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鸞
(廣東省臺山市人民醫(yī)院 臺山 529200)
小兒腹瀉是兒科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相關研究表明該病與胃腸道病毒以及細菌感染有密切聯(lián)系。小兒腹瀉主要表現(xiàn)在程度各異的發(fā)熱、腹痛以及嘔吐等癥狀。中醫(yī)學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認為本病多因感受外邪,如濕熱、暑濕、寒濕之邪;情志所傷,憂思郁怒導致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而成泄瀉;或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或進食不潔腐敗之物,以致?lián)p傷脾胃而成泄瀉[1]。腹瀉的治療重在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通過藥物調節(jié)腸道內菌群紊亂等癥狀,以調整飲食、預防脫水以及腸黏膜保護為基礎,加上腹部理療,能夠顯著改善患兒腹瀉病程[2]。本文探討藿香正氣水聯(lián)合腹部理療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7年9月我院兒科收治的腹瀉患兒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34例,女 26例;年齡 1~5歲,平均(2.75±0.84)歲;病程 0~5 d,平均(1.79±0.26)d;黃色稀水便 40例,黏液便15例,豆渣樣便5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60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5歲,平均(2.81±0.82)歲;病程 0~4 d,平均(1.70±0.31)d;黃色稀水便20例,黏液便8例,豆渣樣便2例。對照組30例,男 16例,女 14例;年齡 1~5歲,平均(2.69±0.79)歲;病程 0~5 d,平均(1.88±0.25)d;黃色稀水便20例,黏液便7例,豆渣樣便3例。兩組患兒平均年齡、性別比例以及平均病程等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世界胃腸病學組織制訂的《2012 WGO全球指南:成人和兒童急性腹瀉的全球觀點》[3]中腹瀉的診斷標準,均為自愿參與本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4]由于幽門梗阻、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食管狹窄、胃次全切術后、藥物性食管炎、食管癌及免疫性食管炎等導致的排便次數(shù)增多、惡心嘔吐等腹瀉癥狀;依從性較差或不能夠配合治療的患兒。
1.4 治療方法 參考《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5]治療原則進行治療,包括調整飲食、預防以及糾正脫水等常規(guī)處理。對照組予以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1粒口服,早晚各1次;根據(jù)年齡予以不同劑量布拉氏酵母菌膠囊口服,<3歲,0.25 g/d,≥3歲,0.5 g/d,早晚各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藿香正氣水口服:溫水稀釋,<2歲患兒每日半支,≥2歲患兒每日1支,分2次服用。同時予以腹部理療,應用徐州市信達醫(yī)療電子設備有限公司提供的旋磁按摩儀置于患兒臍部,連接上海致衡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TDP特定電磁波治療儀(CQ-10型),打開電源開關,預熱 5~10 min,輻射處皮膚距離輻射板30~40 cm,直接照射患兒腹部30 min。兩組患者均治療3 d。
1.5 療效評定標準 療效評價參考《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補充建議。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變化情況,具體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顯效為治療后72 h患兒糞便性狀基本恢復正常,大便次數(shù)≤2次/d,或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為患兒糞便性狀明顯改善,大便次數(shù)≤2次/d,水分明顯減少;無效為治療后患兒病情未好轉,大便次數(shù)>2次/d,大便性狀無顯著好轉或呈加重趨勢??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患兒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腹痛消失時間、嘔吐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以及大便常規(guī)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s)
?
小兒腹瀉是兒科一種常見疾病,是由多種因素或病原菌共同引起的以嘔吐、腹瀉、腹痛、黏液便、血便為主要癥狀的臨床消化道綜合征[6],主要見于0.5~2歲的嬰幼兒。因患兒的消化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善,缺乏胃酸和消化酶等分泌,致使胃腸道內各類酶活性較低,針對入侵機體的病原無法形成有效的抑制,破壞腸道內菌群平衡,從而誘發(fā)腹瀉等癥狀。長期腹瀉所致營養(yǎng)不良和蛋白質、微量元素流失影響腸黏膜功能的修復[7]。本病治療時間長、治療藥物無特異性、治療效果較差,且由于抗生素濫用造成細菌耐藥性增加,進一步降低了療效。
雙歧桿菌三聯(lián)菌和布拉氏酵母菌是治療腹瀉的常用藥物,能夠改善因腸道菌群失調所引起的腹瀉癥狀[8]。藿香正氣水是由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半夏、茯苓、大腹皮、蘇葉、生半夏等制成,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藥理學研究表明本方能夠促進胃腸動力以及保護腸道[9],臨床常用于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其中藿香辛香性質散表寒,芳香之味能化濕濁、理氣和中;蘇葉、白芷能夠辛香發(fā)散、助藿香散在表之寒;半夏、陳皮燥濕和胃能夠協(xié)助藿香降逆止嘔;茯苓、白術助運化,和中止瀉;厚樸、大腹皮行氣調中:諸藥合用可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健脾止瀉。
腹部理療是一種通過交變磁場產(chǎn)生輕微震動按摩臍部的治療手段,具有按摩活血的功效,通過電流加熱以達到祛濕、散寒、通絡的功效[10]??蓪C體各大系統(tǒng)進行綜合調節(jié)從而提高患兒抵抗力,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機體對組織的修復和再生,使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改善機體上皮細胞營養(yǎng)狀況以及血液循環(huán),最終達到消腫、降低滲出、消炎的功效;此外還能降低腸腔內的滲透活性物質,從而促進腸道正常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腹痛消失時間、嘔吐消失時間、退熱時間以及大便常規(guī)恢復正常時間較短,提示藥物治療基礎上配合腹部理療聯(lián)合藿香正氣水口服對小兒腹瀉的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和體征。
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60例腹瀉患兒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研究,證實了腹部理療聯(lián)合藿香正氣水口服治療腹瀉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腹瀉癥狀,是治療腹瀉的有效方法,為臨床醫(yī)師治療本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