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梅梅,陳森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范圍內(nèi)因病死亡的首要原因,主要包括冠心病﹑腦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礎(chǔ)為動脈粥樣硬化(AS)[1]。除傳統(tǒng)危險因素外,血尿酸(SUA)作為CVD的可能危險因素已被臨床廣泛認可[2]。目前,有關(guān)SUA水平與冠心病關(guān)系的研究報道較多,但SUA與冠狀動脈﹑頸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關(guān)系尚未完全明確。本研究旨在分析SUA水平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頸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相關(guān)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2015年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73例,均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確診。根據(jù)SUA水平將所有患者分為高尿酸血癥(HUA)組57例和非HUA組116例。排除標準:(1)合并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其他類型心臟病者;(2)合并難治性心力衰竭者;(3)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栓塞者;(4)合并嚴重感染﹑創(chuàng)傷﹑惡性腫瘤﹑甲狀腺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結(jié)締組織疾病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觀察指標
1.2.1 一般資料 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類型﹑吸煙(平均吸煙量≥5支/d并持續(xù)1年以上)﹑飲酒(平均飲酒量≥25 g/d并持續(xù)5年以上)。
1.2.2 實驗室檢查指標 入院即刻或次日清晨完善實驗室檢查,采用SYSMEX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生產(chǎn),型號:XE-2100)行血常規(guī)檢查,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WBC)﹑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淋巴細胞計數(shù)(LYM)﹑血紅蛋白(Hb)﹑血小板計數(shù)(PLT);采用HITACH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Hitach公司生產(chǎn),型號:I-7600DP)檢測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清蛋白(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SUA﹑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其中男性和絕經(jīng)后女性SUA>420 μmol/L或絕經(jīng)前女性SUA>350 μmol/L判定為HUA。
1.2.3 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 采用Judkins法行冠狀動脈造影,并由2~3名高年資心導管醫(yī)師共同判定造影結(jié)果,取各投射體位中最大狹窄率,以管腔狹窄率≥50%定義為冠狀動脈病變,根據(jù)病變累及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狀動脈分為單支病變﹑雙支病變(累及左主干納入雙支病變)及三支病變。采用Gensini積分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Gensini積分標準:狹窄率<25%記為1分,25%~49%記為2分,50%~74%記為4分,75%~89%記為8分,90%~98%記為16分,99%~100%記為32分。不同分支乘以相應系數(shù):左主干×5;左前降支近段×2.5,中段×1.5,遠段×1;第一對角支×1;第二對角支×0.5;左回旋支近段×2.5,遠段和后降支均×1,后側(cè)支×0.5;右冠狀動脈近﹑中﹑遠段和后降支均×1。各分支積分之和為Gensini積分。
1.2.4 頸動脈病變嚴重程度 由高年資彩超室醫(yī)師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患者頸動脈,頻率5~10 MHz,患者于靜息狀態(tài)下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頸部,檢查一側(cè)時頭偏向?qū)?cè)約45°,分別檢查雙側(cè)頸總動脈遠端﹑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內(nèi)動脈起始部及頸外動脈。以內(nèi)-中膜厚度≥1.3 mm判定為斑塊陽性,掃描長軸﹑短軸各個切面以尋找頸動脈斑塊。采用Crouse積分標準評估頸動脈病變嚴重程度[3]:雙側(cè)頸動脈每個孤立斑塊的最大厚度之和即為Crouse積分,其中斑塊陰性記為0分。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QR)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shù)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SUA水平與冠心病患者Gensini積分﹑Crouse積分的相關(guān)性分析采用一元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男性比例﹑年齡﹑高血壓發(fā)生率﹑糖尿病發(fā)生率﹑冠心病類型﹑吸煙率﹑飲酒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實驗室檢查指標 兩組患者WBC﹑NE﹑LYM﹑Hb﹑PLT﹑ALT﹑AST﹑Alb﹑BUN﹑Scr﹑TC﹑TG﹑HDL﹑LD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Gensini積分﹑Crouse積分兩組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UA組患者Gensini積分和Crouse積分高于非HU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SUA水平與冠心病患者Gensini積分﹑Crouse積分的關(guān)系 將SUA水平作為自變量,分別將Gensini積分﹑Crouse積分作為因變量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回歸方程分別為Y1=-5.100+0.141X1﹑Y2=0.203+0.006Χ2,結(jié)果顯示,SUA水平與冠心病患者Gensini積分﹑Crouse積分呈正相關(guān)(t值分別為5.805﹑6.173,P<0.001,見圖 1~2)。
表3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Gensini積分﹑Crouse積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number of stenosed coronary arteries,Gensini score and Crouse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圖1 SUA水平與冠心病患者Gensini積分相關(guān)性的散點圖Figure 1 Scatter plot for correlation between SUA level and Gensini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近年來CVD發(fā)病率呈增長趨勢,雖然藥物治療和血運重建在降低患者病死率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患者預后仍不太理想。有研究表明,SUA可能是CVD潛在的危險因素[2],但SUA水平受多種因素(如性別﹑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影響,故目前SUA與CVD的關(guān)系仍存在爭議[4]。膽固醇和炎性細胞沉積﹑平滑肌細胞增殖及纖維化可導致AS形成[1],而AS主要累及冠狀動脈及頸動脈,可促發(fā)冠心病或頸動脈疾?。?]。CULLETON等[6]研究結(jié)果顯示,SUA與CVD患者全因死亡率獨立相關(guān),但其并不是CVD的獨立危險因素,且與冠心病發(fā)病率無關(guān)。ZALAWADIYA等[7]研究結(jié)果顯示,SUA不是CVD和冠心病患者病死率的獨立預測因素。DE等[8]研究結(jié)果顯示,SUA與冠心病嚴重程度無相關(guān)關(guān)系。雖然上述研究均提示SUA與CVD無明顯相關(guān)關(guān)系,但也有相關(guān)研究顯示,SUA水平與女性冠心病嚴重程度[9]及高血壓﹑AS﹑CVD[10]有關(guān),其獨立于傳統(tǒng)危險因素;此外,SUA水平與SYNTAX積分[11]﹑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5,12]呈正相關(guān)。因此,SUA與CVD的關(guān)系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比較有差異,HUA組患者Gensini積分和Crouse積分高于非HUA組,提示冠心病合并HUA患者的冠狀動脈﹑頸動脈病變較嚴重;進一步行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SUA水平與冠心病患者Gensini積分﹑Crouse積分呈正相關(guān),提示SUA水平越高,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與頸動脈病變越嚴重。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圖2 SUA水平與冠心病患者Crouse積分相關(guān)性的散點圖Figure 2 Scatter plot for correlation between SUA level and Crouse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UA是人類嘌呤代謝的最終產(chǎn)物,可介導炎癥﹑誘導內(nèi)皮功能障礙及刺激平滑肌細胞增殖。PATETSIOS等[13]研究結(jié)果顯示,AS斑塊標本中尿酸(UA)水平高于非AS標本,提示UA可能在AS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作用。UA是AS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但其潛在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如下:(1)UA刺激內(nèi)皮細胞生成趨化因子和黏附分子,促進單核-巨噬細胞遷移﹑黏附,浸潤的單核-巨噬細胞轉(zhuǎn)化為泡沫細胞并分泌細胞因子,進而誘導細胞凋亡,促進血管狹窄及斑塊不穩(wěn)定[14];(2)核因子κB(NF-κB)是參與免疫反應﹑細胞凋亡及炎癥的關(guān)鍵轉(zhuǎn)錄因子,對AS斑塊形成至關(guān)重要。LIANG等[15]研究結(jié)果顯示,UA參與NF-κB激活并增強NF-κB DNA結(jié)合效力;(3)黃嘌呤氧化酶對UA的分解代謝作用及其高濃度時UA由抗氧化劑轉(zhuǎn)變?yōu)榇傺趸瘎┚c減少一氧化氮生成﹑增加活性氧和線粒體超氧陰離子水平密切相關(guān),由此導致氧化應激損傷﹑線粒體鈣超載,最終造成內(nèi)皮功能障礙[16]。因此,DEMIR等[17]開始研究通過抑制黃嘌呤氧化酶系統(tǒng)防止AS進展;(4)UA作為促炎性因子,在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和脂肪組織炎性反應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8]。KIMURA等[19]研究結(jié)果顯示,可溶性UA可增強小鼠體內(nèi)固有炎性反應,促進AS進展;(5)UA還可誘導血管平滑肌細胞中C反應蛋白(CRP)生成,進而參與AS斑塊形成;(6)微量清蛋白尿形成﹑血漿腎素活性升高及腸道尿酸轉(zhuǎn)運功能障礙等亦可能解釋UA與AS的關(guān)系[20]。SUA是AS的潛在干預目標,雖然目前無癥狀性HUA未納入降尿酸治療指征[21],但鑒于早期干預AS的重要性,控制SUA水平可能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冠心病合并HUA患者冠狀動脈﹑頸動脈病變較嚴重,且SUA水平與冠狀動脈﹑頸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guān)。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1)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量﹑病例對照研究,故不能明確SUA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頸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因果關(guān)系;(2)本研究未采用血管內(nèi)超聲等技術(shù)評估斑塊負荷及穩(wěn)定性,尤其是對復雜的偏心斑塊和負性重構(gòu)患者,故測量精度有待提高;(3)本研究未考慮飲食﹑晝夜節(jié)律﹑絕經(jīng)狀態(tài)﹑藥物(如別嘌呤醇﹑利尿劑等)等其他因素對SUA水平的影響,故研究結(jié)果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作者貢獻:廖梅梅進行文章的構(gòu)思與設(shè)計,結(jié)果分析與解釋,負責撰寫論文;廖梅梅﹑陳森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陳森負責文章的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