[3],患者全麻后,采用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治療,切除完畢后反復沖洗創(chuàng)面,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逐層關閉切口,關閉切口前放置引流管負壓引流。術后2d可指導患者實施直腿抬高等康復訓練,5d后配腰帶下床活動。⑵觀察組:參照文獻[4],患者局部浸潤麻醉后,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鏡下觀察視野內無活動性出血、椎間盤組織完整摘除后,退出工作通道,置入1~2條明膠海綿,切口縫合、紗布包扎。術后臥床3~5d,醫(yī)生指導腰背肌訓練,出院后佩戴腰圍5周。
1.3 觀察指標 ⑴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和臥床時間。⑵疼痛情況:術后1年采用VAS評分表評估患者疼痛狀況[5],滿分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⑶腰椎功能恢復情況[6]:術后1年采用ODI量表評估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情況,滿分5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腰椎功能恢復越差。
1.4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手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臥床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n=35)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n=35)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 住院時間(d) 臥床時間(h)觀察組 89.74±5.33 11.26±3.24 0.78±0.32 4.52±1.02 34.26±11.56對照組 52.37±6.58 41.59±3.75 3.97±0.68 12.36±3.35 78.96±12.39 t 26.109 36.207 25.112 13.245 15.606 P<0.05 <0.05 <0.05 <0.05 <0.05
2.2 疼痛情況和腰椎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VAS評分和OD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和ODI評分比較(x ±s ,n=35,分)
椎間盤屬于重要的脊柱結構,具有牢固連接椎體、支持與緩沖的功能,在腰椎間盤出現(xiàn)損傷、退行性改變及自身發(fā)育不良等因素作用時,易出現(xiàn)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致使髓核組織脫出,即是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時,機械壓迫、自身免疫反應與炎癥刺激等均可導致疼痛,前者需通過手術治療進行干預,后兩者保守治療即可緩解[7]。以往針對腰椎間盤突出常實施后入路開放手術,經腰椎后路行椎板開窗減壓并將髓核摘除,該手術方法具有操作空間充分、手術視野寬闊等優(yōu)點,便于神經根管的探查與松解,能夠減少對脊柱穩(wěn)定性的不良影響,具有確切的減壓效果。但該手術對周圍組織產生的損傷較大,加之術中需牽拉神經根方可顯露突出物,極易造成硬膜的破裂;另外,在牽拉神經根時,可造成神經根損傷或增加神經根粘連的風險,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8]。
為探討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小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本研究對比分析了傳統(tǒng)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和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結果顯示,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雖然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長,但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住院時間、臥床時間、術后疼痛、腰椎功能恢復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對患者的創(chuàng)少小、患者失血量少,且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從而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及促進腰椎功能的恢復。
目前,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椎間孔鏡在腰椎間盤突出治療中的應用,不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手術對患者的傷害,還能有效解決常規(guī)手術操作無法完成的突出物脫垂、巨大、鈣化等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難題[9]。與椎板開窗減壓髓核摘除術比較,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具有如下優(yōu)勢[10-11]:①手術操作可在局部浸潤麻醉下進行,能有效避免因全麻而導致的術后諸多并發(fā)癥;②手術視野清晰,便于術中觀察椎間結構及椎間盤周圍組織,能準確摘除病變的髓核組織;③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椎間盤周圍組織的損害,對脊柱的生物學穩(wěn)定性幾乎無影響;④術后患者切口部位疼痛感不明顯,可減少術后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⑤患者術后能夠盡早進行腰背功能的康復鍛煉,對術后恢復有著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采用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恢復患者的腰椎功能,減輕患者痛苦,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臨床應用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