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 萬愛萍
“穩(wěn)中求變”一直是高考命題的總體原則,近幾年高考詩歌鑒賞題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題型——與課文有關的比較鑒賞題。這種比較鑒賞題,結合教材考查,既能考查學生掌握教材的認知能力,又能綜合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因此,關注這些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較強的新題型,對我們后期的復習是非常必要的。
【提問方式】與(教材)某首詩歌相比,本首詩歌的意象(語言或情感)有什么不同?
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鑒賞評價
【答題思路】
(1)要扣住教材,比較兩首詩(詞、曲),把握其思想內(nèi)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包括注釋)。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意象、意境,語言,藝術手法,思想感情等)來尋求詩(詞、曲)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要有總體分析,又要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典例剖析】
◆(2017北京卷)
曉行巴峽
王維
際曉投巴峽,馀春憶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1】行。
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
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注釋:【1】樹杪:樹梢。
同樣是描繪山峽,《曉行巴峽》與下列詩句相比,在運用意象、抒發(fā)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6分)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jīng)注》)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杜甫《秋興八首》)
【答案】《曉行巴峽》: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雞鳴”“水國”等意象。顯示了巴峽水鄉(xiāng)的祥和,色調(diào)明麗,詩人置身其中,雖有淡淡的思鄉(xiāng)之情,情感卻并不悲苦。對比詩句:所用“猿鳴”“玉露”“楓樹”等意象,顯示了巫峽的蕭瑟陰森,色調(diào)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本題考查詩歌的比較閱讀,考查的重點是詩歌的情感,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另外,要聯(lián)系教材作品對比分析,不能脫離教材詩句。
◆(2016全國三卷)
內(nèi)宴奉詔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學六韜②,英名常得預時髦③。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風起,羞見盤花舊戰(zhàn)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將,②六韜:古代兵書。??③時髦:指當代俊杰。??④陣云:戰(zhàn)爭中的云氣,這里有站陣之意。
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diào)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6分)
【答案】①曹詩寫自己雖已年老,但報國之心猶存,重在表達“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詞通過追懷金戈鐵馬的往事,表達英雄白首,功業(yè)未成的悲慨。
【解析】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題干問的是“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diào)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這是考查詩歌中的情感,本題是比較兩首詩歌情感的不同之處。
【備考貼士】
1.意象與人物形象比較鑒賞。意象就是融入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或者說是物象與情思的組合。意象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詩人總是借助特定的意象媒介來抒發(fā)情感、表達意趣的。比較鑒賞時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解答這類比較賞析題,要把握刻畫人物的常用方法,諸如細節(jié)刻畫、烘托、對比襯托、比興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來說,既要把握常見詩詞意象的內(nèi)涵,如秋風多寫離愁,蟬多喻高潔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語境中的表層含義與深層含義,有時還要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或創(chuàng)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帶感情色彩的關鍵詞語加以分析,才能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傾向。
2.“煉字”與語言風格比較鑒賞。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抓兩個方面:一是注意詩詞中的“煉字”藝術。古典詩詞講究遣詞煉句,甚至有人達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詞煉句其實就是作者力求選擇最能準確傳達自己情感的詞句。賞析古典詩詞,離不開對遣詞煉句的揣摩,離不開對詩眼的分析。解答比較遣詞煉句的技巧題,可以按照分析詞語含義、表達技巧與表達作用的步驟來進行。二是分門別類抓語言風格,或樸素自然,或婉約細膩,或清新明麗,或幽默諷刺,或沉郁頓挫,或悲壯慷慨等。
3.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比較鑒賞。表達技巧(藝術手法)的比較鑒賞,一要熟知基本知識,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其中間接抒情多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用事、借古喻今等;描寫手法有比興、對比、襯托、象征、聯(lián)想、想象、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等;結構安排常用的模式有伏筆、首尾照應、開門見山、鋪墊、層層渲染、先總后分、過渡、先景后情、卒章顯志。二要了解各種表達技巧(藝術手法)的作用和表達效果。解答表達技巧賞析題,要結合具體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達作用”的格式進行表述。
4.思想感情比較鑒賞。理解思想、把握感情,前提是讀懂詩歌,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①讀詩的題目,題目往往點明了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為整首詩定下了感情基調(diào)。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即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就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感情。③注意詩中的意象,詩歌要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④注意詩的最后兩句,古人寫詩常常卒章顯志,點明主旨,還有以景結句,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