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 石柳江
民俗是特定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和共同享用的生活文化空間,包涵物質和非物質的民俗文化,涉及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歲時節(jié)日、宗教信仰、語言藝術等形式多樣的民俗事項,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社會性、傳承性、實用性等特質。而電影是一門以攝影、音樂、文學、舞蹈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能夠將多種藝術語言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超乎想象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民俗在電影的思想、情感、氛圍、風格特質等層面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張蠡執(zhí)導的電影《我的圣途》就是一部充滿民族韻味的彝族影片,片中不僅有大量的彝語對白、彝族宗教、彝族服飾等彝族民俗文化元素,還透射出一個民族對于精神圣途執(zhí)著而美好的追尋。紛繁神秘的彝族民俗文化因子在電影中發(fā)揮了塑造人物形象、營造場景氛圍、深化影片主題等功能,在泛娛樂化時代,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正在電影界轉化為特色的視像表達。影片以彝族文字語言、宗教信仰、民族民歌、喪葬習俗、民族服飾及飲食等民俗解開彝族文化密碼,提升了影片的審美品位和思想深度,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電影文化。
一、《我的圣途》及其民俗文化意味
民俗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心理意識、生活樣式、生存習慣、民間文化等,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獨特的歷史傳統(tǒng),將民俗文化融入電影創(chuàng)作中不僅能很好地表現(xiàn)特定地區(qū)或民族的地域風情、社會習俗等,還能夠表達獨特的文化意識和審美意蘊。[1]所以,民俗文化往往是導演較為重視的藝術語言,如《百鳥朝鳳》《紅高粱》《白鹿原》《紅河谷》《路邊野餐》《活著》等影片均蘊含豐厚的民俗文化,并以這些民俗文化創(chuàng)造出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段业氖ネ尽酚梢妥遄骷铱巳堑し虻摹渡缴瘛犯木幎鴣?,是一部由張蠡執(zhí)導、諾布釷呷等主演的彝族史詩性大片,全面展示中國西南彝族聚居區(qū)的民俗生活概貌和精美的民族民間故事。該影片以民國時期四川大涼山彝族地區(qū)為背景,講述年輕的彝族畢摩沙馬達伊歷經千辛萬苦和千難萬險的重重磨難尋找彝族人心靈圣地的凄美歷程。影片中的主人公沙馬達伊是彝族畢摩的傳人,8歲時父親神秘死亡,為了弄清父親死亡的真相,沙馬達伊按照父親留下的路線圖開始了探尋圣地的艱苦跋涉——“白色的神秘之地,那里人們騎著白馬、穿著白衣,那是彝人的圣地?!鄙绸R達伊在探尋圣地的征途中不僅遇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還要面對族群社會的復雜環(huán)境,在神秘的地方——布希萊托,沙馬達伊遭遇了許多人生磨難,如沙馬達伊被人誣陷為盜竊者,他不得不捧著燒紅的鐵鏵自證清白;沙馬達伊的戀人阿幾被迫嫁給生性暴虐的男人;阿果與紐特相愛卻被處死;沙馬達伊也被要挾用高唱《指路經》的方式為頭人的“打冤家”助威,在彈雨橫飛的戰(zhàn)場上唱出了“天下彝人是一家”的悲壯之歌,為心中的理想追求和民族精神發(fā)出強勁的吶喊。
文化人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電影藝術也因民族民俗風情等文化根基而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大眾廣為接納的重要藝術樣式?!段业氖ネ尽芬源鬀錾揭蛥^(qū)、彝語對白、彝族演員等彝族文化元素最大程度地展現(xiàn)了原生態(tài)彝族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地域風情,如藍天白云、高山峽谷、雪山草地、飛瀑凈湖,那些薄霧籠罩的山寨、美麗的布希萊托、祥和純凈的生活、低吟淺唱的彝族史詩老人、高唱山歌的彝族女孩等,構筑了底蘊深厚民族文化基因。影片以壯美的地域風光、隨處可見的民族符號、獨特的民俗文化、哀婉的愛情故事等展現(xiàn)了中國西南地區(qū)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態(tài),與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二、《我的圣途》中民俗文化的藝術呈現(xiàn)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社會標簽。彝族人民具有本民族的服飾、婚葬、飲食、節(jié)日、宗教、語言藝術等民俗文化事項,許多彝族民俗文化符號在《我的圣途》中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片中不僅有大量的彝語對白、彝族宗教、彝族服飾等彝族文化,還展現(xiàn)了許多原汁原味的彝族民風民俗。毫不諱言地說,《我的圣途》是彝族民俗文化的形象注解和藝術再現(xiàn)的“百科全書”。
(一)婚喪文化
婚喪嫁娶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最基本的生活內容,各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婚喪文化,涵蓋了人類生活的實物、信仰、倫理、心理等方面內容,也是民族習俗和社會風情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現(xiàn)代影片編制中,許多導演都會用婚喪文化表現(xiàn)民俗風情、塑造場景氛圍等?!段业氖ネ尽返钠^從一場彝族葬禮開始展現(xiàn),片中全村老少都拿著火把為逝者送葬,彝族老人唱著古老的彝族歌謠為死者送行,彝人長槍隊以集體鳴槍的方式表達悲傷之情。而阿幾出嫁時紛繁的婚嫁儀式,別具一格的“哭嫁”習俗,驚艷的彝族嫁衣,新娘子滿身精巧的銀飾等充分展現(xiàn)了彝族的婚俗文化。
(二)民俗生活
民俗生活是民族的一面鏡子,物質生活在滿足人們基本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基礎上,賦予豐富的民俗文化意味,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活文化活動載體?!段业氖ネ尽分姓宫F(xiàn)了彝族人對火的圖騰崇拜,每當吃飯時彝人都會盛著飯食在火上繞一圈,以此來祭祀祖先。同時,彝族還有著獨特的治病救人方式,畢摩承擔著治病救人的重任。在《我的圣途》中,畢摩給病人治病時往往會繞著火塘誦讀彝族經書,將火熱燒炭放到碗中,然后用碗中的熱氣在病人身上來回畫圈,以此解除病痛。
(三)宗教文化
與其他民族相比,彝族的宗教信仰帶有原始宗教的色彩,自然、圖騰、祖先等都是彝人的崇拜對象。在彝族民俗文化中畢摩占據重要的地位。所謂畢摩是指彝族社會生活中專門替人禮贊、祈禱和祭祀的祭司。畢摩不僅是彝族宗教文化中的通靈者,也是彝族社會文化的維護者和知識分子,他們往往承擔著治病、除災、主持盟誓等重任。在彝族人的神話傳說中,畢摩是上天派來拯救彝人的先知,影片中的畢摩不僅是彝族人的精神領袖,也是彝人聯(lián)通自然、上天、祖先和神靈教誨的橋梁,沙馬達伊不僅能夠誦經祈福、祭祀祖先,還能夠治病救人、測人姻緣、請?zhí)毂o佑等,是無所不能的智者。影片還以沙馬達伊探索圣途之旅展現(xiàn)了彝人對和平、自由、幸福、美好的追求,特別是沙馬達伊端著通紅的鏵口、吟唱著《安魂曲》《指路經》艱難地前行,高呼“天下彝人是一家”穿梭于子彈橫飛的戰(zhàn)場,完美展現(xiàn)了彝族的崇高信仰和民族榮光。[2]
(四)民俗陋習
彝族民俗文化并非都是美好的、先進的,部分民俗習慣、宗法制度、等級思想等存在愚昧的、落后的、不合理的因子。《我的圣途》不僅展現(xiàn)了彝族美好的社會習俗,還以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批判了彝族少數缺乏人性化的民俗,如在處理盜竊者時,彝人往往會采用殘忍的“鏵口刑”,這無疑是不符合現(xiàn)代人權思想的陋習;彝族人的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女性不能學習經書。這些陳規(guī)陋習,影片均能以巧妙的藝術手法讓人們在觀影中受到教育教化,建立共序良俗。
三、《我的圣途》中民俗文化的功能價值
民俗文化在電影藝術中能發(fā)揮塑造人物形象、營造場景氛圍、凸顯和深化影片主題的功能價值,《紅高粱》《紅河谷》《花腰新娘》《白鹿原》等影片不失為運用民俗文化增強文化內蘊,贏得觀眾認同的成功個案。而《我的圣途》的導演張蠡先生選擇了彝族的民俗文化探究電影藝術價值的真諦,揭開了東方民族民俗文化的神秘面紗,為人類電影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
(一)塑造人物形象
民俗文化內涵豐富,每一個民俗活動的參與者都是民俗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承者?!段业氖ネ尽肪劢挂妥遄迦哼@一主體,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影片故事圍繞彝族青年達伊展開,講述了一個彝族青年畢摩繼承家族使命,歷經艱難險阻,一路尋找白色圣地的故事,他信仰堅定,豪邁勇敢,反射出民族的人性光輝。阿幾是典型的彝族清純少女,不諳世事,天真無邪,在彝族男權社會下有著女性意識的覺醒。阿果是富有反抗精神的彝族女性代表,她性格奔放,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可以違背彝族傳統(tǒng)文化束縛,勇敢的與自己所愛的人結合。薩和頭人是彝族強權的代表,他的身上體現(xiàn)了彝族原始文化蒙昧的一面,他墨守成規(guī),不念親情,覬覦經書,貪婪自私,草菅人命?!段业氖ネ尽芬砸妥遄诮涛幕⑻綄なネ局秘S富的藝術場景,成功地塑造了男主人公沙馬達伊,他曾認為世界很美、很純潔,愛與未來猶如開花般自然圓滿,只要唱起“安魂歌”就可以止戈為武,只要有信仰就可以到達圣地,可事實上卻并非如此,對人生、人性這本“經書”淺嘗輒止的理解,并不能使他抵達圣地,真正的圣地是在蛻變中變得堅韌、獲得成長,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和磨難后沙馬達伊實現(xiàn)了人生蛻變,終于抵達了內心的圣地。[3]
(二)營造場景氛圍
民俗傳統(tǒng)是一個紛繁復雜、內涵豐富的文化系統(tǒng),將民俗文化用于電影創(chuàng)作中能夠很好地烘托場景氛圍?!段业氖ネ尽肥且粋€關于彝人朝圣的故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圣地,藏人的圣地就是布達拉宮,彝人的圣地在哪里呢?在彝族的經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只有善良、神智的人,翻過九十九座山,趟過九十九條河”,就能夠到達心中的圣地。片中藍天白云、瀑布凈湖、巍峨的高山、原汁原味的彝族建筑、民族風情的彝族服飾等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將觀眾帶到了一片祥和純凈的人間圣地。
(三)深化影片主題
《我的圣途》中獨特的民俗文化成為突出影片思想主題的重要方式,影片以獨特的宗教文化講述了一個人精神朝圣的故事,以原生態(tài)的母語講述了彝族人精神尋根的圣途,通篇彌漫著大愛、寬容、和平等崇高的人文精神。影片中不管沙馬達伊走到那里都不會放開手中的經書,因為在沙馬達伊心中,經書不只是一本普通的經書,而是一部承載了彝族人的信仰、追求、探索和希望的圣經,是彝族人的精神之根和生活希望,這些都深化了尊崇信仰、探尋圣地的思想主題。同樣,當阿幾發(fā)現(xiàn)了這個無法承受的事實之后懸樹自盡,而沙馬達伊只能在悲傷和孤獨中重新踏上探尋圣途之旅。片中的愛情故事、宗教文化、圣徒之旅、民俗文化等相互融合,使整部影片顯得蒼涼、悲壯、慷慨,帶有濃重的民族史詩意味?!段业氖ネ尽愤€以獨特的民俗文化展現(xiàn)了道德、利益和現(xiàn)實的沖突,揭示了人性的丑陋、自私和脆弱。比如在薩和頭人與其他部落發(fā)生沖突時,頭人威脅沙馬達伊用召集神靈的方式為自己“打冤家”,在脅迫下沙馬達伊吟唱著《安魂指路經》走上了子彈橫飛的戰(zhàn)場,但在寂靜片刻之后,子彈再次呼嘯而過,這一刻的鏡頭讓人感到格外的悲壯、凄美和壓抑,原來,道德、善良、包容等在人性的貪婪、自私、殘忍面前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擊,而沙馬達伊也在這一刻理解了父親的生命之旅,抵達了內心的白色圣地,影片在悲壯的氛圍中詮釋了人性的命題、實現(xiàn)了主題的升華。[4]
《我的圣途》是一部宣揚彝族民俗文化的史詩影片,它以獨特的彝族民俗文化展現(xiàn)了涼山彝族對信仰的追求、對尊嚴的堅守、對和平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遞了普世性的人文情懷和價值信仰。從民俗文化的視角審視電影《我的圣途》,分析和理解影片的思想主題、審美風格和文化意蘊,對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每一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個圣地,每一個人都應該開啟一段屬于自己的圣途,向著自己心目中的圣地前行。因為,我們的圣途不僅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更是整個中華民族信念與信仰的必然堅守,這也是影片對于民俗內涵和民族精神的拓展與升華。
參考文獻:
[1]許萍.作為東方奇觀的新民俗電影[J].當代電影,2005(2):125-127.
[2]劉龍.電影《我的圣途》中的彝族視覺環(huán)境研究[J].電影評介,2017(13):57-59.
[3]張舉文,??。ㄗg).影視民俗與中國文化認同[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1-61.
[4]吳玉霞.中國電影民俗文化的價值[J].電影評介,2010(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