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小說的主人公以“我”為第一人稱來分別講述他和母親、呂克以及蘇菲、克蕾兒之間的親情、友情與愛情,用簡單淳樸的文字歌頌著人世間的真善美,字里行間處處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關鍵詞:親情 友情 愛情
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就像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讓人們在光怪陸離、喧囂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了本真的自己。它又像是文學界的一股清泉透過趨炎附勢、紙醉金迷的文字,滋潤人們的心田。
一.主人公與母親
本書是由主人公與其母親的感情線索貫穿始終,從主人公的少不更事到風華正茂,母親在其成長的歷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童年時代的主人公膽小、懦弱甚至自卑,父母的離異再次給他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面對失敗的婚姻母親是堅強的,因為她要勇敢承擔起照顧主人公的責任,一個人辛苦的工作,就連主人公的小學畢業(yè)典禮都沒能夠參加。然而母親又是脆弱的,她找到校長傾訴自己遭遇到了感情的背叛。這樣細節(jié)的刻畫體現(xiàn)作者非常高明,他沒有落入一般文學作品的俗套,慣常的文學作品在塑造母親的時候要么特別堅強,要么十分脆弱,很少能夠立體、全面的展現(xiàn)人物形象,然而在呂克.李維這本《偷影子的人》中做到了。
小說主人公與母親這條情節(jié)線上不僅展示的是一個生命的成長,也蘊含著一個生命的凋零與電影《阿甘正傳》的情節(jié)類似。令讀者最感動的是“母與子”那種情感的交融、心靈的契合。母親感受到了主人公內心的孤獨,發(fā)現(xiàn)他常常躲起來與影子對話。對兒子這種異于常人表現(xiàn),并沒有制止他,反而幫助兒子營造了精神世界的寧靜港灣。正是母親的守候與包容,才使得主人公的內心逐漸強大起來。而主人公為母親準備早餐,他夢想著帶母親住進城市,讓她安享晚年。這些都是母親與主人公的日常,貌似不起眼,卻體現(xiàn)著母子之間濃濃的感情。
主人公進入醫(yī)院實習后,在不能常回家探望母親的幾年中,母親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兒子那種愛的變化讓人動容。她剛退休的時候,每年來看主人公兩回,每次來都會幫他整理房間,床頭上放一封信和一張照片,溫馨的小屋里會洋溢著童年的味道。主人公成年后,母親仍然尊重他,喜歡他所喜歡的人,當主人公第一次帶蘇珊回家時,母親的熱情與溫暖,令蘇珊很快融入到了這個家庭。知子莫若母,對于蘇菲的結局也印證了母親的一句話“要對自己誠實,如果你感受到的不是愛情,就別讓人家有期待,她是個好女孩兒”。
在主人公不能回家的日子里,母親向他隱瞞了自己病情。秋天,母親拖著病體來看兒子,這一次母親膝蓋越來越痛,爬樓更加吃力。原來母親每次來都會逗留幾天,而現(xiàn)在她厭倦了大城市,喜歡清凈的生活,這樣的情節(jié)影射了母親衰老的事實。母親在信上說,三月會來看他,主人公為了陪伴自己母親特意請了一天假,然而站在火車的月臺上透過茫茫的人群,再也沒能看見母親的身影……他回到家,發(fā)現(xiàn)了母親處心積慮編織謊言來掩蓋她生病的事實,房間里的布局和原來一樣,彌漫著童年的記憶。以此來反觀當下社會,多少成年人成為了“巨嬰”,即使結婚成家也離不開父母的羽翼;而有些人曾想遠走他鄉(xiāng)、拼搏自己的人生,但最終被思想守舊的父母強制留在身邊。文中的母親對主人公的愛濃烈而深沉,這種愛不是窒息性的占有而是無聲無息的觀望,她把對兒子無盡的思念轉化成一種期待,期待兒子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醫(yī)生,所以就像文章提到的“我很期待能夠常常看到你,也很想念你在這里的時光,但我又為你完成的任務感到驕傲又欣喜……”
二.主人公與呂克
有一種友誼無關身份地位,無論你我之間距離多么遙遠、多少年不能謀面,只要你肯轉身,“我”會送上一個溫暖的擁抱。主人公最好的朋友呂克是面包師傅的兒子,他的童年都有呂克參與,身份地位的懸殊沒能阻隔他們的友誼。成年后的呂克留在了遍布主人公童年足跡的小鎮(zhèn),子承父業(yè)成為了面包師傅,而主人公成為了醫(yī)學院的學生。兩年后,主人公回到故鄉(xiāng),來到了呂克家看望許久沒見的朋友,時間的跨越讓兩個人之間產生了距離,即使同樣靦腆,總要有人打破這樣的僵局,主人公選擇了伸手,呂克選擇了擁抱。他們回憶著小時候做過的荒唐事,再次把兩個人的友誼拉回到了從前,呂克已經學會做了面包圈,但是他仍然羨慕主人公從城里念書的生活……為了幫助好朋友實現(xiàn)夢想,主人公成功地說服了呂克的父親,呂克來到城里學醫(yī)。
他業(yè)余時間做擔架員,面對急救的場景,他臉色慘白,難以適應醫(yī)務工作。在接下來的讀書過程中,為了緩解大家的壓力,他經常做出讓人垂涎三尺的美味糕點來,此時他總能回憶起自己做面包的日子,那種自信溢于言表……
圣誕節(jié)前夕,呂克收拾好行囊準備回家,這一次他帶上了自己所有的家當,因為他覺得自己在這里生活并不快樂,也正如呂克所說“大城市讓人抓狂,它榨干你的靈魂,又像吐口香糖般把它吐了出來?!彼麘涯钅切┰谇宄康谝粫r間來買面包的人,他們竟然如此快樂;他懷念和爸爸一起做面包的幸福時光,即使不說話,他們并肩站在一起可以分享很多東西。對于主人公而言,不要試圖去改變他人的人生軌跡,干涉他人本來平靜的生活,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歸屬。但是對于呂克來講,正是來醫(yī)學院進修的體驗,他才真正感悟到自己應該做什么,因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F(xiàn)實中的人們往往很茫然,憑空想象自己究竟適合做什么或者等父母告訴自己究竟適合做什么,其實當人們對生活產生的困惑時候,不妨行動起來,從實踐中尋找答案。
三.主人公與伊麗莎白、蘇菲、克蕾兒
伊麗莎白對于主人公童年來講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在那個還不懂愛情的年紀,卻不可救藥得對她如癡如醉,直到那個暑假遇見了一起放風箏的女孩兒克蕾兒,他才把自己從對伊麗莎白的迷戀中解救出來,但是從那次度假回來之后就再也沒去過克蕾兒所在的小鎮(zhèn)。
在做實習醫(yī)生的時候,主人公遇見了愛他的蘇珊,一個不錯的女孩兒。兩個人一起看電影、一起旅游、一起分享各自心中的秘密,兩個人又同樣以醫(yī)生的身份挽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厭食癥小男孩兒,甚至蘇珊會陪伴主人公回家鄉(xiāng)探望母親和好友呂克,一起品嘗著呂克做的糕點。他們做著情侶間應該做的事情,但是兩個人始終沒有一起過夜,似乎在他們倆之間有一條橫線亙在中間,無論她還是自己都無法逾越。主人公在感情的問題上始終沒有給蘇珊一個明確的答復,她開始想放棄這段曖昧不清的感情,任由一名兒科醫(yī)生的追求。人往往在感情面前都是自私的,自己不想要也同樣不想讓他人得到。主人公面對這樣的危機,終于越過道德的底線,把蘇珊占為己有。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主人公記不起來他們第一次擁吻的時間,更不知道第一次做愛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時光恍如隔世,他們的愛情卻沒有成長。正如蘇珊所說“我們都已不是在操場放縱青春的孩子,我只是你生活當中的一個影子,你卻在我的生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這讓我很受傷?!敝劣谧詈筇K珊和主人公淪為朋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兩個人沒有在對的時間相遇,而主人公始終沒有向蘇珊敞開心,在他的內心深處還隱藏著對克蕾兒的一絲幻想,憧憬有一天能與她相逢。當風箏飛起的那一刻,他們的心就交織在了一起,從那時起在兩個人的心間已經埋下了愛的種子。特別是主人公發(fā)現(xiàn)克蕾兒癡癡地等了他四年之后,找到她的愿望更加強烈。主人公在呂克的幫助下找到了克蕾兒,縱然時光的流逝使克蕾兒忘記了他的容顏,但是當風箏飛起的那一刻,他們的愛情回來了。愛情可以穿越時空,無關其他。
《偷影子的人》更像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主人公從親情、友情與愛情的角度展現(xiàn)了“我”的生活。小說中所描述的場景就像是當代社會的縮影,這也是千萬讀者對它手不釋卷的原因。
在本文中幾乎沒有涉及到影子,筆者認為影子在書中就是一個象征意義的符號,以影子的變化來襯托人物的心情。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影子與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影隨形,后半部分有些割裂,但無傷大雅。小說在人物塑造上有一些瑕疵,比如小說對主人公父親的塑造不夠飽滿,如果僅僅是母親把父親寄來的信藏起來了就阻隔了父子倆相見,那么未免有些牽強。但是瑕不掩瑜,讀者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體會到了動人心弦的真情,正如“我顛覆了整個世界,只為擺正你的倒影?!?/p>
參考文獻
[1][法]馬克·李維.《偷影子的人》[M].段韻靈譯.長沙文藝出版社,2012
[2]李小茜.《心靈的禮物:讀馬克·李維〈偷影子的人〉》[J].《名作欣賞》,2014.(2)
(作者介紹:張邱平,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