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她畢業(yè)于藝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yè),守著一顆初心在非議中堅持創(chuàng)業(yè);她賦予“面塑青花”以文化內(nèi)涵,決心憑一己之力將面塑事業(yè)發(fā)揚光大。她就是從事面塑教學和面塑表演傳承的民間“面塑達人”李晶。
在李晶的童年回憶中,對手工藝人“鬼斧神工”的作品有著尤為深刻的記憶。小時候,她曾在街邊看到一位用方便面袋子制作風車的老大爺,老大爺見她站在那里看得入神,久久不肯離去,便送了一個給她,到現(xiàn)在李晶還將那個風車珍藏在家中的抽屜里。大學畢業(yè)后,她從事過設計、婚紗影樓銷售等多份工作,但這些都不是她喜歡的。對未來有些迷茫的李晶,一邊工作一邊尋找著能讓自己全身心投入的行業(yè)。
一天,李晶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舊視頻: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帶女兒去公園玩,門口有各種稀奇古怪的小攤兒,捏面人的攤位前更是擠滿了人。小女孩穿過其他小朋友,走進前排,近距離感受手工藝人的“鬼斧神工”。看到視頻的那一刻,李晶的記憶被喚醒,她覺得自己找到了一輩子都要去做的事。
她很快便在網(wǎng)上查找到了大連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劉吉程的資料,也欣賞到了他許多優(yōu)秀面塑作品的圖片。于是她找到劉吉程教授,誠懇而堅定地告訴對方,只要自己學好了做面塑,這一輩子就只干這一件事。劉吉程被她的執(zhí)著打動了。2011年,李晶在周圍人的質(zhì)疑聲中趕到大連,師從劉吉程學習面塑。
剛開始,李晶想得比較簡單,以為面塑不過是用面捏出想要的物件,只要腦中有圖,應該會比較容易捏出來,但真正開始學習后,她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過于天真。在進行了兩個月的基礎性學習后,李晶還是很迷茫,始終不得要領?;氐郊?,李晶就每天不停地捏,經(jīng)常弄到凌晨兩三點。此外,她在吃飯、走路、干活的時候,也都會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面塑風格。丈夫看到她如此癡迷,也從開始的反對慢慢變成了支持。
三年后,初學歸來的李晶開始到公園等場所擺攤兒,一邊展示面塑制作過程,一邊銷售自己的產(chǎn)品,這一干就是四年。而這四年的堅持,也讓她的面塑事業(yè)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這其中最令她欣喜的是,在面塑攤位前,總會有一些小朋友久久停留。漸漸地,李晶擁有了一小批“鐵粉”,并吸納了第一批學員。后來,李晶的小學員越聚越多,商演、講座、私人訂制的邀請也日益增多。
之后,她又將精力放在出版兒童面塑教材上,2016年9月,她撰寫的《面揉心聲》出版發(fā)行了。2017年,李晶對傳統(tǒng)面塑藝術進行創(chuàng)新,用半年時間又設計出了一套作品——青花瓷十二生肖。她通過這套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屬相面塑,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古老的生肖文化,了解青花瓷這一中華陶瓷藝術瑰寶的文化內(nèi)涵。
唯有匠心,不負光陰。李晶說,所謂匠心,就是不斷打磨自己的手藝,從生疏到純熟,從青澀到老練,漫長的一輩子,將光陰都奉獻在一件事上,只為將手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