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大干世界,蕓蕓眾生,人人都有姓名。正如著名學者饒宗頤說過的那樣:“人是歷史舞臺上的角色,人名是他們的標志,離開了人名,一部二十四史,真是無從說起?!?/p>
中國人的姓名以漢字表示,漢族及部分少數民族直接以漢字取名,其他少數民族則音譯為漢字表示,姓氏與名字構成了中國人的姓名。最初姓名的來源有圖騰崇拜,也有因地名而產生的。姓氏的產生演變史就是一部早期人類社會發(fā)展演變的歷史。
相較于今天的“姓、名”而言,古人的“姓、氏、名、字、號”構成復雜,內涵也多。在取名的時間、負責取名的人、取名含義等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
原始社會初期,孩子的命名權掌握在母親手里,如《史記·周本記》說到周的始祖后稷,其名日“棄”,正是他母親姜螈所取。到先秦時期,命名權轉入父親之手,命名多在孩子出生3個月時,但當其長到20歲行冠禮(成人禮)后,若平輩或晚輩再直呼其名顯然已不合適,因而便需要取“字”,由平輩及晚輩稱呼?!白帧倍嗍菍Α懊钡慕忉屌c補充、延伸,與“名”互為表里,意義相互關聯。此外,也有由象征著父權的祖父取名、象征著君權的皇帝賜名的情況。
大體上,古人的姓名具有如下四大類內涵:一是對于自然的熱愛,二是對富貴吉祥的追求,三是對健康長壽的渴望,四是對理想志向的體現。
早在春秋時期,有人便提出取名的五個原則和六條禁忌。五個原則是:信、義、類、假、象。所謂信,即以出生時與生俱來的特殊標記為名;所謂義,是根據出生時的祥瑞現象命名;所謂類,是可以取與其父親類似的名字;所謂假,是可以假托萬物之名;所謂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六條禁忌是:不能以國家為名,不能以官職為名,不能以山川為名,不能以隱疾為名,不能以牲畜為名,不能以器幣為名。
漢代取名流行單字,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礎上,又增加了元、長、次、幼、少、公、翁、侯、賓、士、民、郎等字。就連皇室都喜歡以單字取名,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恒。
魏晉南北朝時期,取二字名風氣逐漸抬頭,出現兩大特點:一是助詞“之”受寵,名字帶“之”成為時尚,地位高者或權力大者,名字里往往帶“之”字,比如為《三國志》作注的南朝宋人裴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謙之等。二是父子、長幼之間用字不再避諱,名字中出現同字現象,比如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宋代取名的一大變化是“字輩取名制”開始流行。中國譜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譜,就是從北宋元豐年間開始編修的。在宋以前,雖有以字輩取名的現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這一取名方法便成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輩者,皆用一個固定的字入名。
唐宋以后,人們取名盡量考慮穩(wěn)當、平安,以免引起歧義。像明永樂年間,有名叫孫日恭的學子參加廷試獲得第一名,但明成祖朱棣覺得“日”“恭”二字加起來像“暴”字,便取消其狀元身份,改為榜眼。
除了避用不雅字,古人取名時還很在意字的聲調,取“雙聲疊韻”字入名,這樣讀起來音節(jié)響亮。音韻啞仄的字,寓意再好,結構再美,也盡量不用。
現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在古時是不受歡迎的。
總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史,除了數不清的歷史遺存外,姓名這種特殊符號,也在生動具體地體現著中華兒女的價值觀,承載著一代代中國人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