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
在很多人看來,童話是專屬孩子的。然而,美國精神科醫(yī)生兼心理學科普作家艾倫·B.知念卻稱,童話是專為成年人而寫的,它不僅表達了成年人的愿望、恐懼和智慧,而且揭示出一些人們視而不見的真相;它迫使人們自我反思,對身處焦慮中的中年男女有一定治愈作用。
《大人心理童話》就是艾倫·B.知念所稱的“中年童話”——王子和公主都被現(xiàn)實打回了原形,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疲于奔命,為柴米油鹽斤斤計較,同理想幻滅感苦苦角力,全然一幅當代都市人生活的現(xiàn)實寫照。
比如《精靈與鞋匠》和《神奇的錢袋》,講的是中年時期的勞碌。原本上帝給所有動物都是30年的壽命,驢子、狗和猴子都要求上帝縮短它們的壽命,只有人類嫌30年太短,要求多活幾十年。于是上帝把驢子、狗和猴子的壽命都賜給了人類。因此,人在30歲以前通常過得健康快樂,因為是他們原本該有的壽命。接下來的18年,因為是從驢子那兒拿來的,所以他們就得不斷遭受鞭笞,辛苦勞動。再接下來的12年,因為原屬狗的壽命,所以人們通常就坐在壁爐邊喃喃抱怨,咆哮不止。最后輪到猴子的10年,此時人們就可以隨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犟妻倔夫》《妻子成為國王》《魯特琴手》這三個故事,反映的都是遭遇惡人的欺凌或社會壓制時,中年女性展現(xiàn)出勇敢的一面,中年男性卻因固執(zhí)己見常常誤了大事。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中年男女遇到危機時,往往會顛覆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社會化規(guī)范,女人不再嬌弱無助,男人也走下了英雄主義的父權(quán)神壇,開始學會表達感情,承認軟弱,并認清女人在社會與家庭中的重要性。
中年童話還體現(xiàn)了一種悲劇性。更深沉的中年焦慮,在于與死亡、邪惡的正面交鋒。據(jù)心理學家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人在中年時期對死亡的焦慮感甚至高于老年時期。他們不僅恐懼“喪失”,更害怕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面對不可控的死亡、疾病以及無法逃脫的悲劇性結(jié)局,艾倫·B.知念用《命運》這個童話給出了最佳回答,即“中年時期十分重要又無比艱難的重責大任,就是接受命運、機會與運氣的安排”。這種宿命論聽上去似乎帶有一些迷信色彩,然而仔細體味,這恰恰是使人認識自己、認清自我力量局限的大智慧。
中年危機背后的苦痛,也許和童年經(jīng)歷、原生家庭、現(xiàn)實遭際都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閱讀中年童話的目的,并不只是處理童年創(chuàng)傷,或是為焦慮與痛苦尋求共鳴,而是讓人們努力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正視生命中的黑暗面,擁抱生活給予你的全部——這才是更為宏大更加重要的人生目標。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大人心理童話》里找到更多詳盡的心理分析,細細品味,讀出自己的見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看完后你一定會同意:中年童話能予人事實和思想。講個故事,便能觸及靈魂。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