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鞍
摘 要:通過深入分析醉酒人的刑事責任,應該把醉酒分為生理醉酒和病理性醉酒。當生理醉酒人發(fā)生違反法律事由之時是因為其主觀上并無過錯,于是應適當減輕刑罰。病理性醉酒人是因為其精神方面有障礙而做出違反法律的事由,當發(fā)生違反法律事由之時則應當采用精神病人犯罪的相關規(guī)定。而病理性醉酒人對其醉酒的后果有主觀的過錯,即其主觀地引發(fā)醉酒的后果,則另當別論??梢?,刑法上“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一說則不夠具體明確,有待改進。
關鍵詞:醉酒人;生理性醉酒人;病理性醉酒人刑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14-0138-01
目前,我國大量刑事案件都是由醉酒人引發(fā)的。一方面是中國的餐桌禮儀上免不了喝酒一說,另一方面社會的發(fā)展給人們帶來壓力,人們傾向于通過喝酒來解壓。而醉酒人容易喪失理智,一個失去理性的醉酒人往往容易引發(fā)犯罪。從醉酒一詞進行探究,我們應當從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主觀有無過錯上面進行推斷和界定,便可以得出不同類型的醉酒人所面臨的法律責任。
一、生理性醉酒人的法律責任
(一)生理性醉酒的定義
生理性醉酒,顧名思義便是有意識的自然人因過度飲酒而達到酒精中毒的狀態(tài)。其要達到生理性醉酒的狀態(tài),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自然人因飲酒而大大降低了自己的認識和控制能力,從而達到了一種精神障礙的效果。那么其已然構成了生理性醉酒人。這里我們強調的是,其狀態(tài)已然達到精神障礙,并且其精神障礙的狀態(tài)系其飲酒所致。是其自然意志的選擇而導致精神障礙的結果。則其主觀上存在過錯,并且造成了醉酒的后果。
(二)生理性醉酒人應負刑事責任的根據(jù)
我國第一部刑法中這樣敘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是因為醫(yī)學研究表明,正常人在醉酒的狀態(tài)之下,其認識和控制能力縮減,尚未完全喪失刑事責任能力,于是應當負刑事責任。并且醉酒人對其醉酒后的犯罪行為有認識的能力,是可以預見的,于是其主觀是有一定過錯的。其次醉酒是一種惡習,從社會良好風氣的培養(yǎng)上來講,懲罰醉酒人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發(fā)展趨勢,是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的。
(三)法律規(guī)定的不足和完善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在醉酒的情況下,人的認識和控制能力有可能完全喪失,此時上文的“尚未完全喪失刑事責任能力”一說便不攻自破。其次,即使醉酒人只是喪失部分的認識和控制能力,法律要求一個喪失部分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承擔全部的刑事責任,這個說法也是顯失公平的。從預見性來判斷生理性醉酒人的法律責任顯然還是說得過去的,畢竟生理性醉酒人在醉酒前是具備理性人的特點的,其應當對其酒量以及喝酒后容易發(fā)生危險行為有一定的預見能力,由此來規(guī)范醉酒人是合情合理的。
二、病理性醉酒人的法律責任
(一)病理性醉酒的定義
病理性醉酒,顧名思義是自然人本身存在一定的身體缺陷,此身體缺陷在少量酒精的刺激之下達到了醉酒的狀態(tài)。即該醉酒的狀態(tài)是其無法控制的,其飲用的酒精,在正常人的身體條件下,是不會引發(fā)醉酒狀態(tài)的。然而在少數(shù)身體有缺陷的病理性醉酒人這里,他們在少量飲用酒精的時候其身體達到了沒有認識和控制自己能力的狀態(tài),此時發(fā)生了違法犯罪的行為。此人便是病理性醉酒人。
(二)兩種對立的觀點
對于病理性醉酒人是否應當承當刑事責任一說,有兩種對立的觀點。觀點一是應當承當刑事責任,原因之一為刑法明文規(guī)定醉酒人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而沒有對生理性醉酒人和病理性醉酒人加以區(qū)分。原因之二為病理性醉酒人其精神障礙是由喝酒引發(fā)的。飲酒之前其具備刑事責任能力,所以應當承擔刑事責任。而觀點二是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原因之一是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醉酒人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此時的“醉酒人”是指生理性醉酒人而不包括病理性醉酒人。原因之二是,病理性醉酒人歸類于精神類疾病,精神病患者是缺乏刑事責任能力的,在犯罪構成中其不滿意犯罪的主觀條件,所以不滿足犯罪的四要件,即不構成犯罪,不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病理性醉酒人不負刑事責任的例外
然而,是否所有的病理性醉酒人都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呢?筆者持否定的態(tài)度。在病理性醉酒人明知其少量飲酒之后會引發(fā)精神障礙仍選擇飲酒,最后導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此時病理性醉酒人則應當承擔刑事責任。此時其犯罪行為便具備了主觀前提,無論其是過失飲酒還是故意飲酒則都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三、法規(guī)的不足和完善
縱觀我國刑法典對醉酒人刑事責任的界定,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對醉酒人的界定不明,即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不夠明確。我們應該明確界定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應該嚴格界定其定義和滿足的條件。并且對不同類型的醉酒人匹配不同的法律責任,這個則要考慮其社會危害性大小等原因了。其次是對醉酒人的犯罪規(guī)定過于狹窄,不利于打擊和預防犯罪。例如對于犯罪人故意地引發(fā)自己的病理性醉酒行為,刑法便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畢竟當犯罪人故意地引發(fā)病理性醉酒的狀態(tài)的時候,其主觀惡性比較大,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如果法律不對其進行限制和懲罰,將是一大遺漏。
四、結語
隨著刑法體系的完善,我們習慣于用犯罪構成四要件來界定犯罪行為。只有當主客觀相統(tǒng)一之時,犯罪行為才成立。于是我們應當對醉酒行為進行分類,從而才可以界定犯罪人主觀方面是什么,是過失還是故意還是不可預見。當界定了醉酒人的類型之后,我們便可以采用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理論,對醉酒人的主觀和客觀進行分析和界定,而非將醉酒人“一棍子打死”,只有在明確的界定和分類之下,我們才可以還醉酒人一個相對公平的界定。
[ 參 考 文 獻 ]
[1]馬克昌,高銘宣等.刑事法學大辭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715-716.
[2]陶龍生.刑法之理論與實踐[M].臺北:三民書局,2014:73-75.